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1100500000015

第15章 第十四名 慈禧太后

网络搜索结果:902900条

最大招牌:“垂帘听政”

招牌搜索结果:100000条

名言嘉句:无

荣誉称号:无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姓叶赫那拉,封号慈禧

出生:1835年11月28日

逝世:1908年11月15日

祖籍:北京

出生地:北京

逝世地:北京

主要身份:政治家

主要功过:统治中国48年,在其治下国势日渐衰微

主要著作:无

[人物生平]

慈禧1835年生于北京,取名兰儿,其父惠征官任笔帖式。1852年,慈禧入宫,被封为兰贵人。1856年,生子载淳,被封为懿妃,翌年晋升为懿贵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逃往热河行宫,慈禧随行。1861年,咸丰驾崩,同治即位,联合恭亲王奕诉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1874年,同治皇帝死,慈禧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帝,改元光绪。1874年,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慈禧支持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宣布变法维新,重用康有为等推行变法。变法失败后,慈禧囚光绪于瀛台,再次垂帘听政。1900年,八国联军进逼京师,慈禧携光绪等人一同出京西逃,经太原至西安。1901年,李鸿章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慈禧自西安归京。1902年,颁布并推行《新政诏书》。1905年,派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诏书》。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诏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以载沣为摄政王。次日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3岁。

[影响力评述]

在中国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度,在清末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人却统治了国家将近半个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创造这样一个奇迹的人,就是慈禧太后。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慈禧都背负着祸国和卖国的恶名,到了20世纪末,人们开始更加客观地评价这个近百年前的重要人物,于是她成为争议极大的人物。争议的焦点是,对于清朝末年的国势日下和丧权辱国,慈禧到底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慈禧在当政的几十年里,是否也有一定的功劳?这个一直被认为是自私贪婪的女人,是否也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丝的责任感?这些问题都还在争论中,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确定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那一时期,慈禧太后的权术是所有人中间最高的,包括那些看不起女流之辈的堂堂须眉。也可以说,抛开人品道德不谈,这个人是当时能力最强的人,无论男女。

慈禧刚刚进宫时仅仅被封为“贵人”,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她的受宠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她进宫后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很快使自己从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成为了一个知书识礼的人。慈禧的学习精神是她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咸丰皇帝显然会喜欢一个有知识的妃子。到了慈禧掌握大权的时候,她可以熟练地批改奏章,处理各种国务活动,这显然是一个文盲所不能胜任的。看过慈禧墨迹的人都说,慈禧的书法如果放在现在,她绝对够得上是一个书法家。在慈禧古稀之年的时候,她还在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足见其学习精神。慈禧受宠的第二个因素是她的幸运,因为她幸运地为咸丰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于是,“兰贵人”变成了“兰贵妃”,后来又变成了西宫皇后。如果慈禧仅仅是一个贵人或是一个贵妃,恐怕也就没有她后来叱咤风云的故事了。

慈禧一生中的关键是1861年的辛酉政变。咸丰皇帝驾崩后,当时的政坛有三股势力争霸,一是“顾命八大臣”,二是慈禧代表的后妃势力,三是以奕诉为代表的宗亲势力。在这三派势力中,“顾命八大臣”势力最强大。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强大,使得他们不可一世,忽视了对手的力量,才招致惨败。慈禧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和奕诉组成联合阵线。慈禧施展苦肉计,将心腹安德海打伤逐出行宫,让他赴恭王府联络奕诉。奕诉接受了慈禧的建议,双方达成联盟。在回北京的过程中,慈禧利用自己的太后身份,坚持与小皇帝同行,借此将护送小皇帝的载垣、端华和护送咸丰灵枢的肃顺分开。一到北京,慈禧和奕诉就下了手,“顾命八大臣”死的死,流的流,这场政变最终以慈禧的胜利而结束。政变成功后,慈禧和奕诉坐地分赃,一个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另一个则把持了军机处等重要部门。

