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教你创业
11094600000005

第5章 第五课 机会到处都是,就是看能不能抓住

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

--俞敏洪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你是否看到了这是一次机遇;一是指隐藏着风险的机遇你是否敢投身其中,因为机遇中的成功与失败是对孪生兄弟。对此,俞敏洪谈道,创业是发现市场需求,寻找市场机会,通过投资经营企业满足这种需求的活动。创业需要机会,机会要靠发现,在茫茫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要想寻找到合适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素质。大家可能经常听到一些想创业的朋友这样抱怨:"别人机遇好,我运气不好,没有机遇";"我要是早几年做就好了,现在做什么都难了",这都是误解。因为机遇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它。

1962年,俞敏洪出生于江苏农村,198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85年留校当英语老师。

1991年,"留学潮"再度热起。北京海淀区出现了许多正规或不正规的外语培训班。作为北大英语系的教师,俞敏洪被请去一些外语培训班参与讲课。他挣钱是为自己出国留学做准备。

俞敏洪也考了一次托福、一次GRE,成绩尚可,但在联系国外大学时屡受挫折,3年仍未成功。然而,他却在外语辅导班里发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出国英语培训竟然能赚大钱,而且这钱赚起来不算太难。

俞敏洪就此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他抛弃了一度自视甚高的北大教职,在海淀黄庄租了一个小教室,招了13个学员,于1993年正式创办了自己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专事英语考试强化教学。

创业的路当然很难。不但有早期的"刀子捅人事件",还有要面对各级主管部门的求全责备,甚至遭遇ETS(美国对外考试中心)之发难的麻烦事。俞敏洪凭着天生的能言善辩和乐观心态,每每总是化险为夷。

师从北大,又在北大的讲坛上站了多年的俞敏洪,凭借多年的钻研,以专家的身份在同业中很快就显示出不凡的身手。他和他的新东方将中国人望而生畏的托福、GRE考试变成了福特式的生产线。新东方以自创的"单词快速记忆法"、对标准化考试的精确拆解、口耳相传的讲课方式使学员的考试成绩出奇的好。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东方学校的学员当中,有近万人的GRE成绩超过2000分,国内2380高分的殊荣也归于新东方学员;超过1万名的新东方学员托福成绩在600分以上,每次托福考试,都有数名学员获得677的满分。俞敏洪不断为全球范围内英语最高得分者贴上"新东方制造"的标签。

俞敏洪没有出国,但他成了"出国梦"的缔造者,成了中关村英语考试社会中的"教父"。学员滚滚而来,钱财也滚滚而来,到1999年底,新东方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拥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师资达100多位,他的个人资产也成了一个让人无法揣测的巨额数字。

俞敏洪多次谈道,机会到处都是,就是看能不能抓住。比如,修自行车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生意,但是朱跃清却把它做成了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1997年秋季他下岗后立志创业,抓住上海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机会,投资2000元在复旦大学开了一个自行车维修点。第一个月就赚了1000多元,后来他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拓展维修点,做大修车业务。现在他已在上海12所高校开设了自行车维修点,并先后开拓了绿地养护、无水洗车、物业保洁、汽车装潢等新的项目。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出了54个小老板。这个例子说明了"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眼光"。

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一切成功,一切财富,始于意念"。想创业的朋友,如果你暂时还没发现机会或抓住机会,你不要怨天怨地怨别人,先想一想自己的态度是否积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因此,俞敏洪谈到新东方为什么能成功时,说:"发现创业机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创业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实践,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要有良好的市场调研习惯,发现创业机会的最根本一点是深入市场进行调研。要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变化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竞争对手的长处与不足。要多看、多听、多想。我们常说见多识广,识多路广。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以及对市场的了解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多看、多听、多想能使我们广泛获取信息,及时从别人的知识、经验、想法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从而增强发现机会的可能性和概率。要有独特的思维。机会往往是被少数人抓住的。我们要克服从众心理和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相信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不为别人的评头论足、闲言碎语所左右,才能发现和抓住被别人忽视或遗忘的机会。"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机会到处都是,只是看能不能抓住创业的机会。

1951年,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县,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以至于在他20岁之前,竟没穿过鞋子。1982年,正当绝大多数人还在抱着"铁饭碗"吃得有滋有味时,年过而立之年的刘永好毅然辞去了来之不易且令人羡慕的政府部门公职,同兄弟四人卖废铁、手表、自行车、黑白电视,凑足了1000元钱,下海自谋职业。刘氏四兄弟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很有胆量的。刘氏四兄弟大学毕业后都分配到国家单位工作,有着令人羡慕的舒适工作环境和稳定收入。当时,他们选择的行当是别人不看好的农产品生产领域,从种植业、养殖业起步,创办"育新良种场"--开始了向土地要财富的道路。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他们筹办起一家小良种场,专门孵化小鸡和鹌鹑,公司几经风险,近乎绝望,兄弟四人曾经在"跳岷江"、"逃新疆"、"继续干"三条路中选择道路,最后咬牙选择了第三者。

