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明星生意经
11087100000006

第6章 笑星朱时茂——淡出春晚舞台,商海搏击

提到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我想很多“80后”都不会陌生。《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羊肉串》等经典小品,直到现在人们还记忆犹新。

朱时茂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演员,谢晋导演的电影《牧马人》使他名声大噪,备受瞩目。之后他将事业的重心从电影转向喜剧小品,一发而不可收。上个世纪80年代,他和陈佩斯几乎每年都会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表演了《吃面条》、《胡椒面》、《烤羊肉串》、《警察与小偷》等多个脍炙人口的小品,两人也成为无数观众心目中的一对“黄金搭档”,成为亿万观众的收视期待。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他有过出国的经历,也赶过下海经商的热潮,做过主持人,制作过自己的影片和戏剧,如今又重返话剧舞台。他不断地尝试新的角色,居然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有滋有味,如同牧马人一样任由自己的理想之马驰骋。这就是朱时茂——一个和喜剧小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人。

改革开放浪潮下率先成立公司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影视娱乐业逐渐进入商业时代,人们不再把演员、歌手称为“艺术工作者”,而冠以“明星”“偶像”,有的明星迅速形成了一个财富的产业链。

很快,明星们意识到,通过做生意,可以贩卖名气和人脉,把无形资产迅速转化为有形财富。

朱时茂属于比较早成立自己公司的演员,1992年至1993年拍摄的《雾宅》,就是由“北京泛太平洋文化娱乐公司”运作的。以后,该公司又陆续制作了《胡雪岩》等一批电视连续剧,其中尤以《胡雪岩》影响较大。

曾经与陈佩斯搭档出演各种小品而红遍中国的朱时茂,尽管依然没有彻底摆脱演员的身份,但他投资电影、做制片人、做服装公司老板等,生意已然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

谈及自己的艺术生涯,朱时茂说:“当时退出只是一种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我感兴趣了,哪天又会铺天盖地回到演艺界,也难说。”

离开公众视野后,朱时茂并没有闲着,一直在从事影视制作。1992年,朱时茂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文化公司——泛太平洋文化娱乐公司,他身兼投资人及制片人等要职。

“当制片人是为了实现自己在艺术追求上更大的梦想。当看准了一个题材,从策划、创作就开始介入,并为此注入资金,这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不断地将意识、观念、想要表达的思想传递给他,等他长大了,可以展示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有成就感。”朱时茂说,这是他当演员时,只能演一两个别人设计好的、自己无从下手的人物所远远达不到的高度。

从演员突然到制片人、投资人,或者老板,这样的跳跃似乎很大。然而,朱时茂却不以为然,他说:“挺正常的,因为人都想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没有别的想法,没有说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要赚多少钱。”

最初,朱时茂搞影视投资时也遇到过困难,“那段时间发行片子比较困难,电影市场不是太好,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朱时茂说。

2008年,作为制片人的朱时茂,与丛珊再次合作打造2008年国产爱情电影《两个人的房间》。

除做制片人,朱时茂还从事过很多和演艺圈有关的项目。“北京电视台《天天影视圈》、《中国影视动态》、《演艺人生》等栏目都是我做的,已经做8年了。我一直在做栏目,从去年才开始停下。”

身兼数职,理财中享受生活

现在,朱时茂不仅经营着广告公司,还有地产销售公司和名人高尔夫俱乐部。这一串生意中,朱时茂最显眼的头衔是“朱时茂服装有限公司总裁”。

据了解,朱时茂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是一家以高档男装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服装企业。在引进日本“JUKI”、意大利“MACTI”和德国“DURKOOP”等国际顶级制衣设备和计算机CAD服装设计制版系统之后,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生产人员、技术管理人员500余人,固定资产达3 000余万元的品牌企业。目前已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建立了上百个营销网点。

对于为何开办服装公司,朱时茂解释:“有时候是别人推动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

朱时茂坦言,他现在不太管服装公司,俱乐部、广告、经纪公司他都不管。最初的阶段是每天去上班,把每一天的事做好。目前这些公司的具体事物都交给他弟弟去做了。

当前很多名人的理财方式都是投资房产及股票,应该说,朱时茂算是中国最早的股民之一。靠自己打拼的积蓄,朱时茂就这样入了市,“最初的时候都赚钱,后来一窝蜂又赔钱。”

