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板的实力派演员
张国立有多种身份和头衔,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知名演员。张国立在3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几乎囊括了大众百花最佳男主角、金鹰最佳男主角等所有国内专业大奖。在张国立办公室一个靠墙的橱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大量的奖杯,一些奖杯上甚至已经有擦拭不去的锈迹。
北漂创业,大器晚成
张国立的成功在演艺界或许算是比较晚的,正所谓“大器晚成”,他从演员到老板的转型时间有点长,而这期间深厚的生活积淀或许是他成功路上一笔莫大的财富。
上个世纪70年代,17岁的张国立的从艺起点是文工团报幕员,后来,他唱过样板戏,做过铁路工人,跑过龙套,拍过电影。1988年,在拍摄电视剧《死水微澜》时,他和邓婕相恋,1989年,两人结婚。此时,已通过《红楼梦》里“王熙凤”一角声名大噪的邓婕执意前往北京发展。张国立很犹豫,当时他的组织关系在四川省人艺,照朋友的话说:在四川省内很有名气了。
为了邓婕,也为了自己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张国立1992年来京做起“北漂”。
刚到北京,张国立每天背着个绿挎包,骑辆破自行车,四处找角色。每到一家影视单位,他都会停下来问:“你们需要演员吗?群众演员也行,我可是演过戏的。”那时,没手机,也没BB机,他和邓婕租住的房子更没电话,有什么用工信息,朋友就辗转把电话打到张国立居住的楼下商店里,大声喊他。
无戏可演的日子里,张国立跟米家山导演学导戏,从副导演学起,最后干到联合导演。1993年,北影厂让张国立执导电影《闯入者》。严格意义上,《闯入者》才是张国立的处女作。
1994年,当《宰相刘罗锅》的乾隆一角找到张国立时,他还很犹豫,因为他正准备转行当导演。后来的故事就是公众所熟悉的,《宰相刘罗锅》的火爆让演员张国立声名大噪。“我演了快二十年戏,算一个老演员了,怎么拍了一个皇帝,就火了?”张国立感到纳闷。
《宰相刘罗锅》在台湾和香港的热播,让张国立敏锐地嗅出古装剧的“钱景”:“你想啊,华人逢年过节,回家探亲,都要从大陆带走一些DVD,古装剧是他们最爱带的,因为有民族情感。”
1996年,张国立成立了国立导演工作室,作为国内最早由演员成立的工作室,国立工作室成立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戏,而是为了拍广告、MTV。对于当时的想法,张国立直言不讳,那时,音乐录影刚在大陆火起来,拍MTV纯是迫于生计,养家糊口。张国立陆续为一些歌手朋友拍过MTV,口碑不错。屠洪纲的《霸王别姬》和那英的《雾里看花》就出自他手。
“想赚钱先赔钱。”生意场上的这一规律对张国立来说同样未能“免疫”。从演员到老板的转变,依然是从赔本买卖开始的,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张国立刚开始拍的是《龙飞龙凤飞凤》,但时机不对,赶上了上面限制古装剧,这部电视剧确实让他赔了钱。这是第一个跟头,接下来还有。另外一个亏损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康熙微服私访记1》。1996年,刚进军影视圈的广东商人邓建国也盯上了古装剧这块肥肉,为了拉上张国立,脑筋活络的邓建国把制片人的位置让给他。当时,演艺圈的制片人实行的是承包制。制片人承包电视剧,投资方会规定一个数额,核准后,交给制片人。超过这个数额,制片人自己垫,如果有结余,就是制片人的钱。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苛刻的合作方式。作为当年唯一打入香港黄金档的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让投资方广州巨星影业公司赚了大钱,但张国立却一分钱没赚到。投资方把所有的资金交给他全权运作。权力也意味着风险。作为新手,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掌控,资金严重超支了。由于第一次做制片人,《康熙微服私访记1》超过预算3%,“人家说这景好,我就搭,说那个景好,我也搭。没控制好。”张国立说,超支的结果只能是自掏腰包,最后把自己的片酬都搭了进去。
吃亏是福,不成功的试水探清了市场水位。接下来的每一步,张国立慎之又慎。如今,张国立的每一部剧上马前都会做详细深入的市场调查和论证,有市场才投资,严控成本。此外,用熟人,用能放心的人一起做事也能节约成本。小心驶得万年船,从《康熙2》开始,张国立拍的戏开始有了盈利。套路熟悉后便驾轻就熟,一系列的电影和电视剧陆续推出,一投一个准,在《康熙微服私访记》2、3、4中,张国立又当上导演,开启了影视圈演员又导又演又制片的先河。显然,张国立正努力靠拢经营者的角色。在跟“影视大鳄”邓建国的合作中,张国立学到了一些例如“贴片广告”、“市场宣传”等营销手段。随着《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的火爆,张国立运作影视项目的经验日渐丰富。
