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
11108800000046

第46章 主流与非主流

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家”颇为引人瞩目,也颇具争议性。对于什么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家”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的定义。但是,比较流行的看法是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作为标准。因此,在许多人的眼中,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就是那些完全接受西方主流经济学、并在实践中主张全面推进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的学者们,或者说,当前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基本上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信奉者。信奉这样的主流理论,自然会在国内国际上受到了不少的赞扬,当然也会遭到强烈的批评和反对。

抛开这种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家”的正确与错误不谈。我们首先需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处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理论绝不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在前面所做的分析都在说明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对于西方的主流与非主流,我们也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对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我们当然需要格外的重视。因为,作为主流的经济理论,它毕竟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可和赞同。而且,一般来说,主流经济学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总要比非主流经济学具有更多的解释力和更严密的逻辑。但是,作为一种科学,我们也没必要过分崇拜主流经济学而贬斥非主流经济学。因为,所谓的主流与非主流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一种经济学理论由于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而成为了一定时期主流理论和政策主张,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理论主流地位就可能被另外的理论所代替。某种处在非主流地位的新理论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变成主流的理论。例如,16 世纪英国和法国流行的是重商主义,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的是古典经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则成为了主流经济学。20世纪70 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凯恩斯主义有所失势,主张自由市场的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开始成为了主流。主流与非主流的这种变化当然以后也不会停止。此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国家中,主流经济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从 19 世纪英国流行的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而在德国历史学派一直居于主流地位。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在英国是主流经济学,而在美国,制度经济居统治地位。在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在20世纪以来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受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局限,主流经济学并不见得就一定比非主流经济学更科学,更有道理。例如,19 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调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以詹姆斯·穆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