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前驱。他们不仅是最早参加孙中山组织的革命团体,而且是孙中山在海外建立和发展革命组织过程中的主要依靠力量和重要社会基础。从兴中会到同盟会,海外华侨都积极参加,形成了从北美到南洋的革命地带。海外华侨根据所在国的政治环境,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的政治觉悟在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中不断成长,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提升。海外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壮大,对反清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中国社会危机四伏,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声。1894年,孙中山在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没有获得回音之后,对以改良方式拯救当时中国的危局失去了信心,转而决定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在万马齐喑的中国,站在中西文化交流前沿的侨乡,孙中山放眼世界,决定远涉重洋,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太平洋岛国夏威夷开始他的革命征程。“赴檀岛、美洲,创立兴中会,欲纠合海外华侨以收臂助。”1894年秋,孙中山到达他曾经读过书的檀香山,在当地华侨的支持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直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党人在海外共创立了檀香山兴中会、香港兴中会、横滨兴中会、南非兴中会、台湾兴中会、越南河内兴中会和旧金山兴中会,并在日本东京创立东京军事学校,训练军事人才,还在香港创立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宣传革命。
一、檀香山兴中会
檀香山位于北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Oahu Island),夏威夷群岛由4个大岛和许多小岛组成。1890年时,华侨人口为16752人,占当地总人口的18.6%。他们大多来自广东,以香山县人最多。孙中山曾经跟随其兄孙眉在此地读书、生活,后返回国内,先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学医,后在广州行医,借此结交一些同志。孙中山到檀香山之后,首先得到其兄孙眉(字德彰)的支持。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牧场,事业有成,他愿意拿出一部分财产支持孙中山的武装起义活动,并且与亲友联系,请他们也资助或是参与孙中山的活动。由于当时在檀香山的一些华侨听到孙中山有作乱谋反的言论,不愿意参与革命活动。经过孙中山一个月的活动,当地华侨愿意参与的仅几十人。
1894年11月(农历十月)24日,兴中会在檀香山卑涉银行(Bank of Bishop and Co。,Ltd。)职员何宽家里召开成立大会,因与会人员较多,会议随后移到李昌家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钟工宇、郑照、郑金、程蔚南、曹彩、卓海、陈南、钟木贤、邓荫南、夏百子、何宽、许直臣、侯艾泉、刘祥、刘卓、刘寿、李昌、李杞、李禄、李多马、林鉴泉、宋居仁、黄亮、黄华恢,选举永和泰老板刘祥为主席,何宽为副主席,会计黄华恢,书记程蔚南,副书记许直臣,理事李昌、郑金、黄亮、李禄、李多马、邓荫南、林鉴泉。会议通过了《兴中会章程》,章程有九条规定:“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章程规定会员必须交纳会费底银五元;另外设立银会集股举办公家事业,每股股银十元,成功后收回本利百元。孙中山为入会会员填写盟书、誓词:“联盟人某省某县某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会后,杨纳、卫积盛、李光辉、孙德彰、杨德初、陆灿、叶桂芳、尹煜传、邹德明、容吉兆、简永照等九十余人也加入兴中会,从1894年11月到1895年间在夏威夷入会有名有姓可以查核者有一百二十六人。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后,分派会员到各埠发展会员,李昌、宋居仁到茂宜岛(Maui Island)的茄荷蕾建立了以孙眉为会长的兴中会分会,孙眉又到百衣(Paia)建立了以邓荫南为会长的兴中会分会。其中,茂宜分会会员有14人,百衣有15人。
兴中会成立后不久,孙中山、邓荫南、宋居仁、夏百子、陈南、李杞、侯艾泉等人先后返回香港,积极准备发动广州起义。檀香山的兴中会自孙中山离开后,活动较少。
