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神经衰弱时,应解除疑虑,除了对已经衰弱的神经系统给予保护性休息外,还应该施以适量的锻炼,使神经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如果神经衰弱问题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则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必须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
一般认为,太极拳、气功、按摩、健身走、慢跑、打乒乓球等都会有助于缓解神经衰弱症状。医学实验表明,神经衰弱患者每天做较长距离的散步(2~3公里)有助于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血管活动失调的症状,如头痛等。
神经衰弱患者参加体育运动时首先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严格掌握运动负荷,切不可练得过久、过量、过猛。体力较好者可参加短距离的拉练或旅行参观,以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锻炼体力。情绪较差、精神委靡的患者适宜进行提高情绪的运动,如乒乓球、篮球、划船、跳绳、踢毽子等,或每天清晨到绿化地带、树林深处,或是阳台、庭院进行深呼吸。其次,选择好锻炼的时间和地点很重要,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前,应避免在睡前活动,以免过度兴奋,妨碍睡眠;锻炼地点则最好要有新鲜的空气。再次,锻炼后要做些轻微的整理活动。如按摩、洗脚等,以促进身心的平和与安静。
一、步行
步行不受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约束,也不受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步行是最能促进体内各种节律正常的全身运动,有节奏的双腿、双臂的交替运动,与心跳合拍。步行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将代谢产物排泄出体外,使人气血通畅,经络畅通,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
对于老年患者,步行是最佳的运动项目。老年人不适宜选择那些竞技性强的运动。步行时腿和臂有规律的运动能增加血管弹性,促进更多血液回到心脏,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携氧能力,给身体更充足的氧。
1.步行方法
步行不拘形式,以个人体力而定速度快慢、时间之长短。一般为15分钟至l小时,每天1~2次。
步行速度分为缓速、中速、快速3种。一般的缓速为70~100步/分钟,每小时2~3千米;中速为110~115步/分钟,每小时3~5千米;快速为120~125步/分钟,每小时5~6千米。
对手术后的患者可采用逍遥步,即走走停停,时快时慢,行走一段,稍作休息,再行走,或快慢交替步行。
2.注意事项
步行疗法是对本身承受力的负荷能力的测试,在步行时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了,呼吸要有节奏,同步行的节奏要一致。若是出现气短或胸闷,应立即休息或放慢步行的速度。脉搏每分钟增加15~20次是正常的。一般步行后15~20分钟,脉搏应恢复原态。如出现血压的高压降低、低压升高,尤其是伴有脉搏加快的情况,表明体力负荷大,应减少运动量。
二、慢跑
慢跑健身是一种长时间、慢速度、远距离的运动方法,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机体大量吸收氧气,有益人体健康。
1.慢跑方法
(1)慢速放松跑:快慢程度根据本人体质而定,老年人和体弱者一般比走步稍快一点,呼吸也以不喘大气为宜。跑步时,步伐要轻快,全身肌肉放松,双臂自然摆动。运动量以每天20~30分钟为宜。
(2)反复跑:反复跑是以一定的距离作为段落,进行反复多次的跑步,段落可长可短,短者100~400米,长者1000~2000米,视各人情况而定。初练反复跑者可采用较短距离的段落,跑的次数也不要太多,一般以10次×100米或5次×200米为宜,在两个跑段之间可以慢走几分钟作为休整。
(3)变速跑:变速跑是快一阵慢一阵,而把慢跑本身作为两次快跑之间的恢复阶段。在平时进行变速跑锻炼时,快跑段落的距离及其数目应加规定,并且必须以同样速度跑完所有的快跑段落。比如在使劲快跑400米之后,以慢跑一定距离或时间作为休息,然后再快跑400米,接着又慢慢跑,如此快慢交替,周而复始。
(4)原地跑:原地跑是一种不受场地、气候、设备等条件限制的跑步锻炼方法。初学者以慢跑姿势进行较好,开始可只跑50~100复步,锻炼4~6个月之后,结合自己身体情况和锻炼效果,每次可跑560~800复步。在原地跑时可以用加大动作难度的方法控制运动量,如采用高抬腿跑等都可使运动强度加大。
(5)定时跑:定时跑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限速度和距离,只要求跑一定时间;另一种有距离和时间限制,如在6分钟之内跑完800米,以后随运动水平提高可缩短时间,从而加快跑的速度。这种跑步方法,对提高年老体弱者的耐力、体力大有益处。
2.注意事项
凡是跑步的人,都应注意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特别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则应克服“惰性”,坚持锻炼,老年人必须特别强调热身运动与缓和运动。肌力训练可依个人喜爱安排在有氧运动之前或之后。每次跑步运动前应先做静态式的伸展操,以改善柔软度及关节活动范围,降低运动伤害的几率。跑步时还要注意掌握最大运动量,最好是根据跑步时的最高脉搏数(最高心率)来掌握最大运动量。
慢跑适宜于中轻度高血压患者,或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或为了控制体重,或为了保持一般健康。高脂血症患者、可疑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后,可谨慎应用健身跑作为治疗手段。
三、静脑法
