书城小说咱们来个约定
11115000000026

第26章 纶巾

纶巾,即诸葛亮所佩戴之饰物也。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阳都人。但很多人不知纶巾为何物,甚至错误地认为是一种丝织品。其实,它就是用阳都所特产的一种草──纶草编织而成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外商到阳都寻觅纶草,却寻不到了。过去,老百姓一直身在宝中不知宝,把它刨来当柴烧,这种草本植物已在世上绝迹了。

但在阳都高家村,却还有明朝流传下来的一件纶巾,至今崭新如昨。纶草这种植物,具有坚韧、耐烂等特点,制作的纶巾也就能保留长久了。这件纶巾现在在高洪连家,是他的祖上,明朝万历年间的高驸马遗留给后人的宝物,从来都秘不示人。

这日,村里来了两个南方人,撇着洋腔,打听着进了高洪连家,引得很多人都围在他家门口看热闹。

“这个洪连,要发财啦。”有人这样说。

也有人说:“祖传遗物,卖的?”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两个南方人满脸失望地走了。

“俺家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嘛。”高洪连走出来。

“对对,就应这样。”村人都松了一口气,对高洪连直竖大拇指。其实村里人是认定有的,只是过去从不打探。两个南方人的到来才打破了宁静。人们认为,没让南方人弄去,就是好事。

可是,高洪连感到生活的不安静了。认识不认识的人经常在他的门口窥探,让他全家感到不自在,总担心会出什么事儿。

村里的议论也多起来,高洪连听到最多的是这么几句:

“那是无价之宝啊,诸葛孔明佩戴的东西,谁见过?明朝编的也有几百年了,能不值钱?”

“手艺好,主要是手艺好。你们想想,草能编成丝巾一样的东西,谁见过?这手艺又失传了啊。要是谁都能编,还值钱!”

“你们年轻后生没见过纶草吧?以前,咱们这里满山遍野都是,谁当好草来?说着说着,这不就绝种了。唉,可惜啊。”

议论一阵后,有人就劝高洪连:“拿出来让兄弟爷们看看吧,啊?”

这时,他往往是一边笑一边摆手:“没有,俺家真的没有这种宝贝,”并反问一句,“哪有来?”

但不久,他家连续被盗了好几次。

再听到人们的这类议论,高洪连就满脸惊恐了:“俺没有,就是没有。”

不知不觉间,邻居们与他一家冷淡了起来,没有小孩来叫他的孩子一路上学了,更没有与他的孩子一起玩的了。村里的大人也没人来他家串门子,平时见面脸上都寒寒的,一点亲热味儿都没有。

高洪连很苦恼,也就经常不出门了。

再后来,高洪连见了人就解释:“没有,俺家没有啊。”

“没有就没有吧,谁说你有来?”人们挣脱他,快速离去。

“你有没有关我们什么事啊,神经病!”不久,人们就对他不客气了。

“俺家没有,俺家没有啊。”一些小孩子经常跟在他的身后喊着玩儿。

高洪连的眼直勾勾的,无动于衷,偶尔也跟着嘟哝:“没有,真的没有啊。”

他竟真的成了神经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恓惶。

“唉,可惜了高洪连这么棒的一个人,竟废了。”

“他妈的,全该那两个南方人是。”

“他家肯定没有纶巾,你们想想看,一种用草编的东西能保存几百年!明朝到现在已好几百年了啊。”

“那是那是。”

人们逐渐与高洪连一家又亲近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高洪连的病也渐渐好了,又和常人一样出去干活了,见了人也不再说“真的没有”了。

这天,村头大槐树上的喇叭被“噗──噗──”地吹了几吹后,竟然响起了高洪连的声音:“各位兄弟爷们,我是高洪连,有空的话,请来俺家一趟,有件事儿让您作证。”

这话引起了村人的好奇心。喊过不长时间,村里人就到了不少。

只见高洪连站在他家大门口东边的一个麦穰垛前。麦穰垛上放着一张窄窄的草席子,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汽油味。

“纶巾害得我好苦啊,现在我不要它啦。”

高洪连一边说着,一边快速地点上了火。火“腾”地烧了起来,有几个年轻的往前凑了凑,但浇了汽油的麦穰垛已成了一个大火团,也就安静了下来。

“他妈的,神经病。”人们愤愤不平。

有人说:“这根本不是纶巾,是一领破草席。”

人们又都不理睬高洪连一家了。

那两个南方人又来过几次,以后就没再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