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
11090400000069

第69章 防治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骨骼的快速生长需要更多钙沉着在骨质内,这个过程很复杂,但总的和体内钙磷代谢关系密切。维生素D在钙磷代谢调节中起极重要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在肠道的吸收,减少尿中钙磷的排出,使新形成的骨样组织周围的钙磷浓度升高,促进钙沉着在骨组织内。如果缺乏维生素D,即使吃进很多钙剂,也不易被吸收和利用。所以,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不但使骨骼钙化不良而致骨骼病变,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使免疫力降低,容易患肺炎、肠炎等感染。

佝偻病有什么表现呢?2~3个月开始小儿有烦躁多哭,夜惊多汗,枕部头发脱落(枕秃)。进一步发展为颅骨软化,用手轻压头颅骨较软,有压乒乓球的感觉,头颅方形,前囟闭得晚(正常1岁半左右闭合)。继续发展可发生骨骼畸形,胸部可有鸡胸样表现,肋缘外翻,下肢畸形表现为两膝关节不直,形成“x”形或“0”形腿,甚至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

怎样防治佝偻病?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第一是靠进食,母乳和牛奶中维生素D的量均较少,不能满足需要。母乳中含钙、磷比例较合适,有利于钙、磷吸收,牛奶中钙、磷比例不适合,不利于吸收,所以牛奶喂养比母乳喂养儿容易患佝偻病。足月儿生后1个月、早产儿生后2周起应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的预防量为每天400国际单位(相当10微克)。婴儿较大后可多吃含维生素D食品。维生素D的治疗量为每日5000~10000单位,用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冬季因晒太阳少可适当多给。维生素D大量突击治疗要小心,以免造成维生素D中毒。

维生素D的第二个来源是日光照射皮肤。皮肤接触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转变皮肤内胆固醇为维生素D。这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但北方地区寒冷季节长,获得阳光机会少,佝偻病发病率较南方高。为了预防佝偻病,小儿应经常到户外活动,特别在天气暖和的季节,户外活动时尽量多露出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室内活动时经常开窗(一般玻璃可挡住紫外线)。

预防胃肠、肝、肾疾病,因为这些病可以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适当补充钙剂,钙的需要量每天600~800毫克。吃奶量600毫升以上,可不用钙剂,因为牛奶含的钙量已足够了。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减少引起。在婴幼儿期发病率最高,对小儿健康和智能发育危害较大。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得这种病?主要因为这一时期婴幼儿:

生长发育快。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最快,3~5个月时为初生体重的2倍,1岁时体重为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体重增加更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快速增加,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很容易缺铁。

铁摄入不足。引起缺铁的主要原因是小儿铁摄入不足。人乳、牛乳中含铁均很低,但人乳中铁50%可被吸收,牛乳中铁吸收率约为10%。正常足月儿从母体储存的铁可足够供应生后3~4个月造血的需要。从母体储铁最多是在胎儿期最后3个月,所以早产儿体内储铁较少。如果生后不及时补充,缺铁是不可避免的。

铁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比成人多。未经处理的鲜牛奶喂养婴儿可能因蛋白过敏而产生小量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毫升。此外,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均可影响铁的吸收、利用和增加消耗,促进贫血发生。

缺铁性贫血对小儿健康有什么危害?体内缺铁不是很快会表现出贫血,在贫血出现前缺铁就可危害小儿的健康。缺铁除影响血红蛋白生成外,还影响肌红蛋白合成,使体内某些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全身各器官功能。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特别注意唇、指甲部分)、乏力、不爱活动,年长儿会说头晕、耳鸣。还有食欲下降、少数异食癖(喜食泥土、墙皮等),常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缺铁影响小儿智力发育,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不振,较大儿童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可因上皮细胞异常而出现反常。

如何防治缺铁性贫血呢?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容易吸收的辅助食品,如肝、瘦肉、鱼等。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对早产儿从生后2个月开始用铁剂预防。

6个月以后应定时查血红蛋白,如血红蛋白在11克/公升以下即为贫血。明显贫血应及时找医生治疗。一般用硫酸亚铁、富马酸铁、葡萄糖酸铁等,按医生嘱咐服药。两餐之间服铁剂最好,可减少胃肠刺激,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应用铁剂到血红蛋白正常后2个月左右停药,以补足铁的储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