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亚欧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088100000002

第2章 国际裁军会议不欢而散

1932年2月2日,有60多国代表参加的国际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和平宫国联大厦开幕。

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除国联成员国54个外,另有美国、苏联、土耳其、埃及、墨西哥、巴西、阿富汗、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等国的代表。

早在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时,协约国曾向德国许诺,一旦德国解除武装,协约国也将实行普遍裁军,但它们又强调“国家安全”是任何裁军的绝对前提。

国联盟约第八条曾规定:“联盟成员国承允为维持和平起见,必须缩减本国军备至适足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

1925年12月,国联作出成立裁军会议筹委会的决定,准备召开裁军会议并邀请苏联和美国参加。两大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义务考虑,均来到了日内瓦。

会议主席由英国前外交大臣阿·亨德森担任。会上,各国提出一系列裁军方案,旨在加强自己而削弱他国军事实力。

法国提出建立一支国际警察部队,并将各国的轰炸机部队、远程炮兵、万吨级以上战列舰和大型潜艇交给国联掌握,企图借英法操纵的国联建立欧洲霸权;同时主张裁减战列舰和巡洋舰,以限制英美。

英国提出削减战舰吨位和火炮口径,以反对美国的海军扩军计划,并为遏制法国和日本大力发展潜艇对其构成的威胁而主张取消潜艇;同时鼓吹废除征兵制,以削弱法陆军实力。

美国提出“胡佛裁军计划”,强调在质量上裁军,要求各国裁减陆军,销毁坦克、移动式重炮和毒气武器,但反对削减战舰吨位。

德国主张各国都应把军备裁减至与其同样的水平,并坚决要求与其他各国军备取得平等地位。

日本强调它在太平洋的特殊地位,要求修改1922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1930年的《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国际条约》。

苏联提出把全面裁军的原则作为裁军工作的基础,并提出一个部分裁军方案,要求完全销毁杀伤性最大的武器装备,如坦克、超远程火炮、万吨级以上军舰、航空母舰、重型轰炸机及化学、细菌武器等。

由于西方大国尤其是德法两国的尖锐对立,使会议陷入了激烈对峙争论的状态。第一阶段会议经过5个月的争论,只通过一项没有实际裁军内容的决议案。

直至1932年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五国才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将“在各国同样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利”。

1933年2月,法国的新方案因遭英、德、意等国反对而被否决。与此同时,苏联鉴于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侵略威胁增长,提出关于侵略定义的提案。安全委员会经过激烈争论后,同意苏联提案的基本思想,但未提交全体会议通过。

3月16日,英国代表麦克唐纳提出一项裁军公约草案,规定在5年之内,让德国获得与法、意、波等国同等的兵额,并要求成立一个常设裁军委员会,以监督公约的实施情况。法国表面上接受这项关于给予德国军备平等原则的草案,但要求将5年期限延长为8年。

6月,裁军会议接受以英方计划作为未来裁军协定的基础。

10月14日,德国致电裁军会议,宣布由于“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既不裁军,又不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而退出裁军会议。

10月19日,德国退出了国际联盟。

12月18日,德国提出只有允许德国征兵30万,允许其拥有《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的各种武器,萨尔立即归还德国等,才能恢复参加裁军谈判。

1934年1月1日,法国拒绝了德国的条件。苏联曾提出将日内瓦裁军会议变成经常性的、定期召开的和平会议。会议决定将苏联的提议提交各国政府研究,后来却不了了之。

1934年6月11日,国际裁军会议不欢而散。

国联裁军会议前后持续两年之久,开会900多次,除通过一些内容空泛、无关紧要的决议和提案外,未取得实质性成果。相反,在裁军会议期间及会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