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30

第30章 孔子为什么讨厌老好人

什么是老好人呢?古代孔子认为是那些看似忠厚,但会让所有的实干家们越来越难以存活,精于游戏的人。中国文化有“以和为贵”的思想,即使被说破了,老好人依旧是善于伪装、精于游戏的伪君子。在孔子时代这种人又称为乡愿,是指那种外表忠厚老实,却不能明辨是非,明哲保身的人。现在多指没有明确立场,只求安于现况、安身保命、而不敢得罪人的人,这种人昧于事实,而损害道德良心,即伪君子。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认为,乡愿是道德之窃贼。“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是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道德败坏,随波逐流,趋炎媚俗。

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孔子是如何删订《尚书》的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相传由孔子删订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那么,孔子是如何删订《尚书》的呢?孔子认为他那个时代已没有“有疑则阙”的史家,而多数人只是穿凿附会,妄作一些篇籍,以至于出现了“是非无正,人用其私”的不良现象。他不禁感慨地说:“夏礼、商礼,我都可以讲说,只是文献不足,却不敢征信”。文献既不足征信,修史的又只穿凿附会。于是为了删订《尚书》,他便去周王朝收集丰富的资料,得见虞、夏、商、周四代的史书。而这些史书的思想内容和史实叙述,都显得杂乱不谨严,因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删订成一部从尧、舜以至秦穆的通史——完整的《尚书》,并在《益稷篇》里赞美虞舜说:“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这就可见孔子删《书》是如何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