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藏象异论
11102700000014

第14章 各内外藏象系统间的关系

以下仅举例说明各内外藏象系统之间的关系,实际中各藏象系统之间的关系,远不止这些。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为内藏象系统,故属阴;小肠为外藏象系统,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内外藏系表里关系。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下移的饮食物并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为内藏象系统,属阴;大肠为外藏象系统,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内外藏系表里关系。因此两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

1.传导方面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的清肃下降。肺清肃下降,大肠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则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水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

2.呼吸方面

肺司呼吸,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藏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通降,肺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

(三)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内外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三个方面。

1.纳运相得

胃的受纳和腐熟,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之功能,发挥供养全身之用。“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景岳全书·脾胃》)

2.升降相因

脾胃居中,为元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所以说:“脾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所以说:“胃主降。”“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升为升清,降为降浊,所以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寓意草》)总之,“脾胃之病,……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两字,尤为紧要”(《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3.燥湿相济

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故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阴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由此可见,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故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辨》)因此,脾胃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其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和燥湿不济三个方面。

(四)肝与胆的关系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肝与胆在生理上脏腑表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1.消化功能方面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肝胆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2.精神情志方面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和膀胱均为水藏,两者密切相连,又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内外表里相合的关系。肾司开阖,为主水之藏,主水液,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的物化功能取决于肾的盛衰,肾促进膀胱水液代谢,司关门开阖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藏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之而不漏泄,膀胱开阖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化水无权,影响膀胱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