静脑法,顾名思义,是排除杂念,净化大脑,使大脑在安定静养中得到充分的休整,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提高智能的目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杂念,甚至是恶性念头,这些杂念会使大脑受到很大伤害。因此及时排除杂念,净化大脑,是保健大脑的很好方法。静脑法分两种,一种是独步法,一种是静坐法。
1.独步法
独自漫步在幽静之处,以缓慢而有节奏的步法结合深而慢的呼吸吐纳,然后逐渐想一个美好的良性愿望而排除杂念。即以一念代万念。最后由沉醉于美好的愿望而渐渐沉静下来,处于无念无欲的漫步,让大脑出现清静无欲的澄清程度。此时应是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使大脑得到了一个积极充分的休整机会。这种健脑法以黄昏、傍晚或月下独自漫步为最佳。
2.静坐法
闭门独坐,头后靠,眼半闭,取自然舒适位,然后开始慢而深的呼吸吐纳,也可结合默念,逐渐诱导入静,入静后内视并意守丹田。适时缓缓睁眼洗面,会觉得大脑有一种清新感油然而生。再开始工作,脑力会倍增。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告诫人们如何养生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即安静之意;虚无即无杂念之意。佛家也主张,“定能生慧”,“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由此可知,静脑法是保健大脑、恢复脑力的好方法。
四、气功
近20年来,气功疗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外气疗法治愈神经衰弱的报道也屡屡见于各类刊物。气功治疗神经衰弱应该有一定疗效。气功其实是一种精神疗法,练气功的人心里有一种想法“练气功能治好我的病”,这其实就是一种意念。如有些人入睡困难,入睡时就开始数数。数数并不能治疗失眠,而是通过数数,排除大脑思考其他问题,使大脑趋向安静,从而达到睡眠的目的。而做气功是一种强烈的意念,这种意念即能排除因病所背的包袱,又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长期固定的意念又能使机体内分泌恢复正常,或得已调整,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一)睡功
神经衰弱的人,大部分睡眠不好,因此神经衰弱的一个锻炼项目是练“睡功”。
“睡功”是在床上的导引气功内养法。下面介绍的是我国晋代葛洪的睡功法,可以分为侧、屈、俯、仰。在此基础上,中医按摩专家曹锡珍又增加了一个“垫”法。
“侧”就是右侧卧睡功,又称为“鹿眠”。因为这一卧势跟鹿卧的姿势差不多,是很舒展安适的,故又叫“睡神仙觉”。其姿势要领是:右侧卧位,屈右肘,其手心向上放在脸前,左手自然放在左髋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膝屈曲放在右腿前方。
“屈”就是仰面正身仰卧,把两膝、髋屈曲使双股部靠近腹部,并用两手合抱双膝,紧紧而卧,呼吸要缓吸缓呼,自己量力而行。
“俯”就是伏俯于床,用两手或一手放在腹部。用鼻深缓吸气,贯满周身,再深缓呼出浊气。每呼吸一次,松力休息一会儿,量力而行。
“仰”就是仰卧在床,脸朝上,正身仰卧,将两臂向上伸张一会儿,用两手掌由胸部向腹部推摩或左右伸张,两下肢伸直,松劲内息,缓吸缓呼。
“垫”就是仰卧伸足,两手握拳,自己在背部从上而下,用拳垫在背部各俞穴上。三五次呼吸向下挪移一拳,至腰部必须用两拳垫腰窝。十次呼吸后再向下移至尾骨而止。
以上5种睡功,每天睡前各练一遍,最后以侧卧式入睡。
(二)静坐功
坐功是静功里最要紧的一个环节,坐功是人静的第一步。
1.自由式
在凳子或床边上,其高度以大腿放平,小腿与其垂直,舒适自然为宜。两腿分开,宽与肩同,两脚踏地,两手置于鹤顶穴之上。另外还有一种姿势,两手放在肚脐下,掌心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下),使心火下降。还可以两腿稍向前伸,左脚放在右脚面上。总之以舒适自然不加勉强为原则。
2.盘膝式
坐在蒲团或床上均可,将左腿屈膝放在右腿之上,右腿压左足,左腿压右足。上身自然端正,头顶如泰山压顶,舌抵上腭,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目视鼻端。以一念代万念,精神集中,排除杂念之方法。
静坐功有意守之说。有的说守上丹田,两眉中间,谓之玄关,也叫天心。有的说守中丹田,脐下一寸三分或三寸,有的说守肚脐,谓之空窍,也叫祖窍。有的说守外景,也有的说守涌泉或会阴,名之为下丹田。其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守什么都可以,这都是一种设想、止观、收心入静的方法,其归根是一,其终结是无,了解为空。
(三)内养功
内养功属于静功,强调默念字词,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气沉丹田等动作,具有大脑静,脏腑动的锻炼特点。
1.姿势
有侧卧式、仰卧式、坐式和壮式4种。
(1)侧卧式:侧卧于床上,头微前俯,头之高低以枕调节。头颈保持在左右不倚稍稍抬高的位置。脊柱微向后弓,呈含胸拔背之势。四肢体位,于右侧卧时,右上肢自然弯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于身前枕上,距身约二寸左右,左上肢自然伸直,五指松开,掌心向下,放于同侧髋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膝关节屈曲约成120.角,其膝轻放于右下肢膝部。如为左侧卧,则四肢体位,与之相反而置。双目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其口按呼吸法之需,定其开合。
(2)仰卧式:平身仰卧床上,头微前俯,躯干正直,两臂自然舒展,十指松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下肢自然伸直,脚跟相靠,足尖自然分开。口目动作同侧卧式。
(3)坐式:端坐于椅上,头微前俯,躯体端然,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脚前后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屉曲90°,坐椅高低不适时,可在臀下或脚下垫物调节,口目动作同侧卧式。
(4)壮式:具体要求与仰卧式基本相同,惟需将枕垫高八寸许,肩背呈坡形垫实,不可悬空,两脚并拢,掌心向内,紧贴于大腿外侧,余者同仰卧式。