1899年冬天,梁启超来到檀香山,由孙中山介绍认识了孙眉以及兴中会会员李昌、黄亮、卓海、李禄、郑金、何宽、钟木贤等人。兴中会会员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捐赠10万元支持汉口军事起义。保皇会机关报为《新中国报》,听到孙中山要回到檀香山,其主编便在报纸上诋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为假革命。1903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达檀香山。此地兴中会的党务活动因为保皇会的活动而受到影响,“党员寥落,面目全非”。兴中会会员李昌、何宽、程蔚南、许直臣、黄亮、林鉴泉等对保皇会在《新中国报》上诋毁孙中山的革命为假革命的行为感到极为愤怒。孙中山抵达后,改组程蔚南主持的《檀山新报》(俗称《隆记报》),将其作为党报,亲自撰文批驳保皇会的论点,宣传革命。夏威夷各岛华侨之前加入保皇会的,也纷纷脱离保皇会。李昌、何宽分别利用两个戏院向观众宣传革命道理,座无虚席。希炉(Hilo)埠华侨毛文明等人约请孙中山前往演讲,听讲者有两三千人,当天成立兴中会分会。在檀香山新会员中最得力的是黄旭升、曾长福等数十人。在希炉埠新会员中最得力的有毛文明、黎协、黄振、卢球、李华根、刘安吉、贺唐安、黄义、郑鋈等数十人。此次会名不用兴中会原名,使用的是“中华革命党”。直到1910年,檀香山兴中会才改组为同盟会分会。
二、香港兴中会
香港被英国人占领之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很多商人前来贸易,英国人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不同国家的商人都可前来经商牟利,广东邻近各县有许多人在香港谋生。19世纪90年代,一些侨商受到国内变革思潮的影响,也开始设立机构,宣传新思潮。1890年,杨衢云与谢瓒泰、黄咏商、杨鹤龄、周昭岳、刘燕宾、温宗尧等16人组织了辅仁文社,杨衢云为社长,以“开通民智”作为宗旨。之前,孙中山与杨衢云等人就有交往。1895年正月,孙中山回到香港。随即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等人商议创立兴中会总部。孙中山找到杨衢云等人商议组党事宜。杨衢云等人同意两派合并为一,机关仍然定名为“兴中会”,位于士丹顿街十三号,取名“乾亨行”。陆续加入兴中会的有余育之、徐善亭、朱贵、丘四等数十人。
香港兴中会入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把檀香山规定的章程修改为10条,并规定了总会、分会的权限。成立总会之后,众人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孙中山驻广州负责军务,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陈少白等人协助孙中山。杨衢云驻香港专门负责后方接应以及财政,黄咏商、谢瓒泰等人协助。陆皓东提议用青天白日旗取代清廷的黄龙旗。乾亨行由于受到警探的窥伺,在七月初撤销。八月二十二日起义之前,众人推举杨衢云担任会长。由于起义准备不足,广州起义未及发动即告失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逃亡到日本,杨衢云则逃往越南、新加坡及南非等地。
到1899年冬天,孙中山派遣陈少白从日本到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作为兴中会的宣传机关,同时负责西南各省的党务工作。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开始发行。陈少白担任社长、主笔和总编。1900年夏,孙中山为了策划广州、惠州的军事起义,往来于日本、香港、南洋之间,兴中会的党务工作大有起色,先后入会的新会员有史坚如、李纪堂、黄福、黄曜廷、邓子瑜、梁慕光、李植生、江公喜、黄阁官、黄江喜、江维善等百十人。同年5月,孙中山与杨衢云等人则商议筹备惠州起义。郑士良率领黄福等人赴惠州准备发动,杨衢云等人在香港担任接济军饷器械工作。1900年10月6日惠州起义爆发。由于枪械运输出现问题,惠州革命军被迫解散。惠州起义失败之后,兴中会元气大伤,党务工作完全停顿。但由于得到港商李纪堂等人的财务支持,香港《中国日报》得以照常运作。
三、横滨兴中会
1858年日本开港后,华商赴日贸易的数量逐渐增加,横滨、神户、大阪、长崎是华商的主要居住区。他们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和浙江。这些华侨虽然在海外经商但还是心系国内的政局,一些人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希望有所变革。
