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11087900000027

第27章 预防解体

我们一直在讨论宗教的第一个功能,因为它直接关乎社会秩序是否能够得以维持。现在我们开始讨论宗教的另一功能,而且,我们认为这一功能对社会整体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这是一种间接作用,是通过激励和指导个体的行为活动来发挥的。

但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一作用的发挥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必须对它所采取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类。但是,我们不用担心这一研究会碰到各种麻烦和危险,会让我们感到无路可走或无从下手。因为我们手中就掌握着重要的研究线索。

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生活领域实际上还属于本能领域;本能已经沿着某一特定进化路线为理智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这有可能导致生活混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构建一种新的理智来抗衡既有的理智。能对自然优势恢复抗衡的理性表现属于宗教秩序。我们首先看一下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动物不知道自己必须死亡。无疑,有些动物对于生存和死亡还是能够有所区分的。我们这样说的意思是,动物见到已经死亡的生物时和见到仍然活着的生物时所做出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它们做出的动作和表现出的态度也会不大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死亡和生存总体概念的认识会有多大差异。甚至说,这根本就不意味着它们具有这两方面的总体概念,至少从精神意象的意义上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判定。动物在遭受天敌的袭击时,会通过“假死”来骗过天敌。但是,这只是我们人类对动物“假死”现象的解释。就动物本身而言,它见到天敌时躺下不动,是因为它认为,如果它做出任何动作的话,那将激发对方、并再次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它受到攻击,因为它的活动可以引发对方采取行动。

以前有过动物集体自杀的报道,那的确是事实。虽然承认那是事实,但做出导致死亡的行为和意识到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死亡还是两码事。也就是说,实施某一行为是一回事——哪怕这一行为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合适行为,而意识到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则是另一回事。但是,即使我们假定动物具有死亡观念,它肯定也不会意识到,如果它不想被暴力夺走生命的话,就必须通过自然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还需要对其他的动物进行一系列观察,然后进行综合推理,最后才是进行归纳总

结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就具有科学思维的特征了。即使我们假定动物能够通过精心策划,做出这种类似的努力,那也是为了换取对它们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这里,对它来说,意识到自己必须死亡是最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了,意识不到这一点对它来说更有利。可是人就不同了,他能意识到自己早晚要死亡。而所有其他对生命表现出无限执着和依恋的生物,都只不过是为本能的冲动所驱使。尽管它们不会从永恒的角度来思考自我价值,但它们相信,通过永不停息地侵蚀未来利益,能达到满足当前利益的目的。这一信念使它们把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感觉。

但人却具有反思能力,因此他就具有不只是从眼前利益来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他具有对那些暂时不关注的利益进行观察思考和互相对比的能力。一句话,人类具有演绎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当看到周围所有的生物都通过死亡结束一切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自己也要死去了。自然既然把理智赋予给人类,它必然也会引导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这样一种信念或认识,与自然的前进运动正好背道而驰。如果生命冲动使其他所有生物远离死亡意象,同样,对死亡的想象和思考也必然在人类中减缓其生命运动的步伐。这一想法可能后来会在某种人生哲学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这种人生哲学最终会把人类提高到其自身水平之上,最终会使人类的行为能力得到空前提高。但是,如果人类在确定自己必然死亡的时候,对其死亡日期也了如指掌,这种对死亡的思考最初将是充满悲伤和沮丧的,而且后来会使人类变得更加悲伤和沮丧。死亡确实肯定要降临,但是,由于我们始终觉得它离我们还远着呢,这种遥遥无期的悲观经历和

体验的不断重复出现最终凝结为公然地、自觉地怀疑。这种怀疑态度使得原有的死亡必定来临这一理性判断大打折扣。但这样一种观点仍然是客观事实,即死亡的确定性与自然的本来意图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这种死亡的确定性是与生物界的反思性同时产生的,而生物界所建立起的反思只是针对生存问题的。

这样看起来,自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就要遭遇各种拦路虎的羁绊,而这些羁绊恰恰又是她自己设置的。但她很快就会清醒过来。针对生物必然死亡这一观点,她反对死亡后灵魂不灭的意念,她把这一意念抛入了理智领域里。在这里,死亡的观念刚刚确立下来。灵魂不灭的意念实际上可以把与生死相关的一切瓜葛给扯平或澄清。a这一意念所代表的中立性观念,只是表现出自然的平衡力量。这样,她就避免了出现任何闪失或过错。我们因而又一次遭遇到各种意念和观点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特有现象。这一点,从一开始我们就认识到,这是宗教的特点。从我们所讨论的第二点来看,宗教是自然借助本能,对死亡的必然性表现的一种抵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