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没有回头箭
11088800000038

第38章 根治形式主义须上下联动

近期,《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连续刊出五期读者来信——《晒晒身边的形式主义》。这些来信深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从中可以看出民众对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从内心深处反感和无奈。时至今日,这股歪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形式主义的顽疾之所以难以绝迹,屡反屡犯,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有其复杂的原因。以笔者的观察,至少有三:

首先,与官员急功近利式的个人主义有关。应当说,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也容易助长人们急功近利的倾向。就像一个率先富起来的人对其周围的人容易产生刺激作用一样,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政府官员队伍中如果有的人快速被提升,也会对其他官员的心理产生一定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一个公务人员缺乏淡定的心态、良好的个人素养,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表现在工作中,就可能产生行为浮躁、善于做表面文章、一味博取上级所好等。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其次,与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有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政府以及官员的绩效评价中,有过度注重经济增长、政绩指标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形式主义频频发作的重要诱因。为了凸显主政一方的政绩,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不是脚踏实地练内功,为群众办一些能够产生长远效益的实事和好事,而是乐于做一些见效快、容易产生政绩的事情,以便早日获得提升。这是一些地方出现拼资源、环境,打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重要根源。

最后,与公众对政府及其官员监督渠道不畅有关。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权力主体的人民群众要真正监督和约束政府的行为并非易事,监督渠道不畅或缺乏足够的手段,也助长了一些政府及其官员无视群众利益,大搞形式主义。其后果是,一方面人民

群众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又显得十分无奈,甚至只能被迫接受。

形式主义是在现实生活中早就存在的老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曾在历史上有过严重危害的痼疾,目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现实生活中的形式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表现在思想、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在思想方面的表现为,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认真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注重主客观条件,爱说空话、假话、大话,喜欢高调张扬,追求轰动效应。在工作方面,不是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从解决普通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而是追求所谓的“大战略”、“大手笔”、“大项目”,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作风方面,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沉湎于文山会海,满足于检查评比,习惯于迎合上级,有少数官员不惜用纳税人的钱拉关系、树形象。

形式主义流弊甚广,危害极大。它阻碍工作落实,使花点子、虚套子、高指标、空口号得宠;它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陷入固定模式的圈子;它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迫使群众违心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它损害政府的形象,使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严重分离;它助长歪风邪气,为会议多、文电多、应酬多、迎来送往助力。总之,形式主义误国祸民。

不管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单位,一旦形式主义盛行,就可能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被扭曲,决策、执行行为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普通民众的意愿、呼声被忽略,法制被冷落,其结果会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一个单位事业的兴旺,甚至会让老百姓遭殃。

遏制形式主义的核心在于构建防范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并坚持从高层做起。

首先,要解决观念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形式主义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有行动上的自觉。

其次,要严格政府官员的任期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从制度上杜绝形式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官员缺乏严格的任期制约束,频繁调动,很容易助长其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不尽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挥棒,同样易使官员善于做表面文章。遏制形式主义,要进一步完善对政府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及管理制度,还可以考虑制定一些相关配套政策,如提高待遇等,鼓励一些有作为、有志向的官员能够在一个地方连续任职,并建立起相应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形式主义产生的风险。

最后,要对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党政机构和官员实行问责制,加大对形式主义造成危害的责任追究力度。

除了从制度上建立防范形式主义的长效机制外,根治形式主义还要从高层做起。

大量事实证明,下面的一些形式主义往往根子在上面,比如中央一些部门过多、过滥的评比、达标活动,轮番的检查验收事项,往往使地方应付不暇,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对形式主义,决不简单的是地方政府的事情,也不只是地方官员的事情,只有上下联动,特别注重从高层做起,才能破除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改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