内养功姿式,一般先由卧式开始。关于卧式的侧左、侧右及仰卧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和个人习惯而定。如胃动力低下,蠕动力较弱及排空迟缓者,则宜选用右侧卧位,尤其饭后更为重要,但对胃黏膜脱垂症患者,则不宜选用右侧卧位,因该式常因胃黏膜本身重力关系使病情加重。坐卧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单独应用。壮式虽也属于仰卧式的一种,但仅宜在练功后期,作为增强体力锻炼采用。卧式练习日久后,体力有所恢复,即可增添坐式。
2.呼吸法
内养功呼吸法较为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4种动作相互结合,常用呼吸法有3种。
(1)第一种呼吸法:轻轻闭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气,同时用意领气下达小腹,吸气后不行呼气而行呼吸停顿(即不吸也不呼),停顿后再把气徐徐呼出,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是:吸一停一呼。默念字句的配合,一般先由三个字开始,以后可逐渐增多字数,但不超过九个字。在词意方面,一定要选择具有静松、美好、健康内容的词句,常用的有“自己静”、“通身松静”、“自己静坐好”、“内脏动,大脑静”、“坚持练功能健康”等。默念要和呼吸舌动密切结合起来。以默念“自己静”三个字为例,吸气时默念“自”字,停顿时默念“已”字,呼气时默念“静”字,其余类推。舌动是指舌之起落而言。舌动配合吸气时舌抵上腭,停顿时舌不动,呼气时舌随之落下。
(2)第二种呼吸法:以鼻呼吸,或口鼻兼用,先行吸气,不停顿,随之徐徐呼气,呼毕再行停顿,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是:吸一呼一停。默念字句内容同第一种呼吸法。其配合为吸气时默念第一个字,呼气时默念第二个字,停顿时默念剩余的字。舌动的配合为吸气时舌抵上腭,呼气时舌落下,停顿时舌不动,如此周而复始。
(3)第三种呼吸法:较难掌握,一般默念三个字为宜,用鼻呼吸,先吸气少许即停顿,随吸气舌抵上腭,同时默念第一个字,停顿时舌抵上腭默念第二个字,再行较多量吸气,用意将气引入小腹,同时默念第三个字,吸气毕不停顿,即徐徐呼出,随之落舌,如此周而复始。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是:吸一停一吸一呼。默念字句,具有收敛思绪,排除杂念的作用。通过词的暗示、诱导,可以导致与词相应的生理效应。选用字句要因病而异。精神紧张者,宜选用“我松静”的字句;脾运失健者,宜选“内脏动,大脑静”的字句;气血两亏者,宜选用“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字句;气滞胸胁者,宜选用“气沉丹田,真气内生”的字句。默念字数开始要少,待呼吸调柔致细后,则可增加字数。
3.意守法
意守是指练功意念集中于某物或某形象而言。意守具有集中精神排除杂念的作用,是气功疗法中的重要手段。内养功常用的意守法有如下3种。
(1)意守丹田法:丹田在脐下一寸五分处,位于气海穴。在意守时不必拘泥于分寸,可想像以气海穴为圆心的一个圆形面积,设在小腹表面,也可想像为一个球形体积,设在小腹之内。意守丹田,则元气益壮,百病消除。本法较为稳妥,不易产生头、胸、腹3部症状,同时结合呼吸所导致的节律性腹壁起伏运动去意守,又能较好地达到集中思想,排除杂念的目的。但部分女性练功者,可能会引起经期延长及经量过多,这时可改为意守膻中。杂念较多,不习惯于闭目意守者,可采取意守脚趾法。
(2)意守膻中法:意念默默回忆两乳之间以膻中穴为中心的一个圆形面积或意守剑突之下心窝区域。
(3)意守脚趾法:两眼轻闭,微露一线之光,意识随视线注意脚的拇趾,也可闭目,默默回忆脚趾形象。
不论意守何处,都应在自然的基础上轻轻意守,做到似守非守;但也不可无意守处。
(四)强壮功
1.姿势
(1)站式:常用三圆式。练功时,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稍向里扣,两膝稍弯曲,头略前倾,含胸拨背,沉肩垂肘,两手自然伸开,四指微屈与拇指相对置于胸前如抱球状,双目微闭,额部放松下沉。
(2)坐式:一般采用自然盘坐式,两小腿交叉于两大腿下,足掌朝后外方向,头颈躯干自然平直端正,两上臂自然下垂,两手十指交叉互握,或一手置于另一手上放在腹前大腿之上。额部及眼的要求同站式。
2.呼吸
初练时采用自然呼吸法,任其自然,不用意识呼吸。练习到一定阶段后可采用深长的胸腹混合呼吸法,即吸气时先是腹部鼓起,然后胸部扩张,呼气时先腹部收缩,然后胸部收缩。呼气稍长于吸气,整个呼吸逐渐达到匀细、深长、柔缓。吸气经鼻,呼气最好经口。每次呼吸保持有余量,切宜满呼满吸,以免憋气。这种深呼吸法,应逐渐由不自然到自然,由粗变细,由短变长,让其自然形成。
3.意念
神经衰弱者的一系列症状多是由思维活动过度造成的精神紧张引起的,因此,在练功中的意念调节主要是进行意松的调节,即放松大脑活动的紧张状态。练习放松法的重点是把额部放松,舒展眉头,达到思维下沉,如能做到这一点,则杂念一般能够破除,人静即可到来。
(五)放松功
放松功是静功_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在大脑意念的调节下,结合默念“松”字,逐步把全身调整得轻松、舒适、自然,解除一切紧张状态。放松功通过意松法能解除杂念,安定心神,从而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功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1.姿势
一般初学者可采用卧位或靠坐位;对有阳亢症状者,如头晕头痛者可采用平坐位;对气血两虚、气虚下陷者宜用仰卧位。
2.呼吸
初练时采用自然呼吸,以后在呼气时配合默念“松”字进行。
3.意念
特点在于以意领松,但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放松部位,如肝阳上亢、心火上升患者,可以意领松涌泉穴;肾阳不足、阳虚明显者,可以意领松命门穴;烦躁不安者,可意守外景,进行整体放松。
放松功练习的场所最好要在空气新鲜、环境清静的地方。每天可练1~2次,早晨练习效果更好。
五、医疗体操
(一)八段锦
八段锦在我国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动作简单易学,不受场地限制,一年四季皆宜,运动量与太极拳相似。八段锦只有8个动作,有立、屈、马步3个基本姿势。每天练习八段锦,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供氧量,并促进身体的协调性。