1988年,刘永好出差到广州,偶遇广东农民排着长队购买泰国正大颗粒饲料,令他惊奇不已。他观看了饲料,索要了说明书,与排队客户摆起"龙门阵"。回到成都后,他向几位兄长介绍生产猪饲料的前途。刘永好说:"四川是全国养猪大省,养猪是四川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泰国正大的猪饲料动摇了我国落后的喂养结构,应该把目光放到更广大的市场上,去搞饲料、搞高科技全价饲料系列。"

于是刘氏兄弟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放弃养鹌鹑而转产饲料,并作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刘氏兄弟将资金全部投入这个项目,并聘请30余名动物营养学专家重点攻关。1989年4月,公司自行研发的"希望牌"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问世,一下子打破了正大集团洋饲料垄断中国高档饲料市场的局面。1993年希望集团成立,刘永言为董事会主席;刘永行为董事长;刘永美为总经理;刘永好为总裁、法定代表。希望集团的诞生给刘氏兄弟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当时希望集团写的大字标语遍布广袤的城乡大地:"希望养猪富,希望来帮助。"刘氏兄弟喊出这样的口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时候,刘氏兄弟踏进饲料行业已经专注经营了4年多,创业的辛苦已经尝遍了,经验当然也就丰富了。

邓小平南行讲话后,希望集团走出四川,先后在上海、江西、安徽、云南、内蒙古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国有、集体、外资企业的广泛合作,迅速开拓了国内市场。1997年,正当成都的房地产业刚刚完成了第一轮开发的积累,开始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检点与反省,并准备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微利"时代的时候,刘永好又一次抓住了机会进入房地产业。

"在最高潮,大家认为最好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做,当然,没有挣钱也没有被套,我们抓住谷底攀升的时机,我们还要随着曲线上升。"--当别人开始纷纷感到房地产这碗饭越来越难吃的时候,刘永好却意识到机会的存在。用两年时间的论证,刘永好与房地产业的第二次握手取得了实质性成果:1998年,新希望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成都买下418亩地,进行规模房地产开发。但对于精熟于饲料业的刘永好来说,房地产开发毕竟是个全新的领域。刘永好坦称:"房地产是我不熟悉的,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我需要了解熟悉房地产市场。逐步弄懂它。所以现在,我把本来用于打高尔夫球的时间用来把握房地产市场,这是个挑战。"幸好学习对于刘永好来讲并非难事,据说他最成功的地方也正是"学习"。他把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三,1/3用来处理新希望集团内部关键性问题,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并建立各方关系,另外的1/3即用来学习和研究企业发展问题。而这一方法本身也是他出国访问时学习吸收国外企业家的经验。

刘永好有个随身带笔和本子的习惯,凡找人谈话或接受采访,只要对方说得有道理,他便记下来。正是这种勤奋与孜孜不倦的追求,新希望的房地产开发再一次取得了成功,锦官新城一问世,首期开盘3天之内就销售了1.4亿元,创造了成都房地产奇迹。

2000年,美国《福布斯》评定刘永好、刘永行兄弟财产为10亿美元,列中国大陆50名富豪第2位。这位曾赤脚走路的创业者,终于用他的勤奋和努力踩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俞敏洪告诫那些正要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人,在寻找创业机会时候很迷茫,基本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因为他们只是局限于自己的技能或是自己对生活的不变的感觉,这样寻找创业切入点的方法未免太狭隘!对此,俞敏洪还指出,寻求创业机会是要和市场挂钩的,因为你提供的商品或是服务只有拿在市场上交换才能赚钱,前提是你生产的商品或是服务是有市场的,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东西。关键是生产或提供的东西对消费者来说是有用的,一切利润来源和生存根基就在这个有用上面!这里的效用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经济学中的效用!也可以通俗地说效用是对人有用的东西,可以满足人的一定需求的东西。有的创业者认为自己有很好的想法和点子,对创业充满信心。有想法有点子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每个大胆的想法和新异的点子都能转化为创业机会。许多创业者因为仅仅凭想法去创业而失败了。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好的商业机会呢?《21世纪创业》的作者杰夫里·A。第莫斯教授提出,好的商业机会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它很能吸引顾客;第二,它能在你的商业环境中行得通;第三,它必须在机会之窗存在期间被实施(注:机会之窗是指商业想法推广到市场上去所花费的时间,若竞争者已经有了同样的思想,并把产品已推向市场,那么机会之窗也就关闭了);第四,你必须有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和技能才能创立业务。创业成功的关键是找准创业切入点!像李嘉诚那样在塑胶花厂当小学徒的人成千上万,而他却能通过自产塑胶花而成为亿万富翁,这是为什么?我想说的是,在你未能致富前,要把渴望致富的强烈欲望输入意识之中,成为所谓的"财迷",这种积聚的欲望所产生的能力使你不易错失稍纵即逝的机会。