1895年1月,孙中山自檀香山回香港途经横滨,在船上向归国华侨演讲救国的事情,被当时在横滨经商的陈清听说,遂报告给侨商冯镜如、冯紫珊、谭有发(号奋初)等人。冯镜如是横滨文经印刷店商人,生平侠义,热心爱国,对清廷政纲不振感到痛心,毅然剪掉辫子。冯紫珊是他弟弟,也在横滨经营印刷行业,其店名为致生活版所。谭有发为均昌洋服店司理。三人都喜欢新学,听到这个消息,遂派陈清登船约请孙中山上岸商谈国事。孙中山因为船即将开行,便把兴中会章程等交给陈清,请他转交冯镜如等人。冯镜如等人约请数人商讨成立组织事宜。陈清几个月后赴香港参与广州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带领陈少白、郑士良二人逃亡抵达横滨,到山下町五十三番地文经印刷店见到冯镜如。冯镜如的文经印刷店是经营外国文具及印刷事业的老商号,已经开办三十余年,在侨商中非常有名。见到孙中山后,冯镜如随即邀请冯紫珊、谭有发、梁达卿、黎炳垣(焕墀)、赵明乐、赵峄琴、温遇贵等十余人在文经印刷店二楼商议成立兴中会事宜。大家公推冯镜如为会长,赵明乐为管库,赵峄琴为书记,冯紫珊、谭有发、黎炳垣等为干事。半个月之后,在山下町一百七十五番设立会所。继续加入会所的有温芬(炳臣)、郑晓初、陈才、陈和、黄焯文、黎简珊、陈植云、冯懋龙(后改名自由)等十余人。横滨兴中会会员达到百数十人。1895年12月,孙中山决定去美国,冯镜如、冯紫珊兄弟借给他500元作为旅费。后来由于经费问题,取消会所,把会所移往文经印刷店二楼。孙中山离开横滨之后,兴中会会务没有起色。1897年秋、冬之间,冯镜如联络旅日侨商在中华会馆开会,发起创设学校教育华侨子弟,公请兴中会推荐校长。陈少白提议约请梁启超,但是由于梁启超没有时间东渡日本,康有为派遣其弟子徐勤赴日担任校长,并且由康有为为学校定名为“大同学校”。由于徐勤善于交际,到日本之后宣传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一些兴中会会员加入康派,康派势力增长,兴中会势力日渐衰弱,会员仅剩几十人。直到后来,孙中山在横滨居住六七年(1899年至1905年),兴中会会务才大有起色。孙中山在横滨期间,宣传革命思想,积极与留日学生建立联系,为日后成立东京同盟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南非兴中会
杨衢云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先后到越南、南洋群岛和南非等地。他曾经得到南非华侨的大力支持,设立了约翰尼士堡和彼得马尼士堡两地兴中会分会。这是革命党人在非洲大陆建立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当地华侨黎民占、霍汝丁(胜刚)、王炽、王进、陈妹、何炽、马子方、马康、何益、江均、何禧、梁伯佳等数十人参与。黎民占是广东鹤山人,在尊尼士堡经商。霍汝丁,号胜刚,广东鹤山人。王炽、王进都是广东番禺人;马子方、何益、江均是广东顺德人,都在南非经营商业。陈妹、何炽、马康、何禧、梁伯佳均为广东顺德人,身份是工人。由于杨衢云的积极宣传,两地会务得以迅速发展。1896年10月,杨衢云将回国起事,很多华侨积极捐赠资金数百金镑。黎民占甚至出售其在南非的商店,跟随杨衢云回国,抵达香港。南非兴中会工作也就此停歇。
五、台湾兴中会
杨鹤龄族弟兴中会会员杨心如在1895年9月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逃到台湾。他在台湾出任台北永乐町美时的洋行买办。1896年,陈少白到台湾探访杨心如,因而结识当地侨商容祺年、吴文秀、赵满潮等人,共同组织兴中会分会。由于会员人数不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联络机关,而是以杨心如之宅第作为会所。容祺年、赵满潮是广东商人,吴文秀为福建商人。而后,台湾兴中会给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支持较少。
六、安南(越南)河内兴中会
1902年秋、冬之间,孙中山因事到河内,在河内居住数月。广东台山籍商人黄隆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洋服店多年,因为缝纫精细,受到当地官商的欢迎。黄隆生热心爱国,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孙中山,要求加入兴中会,而且还向孙中山介绍杨寿彭、罗錞、曾克齐、甄璧、甄吉延、张奂池等人,这是河内兴中会的创立开始,也是东南亚成立的第一个兴中会。因为会员不多,没有设立专门的会所,每次开会都在黄隆生的公司,对外则用致公堂的名义,党员有四五十人。1907年,河内兴中会改组为同盟分会。
七、旧金山兴中会
1903年12月,孙中山自檀香山乘船抵达旧金山,下榻于致公堂会所,与教友伍盘照、伍于衍、司徒南达、邝华泰、邓干隆、雷涛学等联系,共同举办兴中会分会。在当地士作顿街长老会布道会所召开兴中会救国筹饷大会,公推邝华泰博士为主席。邝华泰是广东台山人,著名学者,时任加州大学教授,对于孙中山的救国主张非常赞同,曾经率先加入兴中会。孙中山提议参加会议人员须购买革命军需债券,此券规定实收美金十元,革命成功之后凭券兑还美金本息一百元。凡是购买此券者即为兴中会会员,成功后享受国家各项优惠,等等。华侨虽然对于助款购券之事非常赞同,但不愿意加入兴中会。于是,参加人员购券,共得款项美金四千多,邝华泰博士经手募集最多。然在旧金山正式宣布入会之人只有邝华泰等数人。邝华泰于1905年携家眷回到香港,出任李纪堂举办的格致书院院长,不久病逝。