1.坐式八段锦
第一段。手抱昆仑
①两手指相互交叉抱于后项部,头往后顶,手向前按,顶时眼看上方,按时眼看下方,并配合呼吸。一顶一按,一呼一吸,二力相争,反复练习。
②头往左转,手往右扳;头往右转,手向左扳,左转向左看,右转向左看,转去时吸气,扳回时呼气。如此一转一扳,一呼一吸,左看右看,多次练习。
第二段,天柱微震
全身肌肉放松,肩臂基本固定,腰腹微微转动,并带动头颈旋转。在颈部转动时,腹部要伴随着转动进行突缩。颈肌肉放松,要随腰部转动而旋转,使头也四边摇晃。向左右转动若干次。
第三段,托天按顶
两手由体侧上举到头顶,十指交叉互握,用力翻掌上托,臂肘伸直,全身伸展,提肛,同时吸气。全身放松屈臂,手心不翻,轻按头顶,呼气。如此反复托按多遍。
第四段。牢攀脚心
两腿伸直端坐,上肢尽量前屈,两臂前平举,手攀脚心,同时上体起伏弹动多次。初练时手尽量攀脚,前额竭力靠近腿部。
第五段,臂转车轮
两臂上举,手轻握拳,由上经前向下向后划圈,连续向前向后转多遍,或单手在体侧划圈,头肩随臂摆动。
第六段,左右开弓
两手先提至胸前,左手向左推出,右手向右拉,如拉弓射箭状,此动作完成后两手放于腹前,两手再提至胸前,右手向右推出,左手向左猛拉,动作要领同前,如此交换进行。
第七段,交替冲拳
两手握拳轮流向前猛冲数次,再轮流向左右两侧冲拳及交叉冲拳(左手向右前方冲拳,右手向左前方冲拳)。
第八段,叩击全身
两手轻握,叩击全身,先腰背,再胸腹,肩颈,后四肢及全身各部。
2.立式八段锦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
(1)预备姿势:松静站立,两脚平行,与肩等宽,或采取立正姿势。两眼平视前方,舌尖轻抵上颚,用鼻呼吸,周身关节依次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侧,各指伸展,躯体自然正直,足趾抓地,足心上提,集精全神,站立片刻。
(2)动作
①两臂缓缓从左右两侧上举至头顶,两手十指交叉,翻掌向上,掌心上托如托天之状,同时双脚跟提起离地。
②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跟放下着地。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托时吸气,还原时深呼气。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
(1)预备姿势:立正。
(2)动作
①左脚向左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骑马式。两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翘起向上,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分开。而后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头随之左转,眼看左手食指,同时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如拉弓状。
②复原。
③右脚向右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骑马式,其余动作同①,只是方向相反。
④还原成立正姿势。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展臂拉弓时吸气,做复原动作时缓缓呼气。
第三段,调理脾胃单臂举
(1)预备姿势:立正,或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动作
①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②复原。
③左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④复原。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缓缓呼气。
第四段,五劳七伤向后瞧
(1)预备姿势:立正,两掌心紧贴于双腿两侧风市穴处(垂手直立,约中指尖所点处)。
(2)动作
①头慢慢向左转,眼望后方。
②复原。
③头慢慢向右转,眼望后方。
④复原。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向后望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第五段,摇头摆尾去心火
(1)预备姿势:两脚分开,相距约有3脚长的宽度,屈膝成骑马状,两手扶在大腿部,虎口向前。
(2)动作
①上半身及头部向前做俯身深屈动作,随后在左前方尽量做弧形摇转,同时臀部相应右摆。右腿及左臀部适当伸展,以辅助摇摆。
②复原。
③上半身及头部向前做俯身深屈动作,随后在右前方尽量做弧形摇转,同时臀部相应左摆。右腿及右臀部适当伸展,以辅助摇摆。
④复原。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头左前及右前摇转时吸气,复原时缓缓呼气,两手扶腿的姿势可随身体的转动稍稍移动。
第六段,两手攀足固肾腰
(1)预备姿势:立正。
(2)动作
①上半身缓缓向前深屈,膝部保持挺直,同时两臂垂下,两手握住足尖(或两手指尖触及两足踝),头略抬高一些。
②复原。
③两手在背后抵住脊骨,上半身缓缓向后仰。
④复原。如此反复多遍,配合自然呼吸。
第七段,攥拳怒目增气力
(1)预备姿势:两腿分开屈膝或骑马式,两手握拳在腰旁,拳心向上。
(2)动作
①右拳向前方缓缓出击,右臂伸直,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②复原。
③左拳向前方缓缓出击,左臂伸直,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④复原。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拳向前出击时呼气,回收时深深吸气。
第八段,背后七颠诸病除
(1)预备姿势:立正,两掌心紧贴在大腿前方,两膝伸直。
(2)动作
①两脚跟提起3~6厘米,同时头向上顶。
②两脚跟放下着地复原。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脚跟提起时吸气,脚跟放下时缓缓呼气。
(二)现代医疗体操
第1节:坐在椅子上,两手放胸前,双臂交换侧平举,同时做转身动作。速度缓慢,两臂侧平举时吸气,完成5~6次。