1986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第23届奥运会时,尤伯罗斯声称:"我这次承办奥运会,不要政府1分钱,而且还要净赚2亿美元。"他绝不是吹牛,因为他早已观察到各国大企业不会放弃利用国际性大赛展开竞争的机会。果然有1.2万多家参加赞助的企业都希望通过奥运会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于是,尤伯罗斯宣布:"本届奥运会赞助单位仅限30个。每个单位至少出资400万美元,而且同行的企业只选一家。这样企业能参加赞助,在同行业中,就会一枝独秀。各企业唯恐自己遭到淘汰,都争先登记,竞相提高自己的赞助费数额。"

经过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角逐,赞助竟比预想数额高出许多。其中可口可乐公司以1300万美元的最高赞助费战胜了百事可乐公司,报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败给对手的一箭之仇。尤伯罗斯不仅使筹备奥运会的资金数额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当真净赚了2亿美元。

事实上,敢想敢做是决定创业者能否抓住商业机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凡是自己能想到的事情,你努力去办,就一定能实现。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能否赚大钱、发大财,取决于创业者是否敢想敢做。尤伯罗斯就是凭着自己的敢想敢做,谋划了一场在世界范围为了给他送去这净赚的2亿美元,而展开的赞助竞争之战。

对于商业机会,不仅要善于识别,而且还要善于抓住。因此,创业者不要固守僵硬的商业目标,因为由此产生的恐惧与焦虑实际上会阻碍前进的步伐。你应当以稳定、务实的心态开始创业,全力以赴,尽力而为,同时发现更好的机会。你最大的敌人可能是你自己的胸怀。如果你想的是一定、必须要在某个领域取得一个特定层次和高度的成功,由此产生的僵硬、紧张、压力等恐惧与焦虑,会一直笼罩着你,会阻碍你真正的前进步伐。实际上,生意的发展是一个跳跃性、阶段性的进化过程,所以你应当以稳定、务实的心态开始创业,开始时树立一个可取得的小目标,然后在行动上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与此同时发现更好的机会。俞敏洪指出,探索发现商业机会的好方法有以下几个:

第一,从"低科技"中把握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高科技领域是时下热门的课题。但是,机会并不只属于"高科技领域",在运输、金融、保健、饮食、流通这些所谓的"低科技领域"也有机会,关键在于开发。

第二,变化就是机会。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人们透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这些变化可以包括产业结构的变革、科技进步、通信革新、政府放松管制、经济信息化、服务化、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

第三,追求"负面"就会找到机会。所谓追求"负面"就是着眼于那些大家"苦恼的事"和"困扰的事"。因为是苦恼、是困扰,人们总是迫切希望解决,如果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找到了机会。例如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照顾小孩,于是有了家庭托儿所;没有时间买菜,就产生了送菜公司,这些都是从"负面"寻找机会的例子。

第四,集中盯住某些顾客的需要就会有机会。机会不能从全部顾客身上去找,因为共同需要很容易被认识,基本上已很难再找到突破口。而实际上每个人的需求又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时常关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会从中发现某些机会。因此,在寻找机会时,应习惯把顾客分类,如政府职员、菜农、大学讲师、文学编辑、小学生、单身女性、退休职工等,认真研究各类人员的需求特点,就会发现很多机会。

1991年,冯仑和王功权南下海南创业的时候,兜里总共才有3万块钱。3万块钱要做房地产,即使在海南也是天方夜谭。但是冯仑想了一个办法。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有钱。他就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的经历。冯仑的经历很耀眼,对方不敢轻视;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商机,自己手头有一单好生意,包赚不赔,说得对方怦然心动;然后提出:不如这样,这单生意咱们一起做,我出1300万元,你出500万元,你看如何?这样好的生意,对方又是这样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有什么不放心?好吧!于是该老板慷慨地甩出了500万元。冯仑就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做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就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和王功权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冯仑的说法是: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你就真的有钱了。冯仑初到海南,尽管没钱,也一定要将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实力的样子。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到处都是机会,就看创业者能否抓住机会。俞敏洪坦言,在每一个创业行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创业者是否有所成就,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