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藏象异论
11102700000007

第7章 物本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一、物、阴阳、五行的关系

物、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物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物—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物与阴阳

物是物质实体,是世界的本质。物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物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物可分为阴和阳两大类。阴阳又是物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阴和阳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物的矛盾统一体。一物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物。物是一,万物本原为一物,但一物分阴阳,物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物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物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物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物一元的概念。

(二)物与五行

物是世界的本原,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物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如是,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物一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之中。

(三)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性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世界本原一物,物之动静而为阴阳,物为阴阳之体,阴阳为物之用。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义·卷一》)。一物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物之生息变化耳。

二、物本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物本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物本论、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物本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如果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物本论基础之上的,也并不为过。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物本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

(一)物本论

物本论认为,物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物的根本特性,阴阳是物的固有属性,物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物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物聚而成形,散而为无形,有形与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物化运动的世界。物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物本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是天地自然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物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物可分为阴和阳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物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藏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二)阴阳学说

阴阳是在物本论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物本体论的概念。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物本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物本论注重分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认为物是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物质基础,以物之聚散来说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物的存在形式的转化,坚持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着重回答哲学“本体论”的问题。而阴阳学说则注重研究物自身运动的根源和规律,认为一物两体,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的相互作用是物自身运动的根源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阐述相关事物或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存在着的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协调平衡。阴阳学说在物本论基础上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也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理论用来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阐明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在本体论上虽根于物本论,但在方法论上更具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物的本体观念和阴阳的矛盾观念有机地结合,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物本论物质概念。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从属于物本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朴素的普遍系统论性质。五行学说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构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与物本论主要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不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整体动态平衡性,视五行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由物变化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人体是一个由五行藏系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结构观点分析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统一,论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生克乘侮胜复的调节机制,是人体脏腑经络结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运气》),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物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藏系的运动规律,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总之,物本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比较,更具“本体论”性质,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物。阴阳五行学说更具方法论特征。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比较,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一切生命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方面。就人体而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从而揭示了生命运动的动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联系和形式。而五行学说则具体地说明了人体藏系的结构关系及其调节方式,即人体整体动态平衡的特殊规律。所以,中医学言藏象必及阴阳而寓五行,论藏系的生克制化又必赅阴阳。健康的本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而平衡的破坏则导致疾病。调节阴阳整体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阴阳也”。而五行相生相胜的多路调节则是调节阴阳的具体化。阴阳言物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物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物化流行,生生不息。物化是一个自然过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物的运动变化。因此中医学按照“物—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物—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古人把当时先进的物本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在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哲学思想,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建立在物本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因此,我们应当以现代最先进的认识水平,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最新成就中去寻找对中医学有用的东西,从中发现可以使中医学迅速走向现代化的方法与工具,让中医学在新的时代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