第2节:站位,手扶椅背,蹲起。下蹲时震几次,做5~6次。
第3节:站位,两手握木棍,前平举起,缓慢旋转木棍,做10~12次。
第4节:坐在凳上,两手叉腰,向后弯腰,复原,缓慢做7~8次。
第5节:仰卧在凳上,两手在背后互握,抬头使背部肌肉紧张,再放松,连续做7~8次。
第6节:使用医疗球或普通球自由接球和抛球,共做3分钟。
六、太极拳。
家喻户晓的太极拳是气功动功的一种,经过几百年的实践证明,对治病强身行之有效。由于太极拳的柔和性、完整性、调身、调息、调心连于一体,运动量可大可小,所以很适合神经衰弱患者练习。太极拳运动对神经、消化、骨骼、肌肉、内分泌等系统的锻炼均有很大益处。太极拳运动要求自然呼吸,用意识引导动作,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精神集中,意动心随,疏松自然,绵绵不断,一气呵成。这样人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状态,“指挥”人体内一切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太极拳运动能将“精、气、神”三宝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之中练神(练意)起主导作用。练时思想清静,杂念排除,意动气行,协调阴阳、通畅气血、疏通瘀滞、改善代谢,从而达到去病治病的目的。
练习太极拳应按要求,结合太极拳的套路进行反复练习。基础差的,可先进行单式练习。如起势、野马分鬃、云手等,逐个式子练熟之后,再练整套。没有基础者,可按要求进行马步前推掌,再向左右分掌或推掌的练习。认真坚持针对性锻炼,每天早、晚各练习1次,每次坚持10分钟以上,如此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1.练习方法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平视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平视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目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手。
⑤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⑥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目视左手。
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目视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平视前方。
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右下向后上方划至右肩外,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目视右手。
②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目视右手手指。
③右脚慢慢屈膝,上体向左,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右脚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着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目视左手。
④与②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⑤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⑥与②解同。
要点: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30厘米左右。
第五式: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左;目视左手食指。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收要协调一致。
第六式:左右倒卷肱
①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②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目视右手。
③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④与②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⑤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⑥与②解同。
⑦与③解同。
⑧与②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⑨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目视左手。
要点: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撤不可直向回抽,转体时要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此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或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
第七式:左揽雀尾
①身体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推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前臂。
要点:推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应超过10厘米。
③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右手。
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
④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推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目视左手腕部。
