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家之绝唱:屈原
11091900000002

第2章 出身贵族

屈原生活在一个很不平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各怀异志。出身于贵族的屈原,从小就胸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崇高的责任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发奋苦读,博闻强记,娴于辞令,忠君爱国,他力求在未来的政治与文化中展示自我的卓越风采。在战国纷争的环境下,他希望楚国富强,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同时,他热爱楚文化,希望长大后能以一己之力使楚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建立不朽之功勋。

各种史书在考察屈原的出身时,几乎一律要考察屈原之世系。如宋人程公说《春秋分纪》,列出了春秋时屈氏世谱;清人在《绎史》一书中《楚世系下》,也列有屈氏世系;今人吴静安《屈原先世考》以及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一书中的前三篇,均考论屈氏世系。在这些考证中,除了都说屈原的始祖是高阳帝顼,并且都考证说其祖上出了许多显赫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曾大放异彩,以说明屈原出身于一个非常古老而显赫的楚国贵族家庭。

屈原是上古高阳帝顼的后裔,《离骚》中的头两句诗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高阳帝顼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帝顼的六代孙子名叫季连,是楚国的创业祖,姓芈。季连的后代鬻熊在周文王时被封为子等爵位,鬻熊的曾孙熊绎因祖上有功,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楚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可见楚本姓芈,从鬻熊之后又姓熊。到春秋初年,熊绎的后代熊通自立为武王,武王的儿子屈瑕因功受封于屈邑,便以封地为姓,这便是屈姓之始。在楚国芈姓贵族中,屈氏受封最早、家族最盛,自春秋以来都是楚国统治集团的显贵。如屈重、屈完、屈御寇、屈采、屈荡、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罢、屈春、屈庐、屈阎、屈子荡、屈弗忌、屈匈等,均任过高等官职。尤其是屈瑕担任过莫敖之后,屈重、屈建、屈荡、屈生、屈大心、屈子华都做过这个官。屈原和春申君还做过左徒。

屈瑕,楚武王时任莫敖。曾于公元前701年打败郧师于蒲骚,破郧、随、绞、州、蓼联合伐楚之谋,并与贰、轸结盟。后屈瑕伐罗失败,自缢于荒郊。屈瑕的事迹见《左传》桓公十一年至桓公十三年。

屈重,自屈瑕之后任莫敖。于公元前690年随从楚武王伐随。武王病死途中,屈重与令尹一起开路建桥,于随城下筑垒,迫使随求和,屈重于是借楚武王命令,进城与随定盟约,并约在汉水边会合,等到楚军回师渡过汉水,才正式发丧。其事迹见《左传·庄公四年》。

屈完,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伐楚。屈完受派去见齐桓公,表现出不畏强势,以理服人的气概,终与诸侯结盟而还。其事迹见《左传·僖公四年》,又见《史记·楚世家》等。

此后更有屈御寇、屈荡、屈到、屈建、屈罢、屈固等楚之屈氏著名人物,都有史书记载他们的功绩。这些人物,都曾经在楚国的各个时期掌握重要官职,如莫敖之位,这是朝廷中非常重要的职务,升格即可成令尹,其权力非常大。

可见,屈原的这些祖先或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功勋显赫,或在政治上、外交上有勇有谋,纵横捭阖,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屈原祖先中这些军政界的杰出人物频频登场,给屈氏家族增添了光彩,另外,由于祖先都是为楚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也使屈原从小为有这样一些杰出的祖先深感骄傲,颇为自得。由于幼年受到家学的熏陶,他自然非常希望建立像自己的祖先们一样的功绩与名声。同时,有这些在政治、道德上堪称一流的人物作楷模,屈原自小就承袭了他们仁政爱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树立起贴近百姓、关怀天下苍生命运的情怀,树立起做圣贤的理想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古代,家族出身往往决定着一生的命运。有很多后来富裕的暴发户们,甚至不惜冒杀头之罪,买通史官,修改自己的家族谱系,给自己家族套上豪门贵族的家族门庭,可见古代社会里家族出身的重要性。正因为屈氏家族祖上出了这么多显赫人物,为楚国作出过重大历史性贡献,楚王才破格提拔屈原,让他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位,并很快就获得了楚王的赏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是说他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外交才能,如果说政治才能完全要靠学问智慧,则外交才能很大程度上要靠仪表,懂礼仪。一个贫民出身的人是很难在最初就懂得贵族交往的那一套礼仪的,而且出身低下的人很难在这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保持自己的自尊和风度、仪表。屈原的善于外交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贵族身份给予他的自信,获得了初入仕途的精神力量,锻造了他口若悬河的大胆和外交场合的翩翩风度。因此可以说屈原的贵族出身是他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高贵出身是屈原一生事业成功的一个很关键因素。

高贵出身除了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以及政治气度外,也使屈原从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屈原的文化素养,同时,贵族教育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圣人思想,从而以圣人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他从小修炼出了完美的人格,这为他成就文化巨人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品德基础。如果不是贵族出身,一般普通百姓子弟是不可能在当时条件下成就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巨人的。

由于屈原年幼时就在精神上承接了功名显赫的祖先在政治上与道德上的精神内核,因此他幼时就怀抱着远大的理想,一切都要朝最高水准看齐,其立足点之高,近于纯粹而完美的理想主义。他在《离骚》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这就是说他从小爱好就与众不同。在这些家族楷模人物的精神熏陶之下,屈原从小就以橘树自比,以清水作镜,努力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完美无缺。

总之,高贵的出身为屈原的事业成功奠定了优越的基础,特别是给予了他非凡的自信心,这种非凡的自信使他在人生的坎坷中勇敢地搏击风浪,战胜险阻,到达光明的彼岸,对他的一生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