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27

第27章 孔子为什么会穷

时至今日,孔子留给我们最典型的印象还是:孔子带着几个得意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总试图用自己坚信不疑的“仁义道德”去打动君王们,让其推行“仁政”。

但在群雄逐鹿中原,都想问鼎天下的时代,君王们需要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人才,就像读书人苏秦,在几经挫折后,顺应时世,校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完成了“沟连六国、合纵拒秦”的独步天下的创意,此时的苏秦身挂六国相印,一扫读书人贫穷落魄的倒霉相,顾盼而自雄了。而孔子在固执地建构自己的道德王国,与当时凭硬实力称雄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这样思想过分超前或者叫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就只能被时世所淘汰,沦落为潦倒落魄的边缘人。孔子的这种状态,文雅一点说是“不合时宜”,用乡下村夫野老的说法就是一个“背时鬼”。孔子落魄时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样子就是最生动的写照。更让孔子哭笑不得的是,由于他致力于宣扬“仁义道德”,疏于赚钱或不屑赚钱,一生没什么积蓄,儿子又不幸早死,晚年孤苦无依,以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幸而孔子教学有方,以德育人,与弟子的感情非常好。其中有一个弟子子贡,有一点不听孔子的教导,没有全身心地去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有点剑走偏锋,暗地里钻研经商的学问,赚了不少银子。他又很尊敬老师孔子,就拿出些钱来接济他,而不致使孤苦无依的孔子太过痛苦和凄凉。

现在尊孔子为“万世师表”的人不少,像孔子一样操教书职业的人就更多了,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一想起孔子晚年孤苦无依,就不禁悲从中来。为免重蹈其覆辙,好多读书人正在“深挖洞、广积粮”,他们深深地懂得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性,在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要趁着自己年轻有点机会有点能力赚银子的时候,做点实事。

毕竟,时移世易,像孔子的弟子子贡发了财,还能想着老师,接济老师的学生,在现在怕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能找到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重蹈孔子覆辙,让斯文扫地事小,让同行或后来者看了生出“兔死狐悲”之联想,令其齿冷就事大了。

孔子重视祭祀祖先吗

现在全国各地的复古热进行的风风火火,许多地方都强调祭祖,甚至祭祀黄帝。其实根据儒家经典,祭祀黄帝属于不合礼制的祭祀,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孔子到底是否重视祭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中庸》上这样说: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那么,孔子说的鬼神到底是什么呢?孔子似乎把鬼神并列起来了,而且都进行了正面评价。“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孔子说的鬼神到底是什么呢?

鬼神者,阴阳二气之良能也。神者,申也,属阳气;鬼者,归也,属阴气。人死之后,神升于天,鬼归于地。所以,鬼神,孔子所说的鬼神其实是人的魂魄的两个不同组成。这是我国古代的神鬼观。后来,佛教的传入,才把神和鬼分为不同的等次。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这个鬼神,和其他宗教里面说得鬼神根本不是一码事,而是人死后的魂魄。孔子这句话是说,祭祀祖先的魂魄,但是要远离之。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里面谈的都是祭祀祖先的问题。孔子用这个“如”,实在是很妙,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其实这也反应了孔子在祭祀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子路问死。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这也反应了孔子在祭祀上的矛盾心理。总的来说,孔子对祭祖问题,一直是游移不定的态度,但是碍于当时的习俗,孔子在祭祖问题上只能是含混的态度。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所说的“天”从字义上来说,就是人之上,高的意思。通俗点说,天就是“上面的”,“高处的”。孔子说的天命就是“上面来的命令”,就是“高处来的命令”。

总的来说,孔子更重视天命而不太重视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