要点:向前推时,上体要正直。推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
⑤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目向前平视。
⑥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推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目平视前方。
要点:向前推时,两手须走曲线,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第八式:右揽雀尾
①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心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左手。
②同“左揽雀尾”①解,只是左右相反。
第九式:单鞭
①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内,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目视左手。
②身体重心再逐渐移至右腿上,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手心由里转向外),至右侧方时变勾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下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目视左手。
③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向左腿的同时,左掌随上体的继续左转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齐平,臂微屈;目视左手。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完成式时,右肘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如面向南起势,单鞭的方向(左脚尖)应向东偏北(大约15.)。
第十式:云手
①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目视左手。
②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膀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左脚靠近右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目视右手。
③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大踏步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面向后;右手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目视左手。
④同②解。
⑤同③解。
⑥同②解。
要点: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两脚掌先着地再踏实,脚尖向前。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第三个“云手”的右脚最后跟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单鞭”动作。
第十一式:单鞭
①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之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点地;目视左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第十二式:高探马
①右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逐渐后移至右腿上;右手变掌,两手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脚跟渐渐离地;目视左前方。
②上体微向左转,面向前方;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同高;左手收至左侧腰前,手心向上;同时左脚微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目视右手。
要点:上体自然正直,双肩要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第十三式:右蹬脚
①左手手心向上,前伸至右腕背面,两手相互交叉,随即向两侧分开并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侧方进步(脚尖略外撇);身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目视前方。
②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左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目平视右前方。
③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担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目视右手。
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劲使在脚跟。分手和蹬脚须协调一致。右臂和右腿上下相对。如面向南起势,蹬脚方向应为正东偏南(约30°)。
第十四式:双峰贯耳
①右腿收回,屈膝平举,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至体前,两手心均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两侧;目视前方。
