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04

第4章 孔子是父母野合的私生子吗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便一直被奉为“圣人”、“素王”,备受人们的推崇。古语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可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作为“圣人”的孔子,他的身世如今仍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目前较为正统的观点认为孔子是“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而《史记探源》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扫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颜氏便是孔子的母亲,“野合”指男女双方在野外交合的意思。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名曰丘云。”“圩”是凹陷的意思;“丘”则是小山、土堆,是凸起之地,两个字的含义恰恰相反。尼丘即是颜氏与叔梁纥的野合之地,因此颜氏求子去尼丘祈祷,生子也取名尼、丘。这似乎可以作为“野外交合”说的一个佐证。但是既然孔子的父母是夫妻,那么他们必然有自己的家,何必要跑到野外尼丘山的荒地里去“野合”呢,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说法。

据《孔子家语》记载,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经担任过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了鲁国的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没有儿子是备受人们歧视的。于是叔梁纥又纳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孟皮。但是孟皮的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想再生一个儿子,于是又娶了颜征在,也就是孔子的母亲。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征在才16岁。然而老夫少妻,在春秋时期是不合礼仪的婚配,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年老,而母亲颜征在年少,所以两个人的结合不合礼仪。司马贞《史记索引》就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没有办法,他们二人虽然是夫妻,却只能去“野外交合”。

所以孔子虽是父母野合而生,但不是私生子。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生年是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也就是东周的春秋末期,那时的社会文化多姿多彩,他的家乡鲁国,又是出了名的礼仪之邦,这对于他后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人对“野合”持什么样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天人合一”论。古人认为,人是融化在天地万物之中的,天和地、日和月、昼和夜、寒和暑、正和负、阴和阳构成了这个宇宙,而男女的性结合正是宇宙二元自然力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古人认为男女交欢不仅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而且还会反过来影响大自然。所以中国的古人很重视野合,认为这样可以得天地日月天气,对男女的身心健康、受孕和优生都有好处,还能肥沃土地,促进谷物丰收。

所以在古代,“野合”并非像现在这样被人嗤之以鼻,相反,它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因此,古代不少的墓砖、岩画、绘画、雕刻中常常会有“野合图”。孔子所处的时代对偶婚盛行,而男子又处于当家做主的地位,所以每当花好月圆之夜,许多男女就会聚集到一定的地点,唱歌跳舞,以至幽会。

《诗经》中就有大量的恋情诗,描写春秋时期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其中大多数在城门附近、水边、山间、树林中。《郑风·野有蔓草》《秦风·蒹葭》《小雅·蓼萧》都提到“有露”,《齐风·东方未明》提到“东方明珠”,《郑风·风雨》提到“鸡鸣”,它们都暗示情人们约会的时间,是在天已经放亮到日出前的一段时间。野合习俗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汉初。野合最初产生的时候是一种婚俗,到了西周春秋时,逐渐演变为一种恋爱的习俗。

野合之风沿袭甚久,《后汉书·鲜卑传》载:“此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此处“婚配”即性交。少数民族野合之风更为多见:高山族“男女于山间弹口琴,歌唱相和,意投则野合。”(《续台湾府志》卷十四);瑶族“踏歌而偶奔者,入宫岗,插柳避人。”(《炎徼纪闻》卷四);苗族“男女婚娶不须媒妁,女年及笄,行歌于野,遇有年幼男子,互相唱和,彼此心悦则先行野合。”(《苗疆闻见录》)。

汉代史籍中的“桑中之会”说的就是这种风俗的残留。后来由于已婚男子频繁参与,让这种野合活动慢慢变成纵欲的狂欢,败坏了社会风气。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时,专门刻石为戒:“贵贱分明,男女理顺,慎遵职事。”三十七年,又在会稽刻石警告:“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逸,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在朝廷和民间的强烈反对下,野合之风才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