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得以写成与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栾栋教授。追随栾栋教授六年,又怎一个谢字了得?任何文字也难以表达我对恩师的景仰和感激之情。
2004年初我随朋友一同拜访恩师,被恩师博大精深的学问所折服。恩师视学术为生命,淡泊名利的大家风范与气度更深深吸引了我。当时,我刚师从张明亮教授完成有关张爱玲研究的硕士论文,整个人还浸染在张爱玲的“死亡意象”中,恩师思想的灵光敞亮我的世界,引领我走向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境地。
承恩师不弃,收本人于门下,光阴六年,不敢懈怠,但由于资质愚钝,时至今日,无所成就,羞愧难安。曾记得多少次的耳提面命,多少次的密批细改,可以说,我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
记得初步拟定《古诗十九首》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时,我很担心,就那么十来首小诗,怎么能够撑起博士论文体系化写作的要求,有什么可写的呢?确实,以《古诗十九首》为形制的博士论文至今未见。虽然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入小出大”的方法一向为大多数睿智的学者专家所看好,但实际写起来,的确也担心没什么好写。恩师鼓励我说:“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过大不好驾驭,太小也难成气候。选题过大,则势必论域宽而思路散,精气疲且活力减。选题太小,又难免形制小而格局蹙,资料少而言辞孱。以《古诗十九首》的研究作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表面上看,‘十九首’小诗似乎不宜展开论述,在其阐释史上也确实没有形成巨型叙述,但是《古诗十九首》本身的价值与权重不可小看。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写作训练而言,取《古诗十九首》来研究至少是中上之选。”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选题的重大意义。
本人最初的设想是对《古诗十九首》的阐释史、创作影响史以及传播史作全方位立体性研究,但是限于浅薄的学识和有限的精力,目前完成的只是其中阐释史研究部分。现在的稿本与我原定的规模相比,仅仅是三分之一的形制。具体而言,还有两个大的设想有待开拓。还需精进的设计告诫我不可停步,已经收集的大量资料召唤我再次冲刺。凝结于稿本中的研究过程说明,我所取得的这一点成绩充其量只能说是草草“上路”,艰难而充满趣味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愿在未来几年,我能把设想中的另外两个部分整理出来,争取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另有所推进。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还需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本套“人文学丛书”的策划人史小军教授,您的评审意见,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你们的细致、耐心与专业水准让我感动欣慰。
感谢审阅过拙作的外审专家、预答辩与答辩专家以及给予我帮助的人们。
最后,我想对我的家人说,你们的爱是我生命的源泉。
李祥伟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