②右脚向右前方落下,身体重心渐渐前移,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时两手下落,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面部前方,成钳形状,两拳相对,高与耳齐,拳眼都斜向下(两拳中间距离约10~20厘米);目视右拳。
要点: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弓步的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第十五式:转身左蹬脚
①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目视左手。
②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目平视左方。
③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目视左手。
要点:与左蹬脚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左蹬脚方向与右蹬脚成180°(即正西偏北,约30°)。
第十六式:左下势独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上体右转;右掌变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划弧下落,落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目视右手。
②右腿慢慢屈膝下蹲,左腿由里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掌下落(掌心向外)向左下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目视左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
③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脚前弓,右腿后蹬,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目视左手。
④右腿慢慢提起平屈,成左独立势;同时右手变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弧形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与膝相对,手心向左;左手立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手。
要点:上体要正直,独立的腿要微屈,由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第十七式:右下势独立
①右脚下落于左脚前,脚掌着地;然后左脚前掌为轴,脚跟转动,身体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后平举变成勾手,右掌随着转体向左侧划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目视左手。
②同“左下势独立”①解,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右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与“左下独立势”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第十八式:左右穿梭
①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坐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左前臂。
②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目视左手。
③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目视左前臂。
④同②解,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正本偏北和正偏南,均约30°)。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距离同搂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左右。
第十九式: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下方。
要点:身体要先向左转,再向左转。完成姿势,面向正西。上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腿要微屈。
第二十式:闪通臂
上体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屈膝弓腿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屈臂上举,停于右额前上方,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起经胸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目视左手。
要点: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推掌、举掌和弓腿动作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不超过10厘米)。
第二十一式:转身搬拦捶
①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后转,然后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与此同时,右手随着转体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上举于头前,掌心斜向上;目视前方。
②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右脚收回后(不要停顿或脚尖点地)即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目视右拳。