从演员到老板、投资人
1996年,张国立在北京成立了“国立导演工作室”。这之后张国立又当主要演员、又当制片人,有时候还要当导演,拍摄了《宰相刘罗锅》系列、《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五月槐花香》、《我这一辈子》等近20部、总共近600集电视连续剧。
这些电视剧中的大部分作品,不仅得到了大陆观众的喜爱,而且还卖到了港、澳、台等地区电视台,在亚太地区的电视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后来投资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基本上能够做到稳赚不赔的原因,张国立归结为三点,首先是更善于掌控市场,拍摄电视剧之前都会做市场调研,必须有市场才会投资,并且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决定投入的多少;其次是控制成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三点就是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营销推广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原有工作室的基础上,2005年,张国立成立了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对于成立公司,张国立认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成立公司有助于规范化、市场化地运作影视产品。
在其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国立常升公司又陆续推出了《中国往事》、《想爱都难》、《赶走你的忧郁》、《金婚》、《大生活》等电视剧。
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演员张国立真正成功转型到老板张国立,投资人张国立。
其实,早在2004年,冯小刚拍完《手机》后,与华谊兄弟的第一次合约期满。他想自己开公司,于是联手张国立成立了一家名叫太合民众的公司,注入资金500万,双方各持50%的股份,张国立任总经理,冯小刚做导演。当时,二人雄心勃勃,整个公司布局也已设计好:冯小刚每年拍两部电影,张国立每年拍三部电视剧。
后来,冯小刚又被华谊兄弟给挖去了,留下了张国立独自一人,但也正是在那时张国立有了做公司的野心。在成立国立常升公司前,张国立在电视剧市场已玩得如鱼得水。除第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自己赔了钱,其余几部戏,像《我这一辈子》、《铁齿钢牙纪晓岚》系列、《五月槐花香》等,都让他荷包满满。
彼时,中国电视剧内制片人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制片人不但管戏,还可以自己拉投资,管后期营销,角色更“独立”。
张国立的第一桶金,即来自《铁齿钢牙纪晓岚》系列。在这部电视剧里,张国立第一次带少许投资进入,并在后期介入销售。这也正是缘于拍《康熙微服私访1》时,张国立作为制片人不管销售,只管制作。最后发现,投资方和演员都赚钱了,自己却没赚。于是,他想明白了,想要在电视剧产业有所成就,必须更深地介入产业链条,包括投资和营销。
那是一个电视剧疯狂赚钱的时代,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的“黄金铁三角”席卷全国。“当时地方有线台,卫视还没有合并。我们每个台都可以卖,这叫全国普发。”张国立说,“有线台卖一轮,无线台再卖一轮;重播第二轮时,还能卖一次,那时,电视剧市场比现在好赚钱。”
这时,已经与华谊签约的冯小刚又找到张国立,劝他加入华谊。张国立和华谊兄弟谈了一年半,当年,华谊也在摸索,王中军、王中磊在电影领域小有成绩,想借张国立,在电视剧行业有所突破。最终,张国立还是放弃了华谊。他坦言:“当年的华谊给我的制作压力太大了,我怕受不了。”
熟悉张国立个性的人都了解,和华谊之所以没有谈判成功,源于张国立稳妥的个性,有时,这种稳妥可以说是一种谨小慎微。“对于我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从不敢贸然接下;但如果我接了,就必定是百分之百完成。”张国立自我评价说。