除了上述在各地设立的兴中会组织之外,革命党人还在东京设立了青山军事学校。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留日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许多学生赴日学习政法、师范、军事。由于担心心向革命的一些自费生学习军事,清朝驻日学生监督与日本交涉,阻止自费学生学习军事。1903年,孙中山自越南抵达日本。当时有些留日自费生愿意进入日本陆军初级的振武学校,却受到清朝驻日留学监督的严厉阻拦,无法进入。李自重、黎勇锡等人向孙中山求助。孙中山与日本武官日野熊藏少佐商议设立军事学校,收容有志向的留学生,这就是兴中会特设的军事教育机关。东京军事学校位于东京青山,日野自己任校长,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都是义务性质。这个学校有李自重、黎勇锡、胡毅生、桂廷銮、区金钧、卢少歧、刘维焘、雍浩、郑宪成、饶景华、卢牟年、伍嘉杰、郭健霄、李锡青等14人。除了雍浩、郑宪成二人为福建人,其余都是广东人。学期为8个月,科目设有普通兵事学以及制造盒子炮、木炮及各种火药等,尤其注重散兵战法以及以少战多战法,学校的章程规定要严守秘密。开学一个月之后,孙中山即离日赴美,校外事务委托给冯自由管理。由于校内派系纷争,学校不得不在4个月之后停办。
在此时期,与兴中会有关系的还有中和堂。中和堂是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兴中会会员尤列为了联络革命党人,于1897年3月在香港九龙创立的。以后,中和堂这个组织也发展到了其他地方。
日本横滨中和堂成立于1898至1899年间,在日本横滨山下町唐人街,是华侨工界俱乐部。中和堂成立初期并没有名字,其发起人为鲍唐、杨少佳、陈泽景、温炳臣、陈和等数十人。在堂中设立关公像,每逢关公诞辰及纪念日,设宴庆贺。尤列与其中会员认识,定名为“忠和堂”。1899年夏、秋之间,保皇会欲夺横滨中华会馆之公产,引起忠和堂不满,温炳臣、陈和二人邀请陈少白作为该堂顾问。陈少白首先改“忠和堂”为“中和堂”,其次主张撤出关公像,以便接纳其他信徒。之后由于中和堂的多次反对,所以保皇会也无法侵夺中华会馆的公产。
中和堂废除关公像之后,一些基督教徒也加入其中,翟美徒就是其中一个。翟美徒为德商洋行书记,又兼英文夜校教员,与陈少白早就相识。1899年冬天,陈少白受孙中山之命,赴香港创办《中国日报》。翟美徒受邀主持中和堂事务。1900年,尤列从香港抵横滨,受中和堂邀请前去演讲,深受听众欢迎。中和堂很快选举尤列任会长。从此,中和堂与兴中会、留学生之间建立了联系。
1901年,尤列到南洋,在新加坡开设诊所。因为尤列擅长治疗花柳病,诊所门庭若市。由于保皇会在新加坡势力较强,尤列不敢在商界谈论革命,他因精通医术结识了工界和下层社会人士。继而到吉隆坡、槟榔屿、霹雳、柔佛等地宣传鼓吹革命思想,受到群众欢迎。尤列首在吉隆坡设立中和堂,并在会所外面悬挂青天白日旗。之后,在英属各地陆续设立中和堂分支机构。会员黄伯耀、黄世仲、康荫田三人精通国学,因为家计困难,出洋谋生,在赌场工作。工作之余投稿给《天南新报》,因此结识尤列。尤列推荐他们到香港《中国日报》及新加坡《图南日报》担任记者。
1903年秋、冬之际,陈楚楠等人集资创办《图南日报》。1904年春,《图南日报》开始出版,聘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陈诗仲为总编辑,尤列为名誉编辑,黄伯耀、何德如、康荫田、胡伯骧、邱焕文担任撰述译事务。黄、何、康、胡是中和堂会员,尤列更以“吴兴季子”的名字在第一期发表发刊词。
1905年冬,华侨冯夏威因为美国颁布华工禁约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门前自杀。为了抗议美国的禁约,各地抵制美国货物的风潮不断蔓延扩大。在新加坡码头有英国殖民当局定购的美国货物到达,码头工人头领(多是中和堂分子)都拒绝卸货。华民护卫司(British Chinese Pro-tectorate)向陈楚楠和张永福求助,才得以卸货。
1905年冬,新加坡同盟会成立,尤列等人加入同盟会。从此之后,南洋各地中和堂会员陆续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到南洋募捐,中和堂会员捐款者,都是以同盟会的名义捐的。
总之,兴中会时期是革命初兴时期,海外华侨对革命的认识还处于一个逐步加深变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兴中会在海外的组织发展得不是很快,只在寥寥几个地点建立了兴中会,其活动也不是很活跃,主要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几个骨干分子在积极活动,而檀香山作为第一个建立革命组织的地方,在孙中山离开之后其活动竟趋于停滞。虽然如此,兴中会在艰难的环境之下,策划发起的几次武装起义,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大大鼓舞了革命士气,为后来革命力量的整合以及唤起民众的反清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