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39

第39章 孔子为何长寿

孔子活了73岁,在古代可算相当长寿。为什么呢?我们看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他对摄养的精辟论述,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除了上文所讲的“八不食”之外,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戒”。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出了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青少年时,由于机体发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壮年时,身体强健达到顶点,力量充沛,脾气也大,要力戒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对照孔子“三戒”,在此应提醒老年人特别是即将退休的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晚节,更应防止退休之前发生大捞一把的所谓“59岁现象”,否则到老因贪污而身陷囹圄,还有什么养生保健可言呢?

交友应分损与益。孔子指出:交为人坦率、讲究诚信、博闻多识的人为朋友很有益处;交为人善于逢迎谄媚、当面柔顺讨好、以花言巧语取悦于人的人为朋友则有害处。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学博的好朋友,既可得到帮助和提高,也很利于养生保健;交了品质恶劣的坏朋友,就有可能跟着走歪门邪道,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还会严重损伤身心健康,其危害是不浅的。

保持快乐的心态。有人曾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老年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回答呢?你可以这样回答:“孔子经常发奋用功读书而忘记了吃饭,整天生活得很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心态十分年轻,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已经开始进入到老年时期。”孔子还说过:“吃的是粗粮蔬菜饭,喝的是清水,头枕在弯曲的胳膊上安卧,许多的快乐也就存在于这日常的生活之中。那些不讲究道德标准所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流水一般。”

孔子生活在平均寿命很低的春秋时代,却能寿逾古稀之年,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慕荣利及长期保持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老子的长寿哲学

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老子与范蠡》一书作者王振川考证出,老子著作《道德经》时是119岁。即使老子没有活到160岁,至少活过120岁。按照生物节律,160岁仍然属于基因表达的自然寿命。事实很清楚,孔子死于社会寿命,老子接近或达到自然寿命。这就是两位古人的寿命差别。老子为何如此长寿呢?这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1.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

2.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不可有意作为”。

3.不争。老子主张“不强求争功夺利”。他曾说:“求生长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4.寡欲。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过多的物欲只会导致人心志的昏乱”。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5.柔弱。老子的重要人生观之一就是“柔弱胜刚强。”他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他曾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6.清静。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祖师老子把(清静)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唐代高道司马承桢曾说:“静则生慧,动则成昏。”他认为“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就能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健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