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11095900000025

第25章 孔子到底收了多少弟子

有关孔子弟子数量的说法,最早出自秦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遇合》一篇。其中讲到孔门传承情况,有“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二人”一说。吕不韦生活在孔子之后二百多年,他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就好比今人说清代中期之前的事情。

在《吕氏春秋》之后的文献中,还有一个说法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于是便有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的说法。但是,从此书的用语来看,司马迁给“弟子三千”说,加上了一个表示或然的“盖”字,显然对这一说法也没有什么把握。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指的是干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束脩是古人初次拜见别人时常用的礼物,学生登门拜师,也是要送点礼的。不知道古代一条干肉有多重,姑且算一斤鲜肉吧,风干了也就细细的一条,一束就是10斤。如果孔子真的教过三千名学生的话,算起来他光第一次的见面礼就至少收到过三万斤肉。他家必须天天吃掉二斤肉,也得要40年才能吃完。孔子当时收徒,也不同于现在的招生。学生是单个地来拜师的,不是成批地来上学的。孔子早年在鲁国是有职位的,不可能将主要精力用来当教师,后来周游列国,经常流动不居,也不适宜招生办学。现在的大学老师,年年换新班级上课,一个班几十到上百人不等,要想累积见到三千学生的面孔,没有三五十年是不行的。孔子那种带学生的模式,结合他自己经历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三千学生的。

关于孔子弟子的确切人数,儒家的亚圣孟子的看法比秦代和汉代都要早,也许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孟子·公孙丑》的记载是“七十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现代学者钱穆作《孔子弟子通考》,将传世文献中能够落实的孔子弟子全列出来排比,确认有名字和籍贯记录的仅仅是二十七人。还不到“七十子”说的半数。至于弟子三千的后起说法,钱穆认为是捕风捉影的虚构,不足为信。

孔子是自学成才吗

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他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学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据传他从一个难为他的稚童那里也学了一招。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2.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3.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于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于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4.郯子,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郯国是位于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今山东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期以鸟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解释。孔子听到郯子这般宏论,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此际孔子27岁,早已声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许多问题,包括少昊时期的官吏制度。从中,孔子受到很大启发,得到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于是人们也就把郯子当作孔子的一位值得记载的老师。

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故有“学无常师”之说。然而为历史所认定的主要老师,除郯子、老聃外,还有苌弘和师襄子,共四人。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我的学问是靠勤奋敏捷求索得到的。其中与各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密不可分。圣人孔子拜师求学的精神,登门求教、学无常师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