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1100500000019

第19章 第十八名 杜甫

网络搜索结果:821577条

最大招牌:《杜工部集》

招牌搜索结果:6190条

名言嘉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誉称号:诗圣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杜甫

出生:公元712年

逝世:公元770年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

出生地:河南巩县

逝世地:长沙至岳阳之船上

主要身份:诗人

主要功过:用诗歌记录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成就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

主要著作:《新安吏》、《撞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杜工部集》

[人物生平]

杜甫,公元712年生于巩县。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诗人,曾做过修文馆直学士。他的父亲杜闲曾为奉天县县令。杜甫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但还可以维持安定的生活,因此杜甫得以接受较好的教育。杜甫早年丧母,由姑母抚养成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19岁,游历了江南各地。公元735年,杜甫在洛阳应试,落榜。公元737年,杜甫北游齐、赵,在兖州写下了著名的《望岳》。公元741年,杜甫回到洛阳,居住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相会于洛阳。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再次应试,但李林甫一个人也没有录取,向玄宗上表说“野无遗贤”。公元755年,杜甫到奉先县探望妻儿,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内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他回到家中时,发现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杜甫投奔肃宗,在路上被叛军抓住,送往长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长安,在风翔见到了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杜甫劝谏肃宗不要罢免忠心耿耿的宰相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赴任的路上,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放弃了华州的官职,携全家来到了成都。在朋友高适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城西建草庐居住。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送挚友严武入朝,至绵州因为兵变而不能回成都,被迫流亡梓州。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参谋,官衔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死去,杜甫失去依靠,离开成都,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写下《登高》一诗。公元768年,杜甫赴江陵居住。公元770年,杜甫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湘江舟中,时年58岁。

[影响力评述]

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寻找一位生前穷困潦倒,而身后却声名日隆的人物,最典型的莫过于杜甫。人们把杜甫和李白的诗看做是中国诗歌的双璧,但两人的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借用西方文艺批评的术语,李白的诗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杜甫的诗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山。他们两人就如同泰山与昆仑一般挺立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杜诗巨大的现实主义力量,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就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杜甫的诗成为一面镜子,让人们对照社会生活,它因此也就成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发展。抗元英雄文天祥在燕京牢中三年,将杜甫的五言诗句重新排列组合,创作了绝句二百首。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句已经成为文天祥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动力。杜甫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即用诗歌的语言书写史册,再没有另一个诗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称誉。杜甫也是中国诗体的集大成者,几乎每一种诗体杜甫都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而且他的每一种诗体的作品都有佳作传世。杜甫不像李白那样,在生前就拥有了崇高的声誉。杜甫的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显示出它的巨大魅力的。唐诗,如果没有李白,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杜甫,则会显得浅薄。

年轻时代的杜甫,也有一腔的报国热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明证。但是,杜甫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失败。但也正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才使得杜甫对黎民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他才可以写出百姓的血泪、百姓的疾苦、百姓的悲愤。我们对照一下杜甫和王维的诗,就不难发现两人鲜明的差异。虽然两个人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并在其中经受了各种苦难,但王维的诗没有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悲苦,反而觉得王维好像一直生活在“开元天宝”盛世一样。王维的诗是桃花源中的诗,是粉饰太平的诗;而杜甫的诗是尘世中的诗,是警醒世人的诗。读杜甫的诗,会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力量来自于它对吃人的现实的深刻描绘和揭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样的诗句怎能不触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杜甫的从政抱负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但他的诗句却在发挥着政治上的影响力,因为人们都希望“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杜诗的巨大影响力首先在于它对于杜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真实和深刻的反映。其实,这现实生活就是杜甫自己的生活。他在困居长安时期,曾经潦倒到“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不仅看到其他的贫苦人卖儿鬻女,他自己就曾经“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杜甫为了生计而奔波,耳闻目睹了皇权下的暴政和战乱中人民的苦难。杜甫在悲愤中写下了一系列的诗篇,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催人泪下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写出了他的千古绝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看到的不仅是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是政治的腐败和官吏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杜甫对贪吏们的描写是入木三分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它对于吏治的腐败也发出愤怒的谴责:“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在杜甫的笔下,唐朝的社会生活就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杜甫的诗可以说比历史更加真实,因为历史特别是正史都是皇家修的,即使是隔代修史,也不免出现“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现象,而杜甫的诗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在唐代,小说尚不发达,即使有,也多是传诵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杜甫的诗充当了这一角色,杜甫可以说是中国唐朝的狄更斯。

杜甫的诗被人们所喜欢和欣赏,还因为它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杜甫对自己的诗要求极高,甚至要达到“毫发无遗恨”的境界。他曾经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语不惊人死不休!”应当说,杜诗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这首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微,自是千秋鼻祖。异时微之、昌黎,并极推崇,而莫能追步。”这样的评价可算公允。

我们再来看杜甫另一首被推崇备至的诗《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他的老友严武去世之后,此时他心中的悲凉在这首诗中深切地表达了出来。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近人以为佳诗耳,深观之,乃知少陵诗外有事在也。”这种评价确实是触到了痛处。我们感叹于杜甫状物写景的功力,也深深地为他的悲凉所打动。说实在话,一个人一生中能写出一首这样的诗就可以名垂千古,张继和崔颢就是这样的例子,但这样高水平的作品在杜诗中将以十数计。

在杜诗中,名言佳句就像是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他的一千多首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冲天的豪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普通人情感的最真实的描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说明杜甫写起思乡诗来仍然是独占鳌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将对先贤的崇敬与对世事无常的感叹结合在了一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对人们要刻苦学习的鼓励与温和的警醒。

古人将杜甫的诗风概括为“沉郁顿挫”,这个概括是很传神的。杜甫的诗张扬的很少,有些诗仅仅是对实事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新唐书·杜甫传》说杜甫的诗“浑涵汪洋,千汇万状”。同样是文学大师的欧阳修,其评价应当是不差的。杜甫的诗感情充沛,平实的语言不能掩盖他内心的激荡。清人叶燮这样赞誉杜甫:

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主、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语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

杜甫的诗在他生前并没有受到世人的推重,他在临终前写诗表达了这一苦闷:“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甚至到了晚唐,诗人韦庄编纂的《又玄集》中,也仅仅选了杜诗七首,而且均非其名作。但诗界的大家在杜甫死后就已经认识到了杜甫的价值。第一个为杜诗作序的樊晃赞誉杜甫是“当今一人而已!”白居易对杜甫的评价是这样的:“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风流,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白居易还说:“诗人以来,无有如子美者。”到了宋代,杜甫的诗篇就已经是诗界的经典了。王安石说杜甫的诗:“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黄庭坚对杜甫的评价更高:“做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秦观的评价更专业化一些,他说杜甫是“集诗之大成者”,能得到这种评价的诗人恐怕只有杜甫一人。

随着杜甫声誉日隆,诗界也就出现了“抑杜”和“扬杜”两个阵营,但无论是“抑杜”还是“扬杜”,都说明了杜诗的巨大影响。杜甫的“诗史”还将被世世代代读下去,杜甫的人文情怀也会被永远继承下去。杜甫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