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1100500000009

第9章 第八名 苏轼

网络搜索结果:1405194条

最大招牌:《念奴娇·赤壁怀古》

招牌搜索结果:5210条

名言嘉句: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荣誉称号:“唐宋八大家”之一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生:1037年1月8日

逝世:1101年8月24日

祖籍:四川眉山

出生地:四川眉山

逝世地:江苏常州

主要身份: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主要功过:为豪放派主要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有《东坡七集》

[人物生平]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世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苏询。苏轼早慧,7岁知书,十多岁作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苏父子同中进士。这一年开科取士的主考官即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1061年,苏轼向朝廷进策论25篇,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5年,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次年,苏轼的父亲苏询又病逝,苏轼回乡丁忧。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被调出京,先后任杭州、宿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1076年,在密州创作了流芳千古的名作《水调歌头》,表达对弟弟的思念。1079年,因御史李定等人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元丰七年(1084年),会王安石于金陵。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上台执政,苏轼被召回汴京,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等职。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在任上疏浚淤塞的西湖,又在西湖加筑长堤,此为“苏堤”。1093年任定州知府,1095年被贬官惠州。1098年又被贬官到海南岛。1100年遇赦,1101年度岭北上,于常州暴病而卒,终年64岁。1102年被葬于汝州。死后被溢“文忠”。

[影响力评述]

苏轼排在所有古代文学家的第一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苏轼的文化成就,若论诗,他不及李杜;若论文,他不及韩柳;若论书,他不及颜柳欧赵。但若比综合成就,这些人都比不上苏轼,苏轼因此而拔得头筹。在中国所有的文人中,苏轼经历的坎坷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相比,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坎坷的经历,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他的经历,是杜甫的诗句“文章憎命达”的最好注脚。作为政治家,苏轼的官职一直不高,他从没有进入北宋政治的核心圈子,但他一直处在政治的漩涡中。由于苏轼的多才多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苏轼政治生涯的坎坷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直言敢谏而又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主张鲜明但又不会把握时机,使得他在变法派和守旧派中间都不受欢迎。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和,他在熙宁变法开始后,两次上书皇帝反对变法方案。苏轼因此被外放,在许多地方任地方官。王安石罢相后,他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捕,幸亏亲友营救,才幸免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由于家口众多,生计困难,苏轼曾亲自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田亩。改贬汝州时,苏轼在江宁拜会了闲居在此的王安石,两人谈心和诗,相得甚欢。司马光当政后,苏轼被召回京师。但苏轼并不隐讳自己和司马光政见的不同,反对司马光尽废熙宁之法。在京期间,苏轼曾数次主持科举考试,拔擢了一批青年才俊,如黄庭坚、晁补之、张未、秦观、陈师道等人。苏轼俨然成为当时的文坛盟主。司马光死后,旧党分裂为几派互相倾轧,而苏轼仍不改他“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的毛病,仍然直言敢谏。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再次出知杭州。在杭州期间,他亲自指挥民众在西湖中修筑长堤,疏浚湖淤,解决了湖水淤塞的问题。苏轼所建的“苏堤”至今仍在,“苏堤春晓”还是西湖八景之一。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被召还京师任翰林学士,但不久遭人诬陷,说他于圣宗晏驾时写诗自庆。虽然后来事实被澄清,但他仍被外放颖州(今安徽阜阳)。后来苏轼又先后在扬州、定州等地任职,每到一处均力图造福一方,且勤政亲民。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原来的变法投机分子上台,打击元祐旧臣,苏轼又被当成旧党受到排挤,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知州,并接连三次滴贬。被贬惠州时,苏轼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但他仍然在当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他刚刚在惠州安置下来,又被贬琼州(海南)。苏轼在渡海前,自忖“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与家人痛哭诀别。苏轼在海南搭茅屋居住,向黎族人民传播文化知识,培养黎族人才。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后宽宥元祐旧臣,苏轼才得以内迁。但多年的奔波劳顿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北归到达常州时终于病倒了,就此不治。他去世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各地人民自发地悼念他。

政治上的失意和蹉跎反而玉成了苏轼的文学和艺术。在如此多的艺术领域都有突出贡献,中国历史上仅苏轼一人而已。苏轼艺术造诣的深厚首先来自于他思想的博大。苏轼对儒道释均有极深的感悟,他的朋友中也是各色人等都有。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凡可以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他的文艺思想也与此相同,强调做文章要“有益于济世之用”,“言必中当世之过”。他崇尚“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的文章风格。苏轼的文艺创作,就是他的文艺主张的完美体现。

苏轼首先是诗词大家。黄山谷说苏轼的诗词“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很能概括苏轼诗词的气势和特点。苏轼的诗雄健奔放,气象峥嵘,精深华妙,在并非诗之盛世的宋代,仍然为诗续写了辉煌。苏轼的词则使他成为词坛的霸主,他的词虽以豪放著称,但他的词风绝不能仅用“豪放”来概括。他豪放时可以豪放到极致,他写的抒发感情的词亦不让后主易安。苏轼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苏轼在词的语言上进行了创新,后人评价苏轼的词时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宋词“自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准确道出了苏轼对词坛的影响。最能体现苏轼豪放风格的词作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而他另一首悼亡妻的《江城子》则催人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词不仅仅可以催出人的眼泪,还可以启人深思。如他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中的许多名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采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等等,历来被人们激赏。

苏轼亦是散文大家。他写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等文,言之有据,论说精到,名言警句层出不穷。他在《留侯论》中写道: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无论它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作为一种人生观的表达,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苏轼不仅散文写得好,他的韵文同样出色。他写的前后《赤壁赋》,即使放到两汉魏晋辞赋家的作品中间,也是佼佼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的成就并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应当说,在本名单中,苏轼是唯一人选的一位书法家,也是唯一人选的一位艺术家。虽然他并不主要是以书法家的身份入选的,但也可以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代表。苏轼的书法在所谓的“宋四家”即“苏黄米蔡”中列在首位。苏轼早年的书法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中年后学习和推崇颜真卿的书法。他对书法亦有创新,宋代书法受苏轼的影响巨大,他一改东晋的冷峻、唐代的谨严和五代的萎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自由率真书风。他对书法有自己的见解:“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苏轼创造了一种新的握笔方式,即“偃卧手法”,这使得他的书法看起来丰腴饱满,笔力遒劲。特别是他的《黄州寒食帖》被元朝书法家鲜于枢称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最直截了当:“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清代书家钱沣说:“追东坡而不及,归餔啜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清代词人王鹏运评价苏轼:“苏文忠之清雄,敻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后人将苏文与韩愈的文章特点概括为“韩潮苏海”,甚为传神。苏轼确实是一个无法学习的天才,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一个横跨数个领域的天才。据说,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最钦慕的五个人是“荷马、莎士比亚、李白、杜甫、苏轼”,这个苏格兰人还是蛮有眼力的。苏轼这样的旷世奇才恐怕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因为在他死后直到现在,九百多年过去了,还没有出现一个诗文书画俱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