慈禧垂帘听政之后,对她的权力构成威胁最大的当然就是和她一起发动政变的奕诉。在最初的几年,他并未对奕诉下手,但随着奕诉在政界的影响日深,慈禧决定搬掉这个威胁。她借侍读学士蔡寿棋弹劾奕诉的机会,一举罢免了他的职务。虽然奕诉后来又复职,但权力已经被完全剥夺了。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下场也不好,她在某天暴病身亡。清史学家至今仍在争论是否是慈禧害死了慈安。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慈禧通向绝对权力的道路被完全扫清了。在同治年间,慈禧是有一定政绩的。在此期间,慈禧任用了一批有才干的汉族官员,积极支持洋务运动的开展。她还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些国外的历史学家甚至把这一段历史称为“同治中兴”。在此期间,清王朝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很多所谓的“中兴名臣”都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

在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13年后,短命的同治皇帝死了。慈禧选择了既是咸丰皇帝的侄子又是自己的亲外甥的载湉来继承皇位。慈禧选择这样的一个小皇帝自然是为了自己继续把持朝政。于是,在儿子死后,慈禧又开始了第二轮的垂帘听政。光绪年间,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一朝覆灭;二是在甲午海战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等事件的刺激下,刚刚开始亲政的光绪皇帝发动了一场维新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因为顽固派的反对和维新派的幼稚而失败;三是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在这三大事件中,慈禧都是关键人物。在北洋海军急需投资进行装备更新的时候,国家的大量财政资金却被用来为慈禧庆祝60大寿而修建颐和园。在戊戌维新中,由于急躁的改革者们触及了权贵的利益特别是慈禧本人的利益,维新运动被镇压了下去,谭嗣同等六君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庚子事变”其实是慈禧错误决策的结果,她把希望寄托在“义和团”的身上,贸然向列强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和光绪皇帝连夜西逃。这次“西狩”的经历对慈禧的刺激非常大,她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中国不改革就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于是,慈禧在回銮的途中,就发布上谕表示要进行改革。回到北京后不久,她发动了一场所谓的“清末新政”运动。

在对“庚子之变”的善后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点,慈禧确实真正笼络住了一批志士能臣的心。她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威望笼络住他们的,而不仅仅是靠权术和太后的淫威。在和清廷的谈判中,列强一开始强烈要求诛杀慈禧,但李鸿章坚决地捍卫了慈禧的生命和权威。这说明在李鸿章眼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有能力取代慈禧的位置。如果慈禧仅仅是靠权力和利益统驭这些人,李鸿章完全可以借洋人之手除掉慈禧。慈禧能将李鸿章这样的出色人物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是她在政治上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清末新政是慈禧推动的一场涉及领域广泛的改革运动。在慈禧母子还在流亡的时候,慈禧就发布了一道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罔变之治法。大抵法久则弊,法弊则更”,“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新。”历史有时候真会嘲弄人,慈禧所进行的清末新政,其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对戊戌变法的重复。政治上,设立外务部、商部、学部、巡警部、邮传部等新的政府机构;经济上,公布了奖励工商业和发展实业的各种措施,还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等经济法规,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军事上,致力于用现代化军队建制编练新军,提高武器装备和指挥水平;文化教育上,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地创办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并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史已经不给这个自负的女人改革的机会了,就在清末新政进行的过程中,中国同盟会在日本诞生了。中国注定再也不可能走改良的道路。

慈禧所推行的新政中还有几项内容值得注意。首先,她启动了所谓的“清末修律”活动。1902年,清廷下诏:“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中至当,备极精详。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同年慈禧发布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俟修定呈览,侯旨颁行。”沈家本所修的新律未及颁行,清廷就垮台了,但这部新法却成为民国法律的蓝本,有些至今仍在台湾施行。其次,慈禧还推行了禁烟运动。1906年清廷晓谕政务处:“著定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清廷还与英国达成协议,逐渐减少以至最终禁止输华的鸦片。此次禁烟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1910年,全国减少罂粟种植面积数万亩。再次,慈禧还倡导了“禁缠足”运动。1905年,慈禧发布懿旨:“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这些举动,都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慈禧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可以为了大清朝的尊严,冒险和洋人开战;她也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无耻的话。她是一个女性,许多杰出的男人却对她衷心耿耿。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她的这些作为。但无论怎样说,慈禧都是一个出色的女人,一个不平凡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