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73

第73章 什么是孔子所说的和谐为美

孔子的美育思想,相对于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而言,并没有很集中,很系统的论述,而只是散见于《论语》等典籍中。虽然其有关美育的论述极为零散,有些甚至仅是只言片语,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一个以培养和建立“知”、“仁”、“勇”、“艺”理想和谐人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是孔子儒学思想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于以“仁”为最终依据的实用理性主义。

具体说来,孔子和谐美育思想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以“仁”为核心的美育内容。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即以“仁”为邻,才是美。这既可以看成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可以看成是孔子对美的本质的深刻认识。“仁学”是孔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

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有言:“仁者,爱人。”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实际上,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只不过孔子的仁学包括的内容较为宽泛,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才能、智慧、贡献),也包括无私,忘我,“杀身以成仁”。总而言之,孔子的和谐美学是以他的仁学为基础的。仁的思想渗透、贯穿他美学的各个方面。究其实质,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其理论基础的。也就是说,孔子的美育注重的是人的内在修养,注重的是培养人的高尚思想品德。它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

二是从“仁”的定义出发的“尽善尽美”的美育理想。《论语·八佾》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尽善尽美”在此是评价《韶》与《武》两首古曲之区别,意思是《韶》比起《武》来,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而《武》虽然艺术形式完美,但表现的思想内容却有所欠缺,所以不能算是最好的艺术。由此可见,孔子既看到了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又把艺术内容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只有像《韶》乐那样内容与形式相和谐统一的作品才符合“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三是以“仁”为核心的美育实践。孔子的美育实践在他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指导下,依据“尽善尽美”的标准,通过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尤其是诗教与乐教)来完成他的美育任务,实现“心灵和谐”和“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这种美育实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自身修养促进身心和谐;二是推己及人,构筑社会和谐;三是由人及至自然,促进天人合一。

孔子在韩非心中有分量吗

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是专制理论,所以处处与儒家对立。儒家主性善,韩非主性恶(主姓本恶,与荀子性恶义不同);儒家尚贤,韩非坚决反对;儒家重德,韩非重力;儒家主张德治,韩非主张法治(法乃帝王统治人民的工具);儒家尊古,韩非薄古;儒家重理想,韩非重功利。

根据徐复观先生《韩非心目中的孔子》一文,《韩非子》直接提到孔子的约二十九次,提到孔子而正面加以批评的有两次:(1)《八说篇》:“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褥,则国何得焉”。(2)《忠孝篇》:“臣日:孔子本未知孝梯忠顺之道也”。《显学篇》在反对的同时又说“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人君)兼礼之”,反映韩非也承认孔子在战国时代,被人君所尊崇的地位。《内储说下》引了孔子治鲁、齐人献女乐的故事,而承认“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五蠢篇》在推崇“仲尼,天下圣人也”之后,又说孔子的仁义,不如鲁哀公之“势”所生效力之大,所以政治应重“势”不重仁义。韩非虽不像道家之徒借孔子来宣扬自己的思想,但是孔子在他心目中有一定的份量,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