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33

第33章 孔子见老子,有这么回事吗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浸染。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两者互成对比,互为补充。在历史典籍《史记·老子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中,就有关于孔子和老子相见的记载。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圣人,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先哲,他们两人的相见,可谓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最好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件盛事。

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的年龄比孔子大20岁左右,身高9尺,长着黄色的眉须,宽大的前额,充满智慧的双眸。老子当时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在这之前,他也做过王室要臣,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向鲁国君主请示。获得鲁国君主的准许,他们就驾着车出发了,南宫敬叔陪着孔子一同前往。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拜访了大夫苌弘。苌弘擅长音乐,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看祭神盛典,考察宣教之地,考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匪浅。

逗留数日之后,孔子向老子辞行。老聃将孔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的时候用的是财物,仁德的人送人的时候用的是言辞。而我不富也不贵,却窃取了仁德之人的名号,那我就送你几句话吧:‘一个善于思考又能明察秋毫的人,常常会遇到困难,甚至到了绝境,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一个博学多才,很有见识的人,却常常会遭到危险和不测,那是由于他揭发了别人的罪恶所致。作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应该只想到自己;作为臣子的应该心系君上,不能只顾自身。’”孔子一一谨记在心。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孔子以龙比喻深思博学的老子,正是其内心对老子充满敬佩之情的真实流露。

《道德经》译本已近500种

在中国(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表示,到目前为止,《道德经》外文译本已有近500种,涉及30多种语言。作为一部拥有广大读者的古代文化典籍,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千百年来,传承不绝的《道德经》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流传于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以“道德”二字为纲领,以自然无为为法要,以修身治国为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境界。在《道德经》中,“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通”,通则包容,容则和谐。领悟《道德经》的思想智慧,有助于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安顿身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摆正位置,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理念支持。

道教自立教以来,一直尊奉老子为道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基本经典,近2000年来注本众多。中国道教协会新编的《中华道藏》,即收有历史上的《道德经》注本近70种。另悉,中国国际道德经论坛主办方还编辑出版了《道德经》文物版本图录《大道流行》,共收录430个不同的《道德经》版本,包括中文版180种,外文版250种,并结集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韩等世界多种文字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