③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经左侧向前上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向右划弧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目视左手。
④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目视右拳。
要点: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右拳回收时,前臂要慢慢内旋划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向前打拳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伸,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式。
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
①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前方。
②两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经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与肩平,手心向前;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目视前方。
要点:身体后坐时,避免后仰臀部不可凸出。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部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宽度不要超过两肩。
第二十三式:十字手
①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随着转体动作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稍向外撇,成右侧弓步;目视右手。
②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向里,随即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目视前方。
要点: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垂肘。
第二十四式: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要点: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时气也徐徐下沉(呼气略加长)。呼吸平稳后,把左脚收到右脚旁,再走动休息。
2.注意事项
(1)要思想入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达不到养生目的。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2)要用意念引导行动: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3)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剐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4)要动作轻灵: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5)要慢中求功:练习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只有这样,才容易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6)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体质较差者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别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
练习太极养生法,不一定天天按次序都做一遍,可根据自身情况择其要者而行之。另外,要遵循太极拳的松、静、自然三要素,以意念、动作、呼吸三者有机结合,如此,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七、瑜珈
经常练习瑜伽可以令人平和安详,缓解学习、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与紧张。以下几个瑜伽体式,配合呼吸坚持练习,可使神经衰弱患者一觉醒来,神清气爽,迎接清早的暖阳。
1.脊椎扭转式
(1)平坐在地面上,双腿向前伸展。弯曲右腿,右脚放于左膝外侧,脚心与膝盖平奇。左臂绕过右膝,左肘顶膝,左手抓住右膝盖。右手放于身体正后方,指尖向后。
(2)吸气,伸展背部;呼气,身体扭转向右后方,右肩,腰椎,颈椎,眼睛都向后扭转。
(3)保持呼吸7~11次,换另一侧。
2.犁式
(1)身体仰卧于地板,双臂伸展在腿两侧,掌心向下。吸气,缓缓举起双脚,手轻推地,腰身离地,脚和身体向后弯,越过头部着地,大脚趾点地。
(2)呼气,双膝伸直,下颚顶胸口,后背向上伸展,大腿远离头部伸展。双肘向内夹紧伸直,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放于地面。保持呼吸7~11次。
(3)然后双腿弯曲放于额头上放,双手扶腰,一节一节的落下身体,双腿伸展,平趟地面。
3.肩倒立式
(1)从犁式开始,双膝弯曲,膝盖接近头顶,双手撑于背部。
(2)吸气,双腿向上伸直,下颚顶胸口,肩膀支撑身体。两脚大拇趾并拢,两眼注视脚尖。
(3)调整呼吸,保持姿势2~5分钟。然后双腿弯曲放于额头上放,双手扶腰,一节一节的落下身体,然后双腿伸展,平趟回地面。
4.鱼式
(1)仰卧于地板,双腿伸展并拢,手臂放在臀部下方,手掌向下。
(2)吸气,弯曲双肘,支撑上身离开地面,肘部撑地,抬起胸部,头自然向后落;呼气,头顶接触地面。臀部压在双手上,双腿紧贴地板,双脚并拢放松。
(3)保持呼吸7~11次。然后放下背部和肩膀、头放平,放松。
5.仰卧放松功
身体平趟在地板上,双臂双手自然打开,手心向上,脊椎伸展。闭上眼睛,保持腹式呼吸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