朱时茂的股市经历和另一位演员——李成儒相似,李成儒也曾经在金融市场上玩了一把“心跳”,但可惜的是李成儒大败而归。朱时茂却是从容淡定,虽然把自己的积蓄100多万都投在了股市,但朱时茂没有赔过。

“创业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拼命,包括投资股票。”这是朱时茂的肺腑之言。

“那时中国股票和国外股票没有太大的联系。什么要涨了什么要跌了,这些都是做局。做股票首先要有心理准备,你拿100万去做,你就准备这100万全扔掉吧。扔掉对你来说,你心里接受得了,你就去做,如果这100万扔了你接受不了,那你就不要去做。”朱时茂说。

说起曾经的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朱时茂说:“现在,我们不用再去承担股票风险,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最初创业的时候可能会冒风险,但现在相对有自己过日子的实力,就不需要再去冒这个险了。”

朱时茂认为,股票就是一种赌博,是没有牌桌的赌博,但比牌桌的赌博还要惊险。不要轻易踏入,别看现在股票在涨,很多人进入,但是会有跌的一天,你不能保证自己赶不上。

由于爱人去美国陪孩子上学,一个人在国内生活的朱时茂经常和朋友打高尔夫球。朱时茂与高尔夫结缘完全是偶然。

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朱时茂此前对高尔夫的认知也只是“富人运动”。有一次高尔夫球赛请他去做颁奖嘉宾,当时,因为提前赶到没事可做,而且从没玩过高尔夫,他就请主办方给他一副球杆到球场试试,“当时主要想知道打高尔夫是怎么一回事。”朱时茂说。

一走上球场,一挥杆要么击空,要么就是连球带草皮一块儿铲飞。打得越不好,朱时茂就越想打,“我就不信打不好你这么小个白球!”就这样,朱时茂与高尔夫一见钟情。此后的一段时间,朱时茂打高尔夫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最狂热的记录是一周连续打了7天,每天打4小时。”有时候一杆进洞,能让朱时茂兴奋好几天。

由于没有专业教练指导,朱时茂打球的动作在外人看来颇不正规:歪着脖子,击球的时候双手向外翻。然而这个特有的“朱氏发球法”却让朱时茂在高球场上战果累累,声名鹊起。

有一次朱时茂在大运河高尔夫俱乐部打球,开球之后,小白球直奔旗杆方向,随后朱时茂追到果岭,遍地竟寻不着小球踪影,他暗自思量,方向没错,不应该没有球啊。朋友提醒,看看有没有在洞里。结果,没等朱时茂跑到洞边,朋友就大叫起来:“茂兄,在这儿呢!”由于两次一杆进洞都在3号这天,朱时茂便将3视为自己的幸运数字。

十多年的时间,朱时茂平均每年打高球上百场,不但打遍了中国的大半球场,还到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打过。有一次他在美国,一杆打出200多码,惊得一旁的老外失声惊叹:“你以前肯定是打棒球出身的!”而在北京的一个球场,朱时茂还打出了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74杆(18洞的标准数为72杆)。

随着朱时茂身边打高尔夫的明星朋友越来越多,于是大伙儿一商量,由他牵头成立了中华名人高尔夫俱乐部,定期举办高球明星赛事。

几年里,他带着曾志伟、谢东娜、孙楠、王志文等明星球员征战南北,所到之处,无不掀起高尔夫旋风。俱乐部还通过门票和慈善拍卖,募集到几百万元善款。“以前我经常参加慈善活动,但都是别人做的。既然有一帮现成的明星一起打球,当然得利用资源,在运动之余做点好事了。”朱时茂颇为得意地说。

有时候,名人俱乐部几场球打下来,就能筹到100多万元善款,他们一般都捐给残疾人基金会和李宁希望学校,他们计划以后逐步扩大慈善力度。

打了多年高尔夫,朱时茂对高尔夫推崇备至。“除了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帮助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并且在运动中加深与朋友的交流。一边打球,一边聊天,有的生意在球场上就可以谈成,增进朋友间的友谊就更不成问题。”

在朱时茂看来,跟朋友一起打球比吃饭要好,打球既锻炼身体,朋友之间又能密切交流。过去和现在不同,过去需要打个好成绩,现在成绩好坏已经无所谓。“我追求能够在几天打几场球,这样的话,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每次见了陈宝国、张国立都会把他们拉下水。”

朱时茂笑言,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要挤出时间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当然,健康也比生意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