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1100500000003

第3章 第二名 老聃

网络搜索结果:4700300条

最大招牌:《道德经》

招牌搜索结果:161000条

名言嘉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荣誉称号:道教始祖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出生:年代不详

逝世:年代不详

祖籍: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出生地: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逝世地:不详

主要身份:哲学家、思想家

主要功过:创立道家学说

主要著作:《道德经》

[人物生平]

人们对老子的生平所知甚少,只知道他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曾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他谙熟掌故和礼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公元前520年,周室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了周朝的典籍出逃楚国,老子掌管的图书也被带走,老子随后亦逃亡。老子逃到函谷关时,守关的令邑喜听说他要远走隐居,以出关为交换条件,逼老子写下了《老子》五千言。老子出函谷关后,驾青牛而去,不知所终。

[影响力评述]

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影响仅次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流派是道家,这个流派的创始人就是老子。长期以来,道家都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儒家提倡入世,道家提倡出世;儒家崇尚教化,道家崇尚自然;儒家强调自强不息,道家强调清静无为。但是,儒道两家在两千多年的互动中,互相吸收、融合,加上外来的佛教,最终形成了儒、道、释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格局。可见道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大,而老子就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其实,老子对儒家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我们可以推断,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必然发生过影响。比如,两人对于愚民政策的看法就如出一辙。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无疑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老子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老子是中国先秦哲学家中为数不多、或者说绝无仅有的具有形而上倾向的学者。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学以致用”、“文以载道”为主要学术取向的文化中,这就更加弥足珍贵。西风东渐之前,老子的影响力在诸子百家中就已经首屈一指,而随着西方学术的引进,由于老子思想的形而上倾向,其影响力更是蒸蒸日上。

在老子的思想宝库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他“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是和儒家的“王道”思想针锋相对的。在老子看来,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也有自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类不应当对自然过程横加干涉,而应当顺其发展,这样社会与自然就会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老子对这个思想的阐述惊世骇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在汉武帝之前,道家思想曾经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即使在后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仍然影响着统治者的政策。比如,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之初,都会提出“与民生息”的政策,这其中不难看出道家学说的影响。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与老子的“道”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直到现代的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仍在为反对政府对经济社会的过度干预而呼吁。他们的思想不也和老子的思想暗合?

我们当然不能说亚当·斯密、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他们思想的共通性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道”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中抽象度最高的概念,而概念的抽象度代表了一个哲学体系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的概念,而正是逻各斯的概念,使古希腊哲学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遗憾的是,老子“道”的概念没有被后世的思想家进一步发展完善。但毕竟老子提出了这一概念,因而使我们在面对古希腊哲学时不至于太自惭形秽。后来的儒家其实也运用了“道”的概念,但他们的“道”是“天道”的“道”,而不是作为万物之本真的“道”。甚至董仲舒也说到“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但这已经离老子很远了。近来,随着宇宙学的发展,老子的“道”的概念更加受到重视。老子肯定不会想到,他的思想会在千年之后、万里之遥找到知音。

老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还以他完全不可能想到的一种方式在他死后几百年后发生。大约在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除了自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外,还催生了一种本土的宗教——道教。这是一种以本土文化为内容,以外来文化为形式的文化存在。后世的道教都以老子为他们的始祖,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在《西游记》的诸神谱中,就有太上老君这样一个神祇。道教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并把它神秘化,把老子神格化,从而完成了把老子思想宗教化的过程。道教将老子思想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形式化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对所谓“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其实,“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只存在于道家思想中,儒家也有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念,但其“天人合一”观念与老子的渊源关系是不可否认的。老子有一段著名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应当是中国哲学中对天人关系最早的阐述。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关注应当起源于老子。

老子的思想中还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还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另一句著名的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老子对辩证法的深刻认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是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东西方都处在文明的原创时期。当时涌现了一大批人类文明的开山之人,从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西亚的耶稣,从中国的孔子、老子到印度的佛佗。人类文明的几大分支都是在那个时代肇始的。虽然这些伟大人物的哲学主张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对人类的终极理想却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和主张,那就是和谐、秩序和爱。有趣的是,有时他们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看法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生动地体现在老子和耶稣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上。耶稣在《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现象被后人称为“马太效应”。老子也有同样的思想,他在《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不就是“马太效应”的中国版吗?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有东晋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把老子在上一段话中所表达出来的社会理想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再现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描述使多少人对这样的“世外桃源”心向往之,并把它作为理想社会的象征。

在学术上,老子的影响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研究老子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但注释《道德经》的著作的字数可能是它的几万甚至几十万倍。也可能正是因为它的篇幅所限,很多意思不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注释空间。两千多年来,学者们对老子很多话的意思不能达成共识,甚至对它的版本也众说纷纭。后来的事实证明,学者们的怀疑是正确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1993年,湖北荆门一号楚墓又出土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战国竹简《老子》。由于这些文物的出土,现代学者对老子的研究又形成了一股热潮。看来,对老子的再发现和再解读将会永久地持续下去。

老子在国外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子》已经被译成了五十多种语言,仅它的英文译本就有一百多种。目前,每年仍然有新的版本被译出。这是《老子》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像《老子》在中国有无数个注释本一样,《老子》在一种语言中将会有许多个译本。这是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和注释的过程,有多少种理解,就会有多少个译本,更何况在本国语言中对它的解读就不能达成共识。老子的思想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影响甚大,据说海德格尔的书房里就悬挂着老子的一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对老子哲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哲学界一个独立的领域。老子的思想遗产,在未来必然会被越来越多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人所继承、理解、阐释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