丢了冯小刚,回绝华谊的盛情之后,张国立很快通过国立常升这个平台和更多的业内大腕建立起了合作关系。邹静之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影视界一棵不倒的摇钱树”。在国立导演工作室时期,张国立就和邹静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公司之后,张国立与邹静之的关系更趋密切,邹静之现在是国立常升公司大项目的开发者。现在国立常升公司的管理方式是聘请一个总经理,来抓日常管理,邹静之负责抓项目,最后由张国立来拍板。张国立和邹静之是搭档,也是公司的核心。随着投资拍摄的电影、电视剧获得的市场收益稳步走高,张国立的底气越来越足。在张国立的领导下,国立常升近两年投资拍摄的电视剧集数均超过了120集,而且还同时参与了2到3部电影的投资。为了谋求进一步发展,张国立还积极寻求与行业内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2008年,张国立把触角伸向电影投资领域。集演员、导演、老板于一身,张国立承认自己是个多元人物:“我说过,我现在是一个很不纯粹的人。”对于三种身份,张国立坦言:“感觉都一样,都是在做影视吧,我都喜欢。”眼下,张老板旗下除自己和老婆邓婕,已签下韩雨芹、来喜、高天等艺人,公司声势正逐渐壮大,业务也正在扩展和延伸中。而在导演方面,张国立对宁浩“情有独钟”。他看准青年导演宁浩“讲故事”的潜力,很快将欣赏转为合作,以产生生产力,投资了宁浩的第二部电影《疯狂的赛车》。这部低成本电影,为国立常升带来了上亿元的票房收入。
投资《疯狂的赛车》,让张国立赚钱赚到手软,接着他又投资《无人区》,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张国立对此片非常看好。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国立对宁浩的欣赏。“我一直想签下宁浩,但他被国外的公司抢先签了。不过我们还是有合作的机会。”张国立觉得,在这个小伙子身上依稀能看到几分当年自己的影子。其实,张国立对于所投资影片的成功早有预判,故才能在一片叫好声中保持平稳低调,八风不动。显然,在业务的判断掌控和投资的导向上,老板张国立已游刃有余。
2009年,张国立出演《建国大业》的角色,与其他演员不同,他是带着1 500万元投资进入剧组的。这意味着,《建国大业》其中10%的投资来源于国立常升公司。张国立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自己出演《建国大业》是“零片酬”演员,其背后实则是牺牲了小利,赢了大利。
2008年,当《建国大业》的剧本完成后,韩三平这位身兼中国最大电影企业的董事长亲自出任总导演,开始为该剧寻找演员。按照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经验,该片的票房前景与一般的商业大片不具可比性。所以韩三平在与后来在影片中饰演蒋介石的张国立洽谈时,给出了一个较低的片酬价位。张国立后来回忆说,既然是向国庆献礼的影片,又是投资方之一,片酬这么少,干脆就不要了。
张国立无意中提出的“零片酬”概念,对此后参演该片的其他明星“行情”产生了影响,韩三平陆续向明星们发出“零片酬”的号召。《建国大业》强大的背景,全国政协在文艺界非同寻常的号召力,以及中影在国内影业圈内的特殊地位,多个重量级因素叠加,使韩三平的提议获得热情响应。
对于剧组来说,“零成本”使用这么多明星演员亦可谓千载难逢之机。双方一拍即合,以至于最后,《建国大业》的演员名单差不多成了知名度的试金石,没能挤进“172名明星演出阵容”的演员,便有在电影圈内“不够红”的戏谑。
以明星演员饰演历史名人,过去常为历史题材影片导演们所不取。但这一次,依靠特殊背景和资源条件整合的172位“零片酬”明星,造就了这部主旋律影片超常盈利模式中的关键节点——最小化的成本和最大化的票房保障。有人逐一计算这些明星的身价后估算,如果发片酬,至少要发到3.5个亿。
《建国大业》国庆献礼片全国首映,半天之内票房即达1 477万元;一天半过后,全国总票房升至4 500万元;三天半后,票房收入超过一个亿,达到1.035亿元;上映6天半,票房已超过1.5亿元。这已经刷新了一年前《赤壁(上)》“四天过亿”的中国内地票房记录。作为投资方之一,张国立投资并参演的《建国大业》可谓是让他名利双收。
张国立不但在影视界的投资状况不错,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也有不错的收益。
张国立的高级豪宅当年,张国立搬进北京朝阳区的高级豪宅紫玉山庄,引起内地房产、财经媒体关注。去年10月,台湾偶像男星立威廉主演《张小五的春天》时,意外见识到张国立所住的豪宅,惊呼“大开眼界”。据了解,张国立在北京的豪宅地理位置相当好,搭上奥运列车,成为北京最热的富人黄金区,必须在社会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入住。张国立所投资的别墅一推窗就能看到天鹅湖,景观相当开阔,今年公告的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26 000元人民币。据当地的建筑商透露,当初,张国立看中了该楼盘的别墅区,买下占地约1 000平方米的独栋豪宅地皮。10年前,该地刚建造完成时,类似豪宅开价仅约1万元/平方米,目前已涨价至少四倍,保守估计,该豪宅的总体价格已接近1亿元。看来张国立不仅拍戏有眼光,买房同样也有眼光。
联手影视集团,掌舵影视航母
进入2010年,张国立又有了新身份——在地处北二环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块醒目的牌匾挂在中央:上影寰亚集团,总经理便是张国立。
2009年6月,国立常升和上影集团、香港寰亚综艺集团共同成立了上影寰亚集团公司。这家新公司的三大股东,上影集团是国有企业,寰亚综艺集团是香港企业,国立常升则是民营企业,三种不同性质的公司联手,被媒体形容为“一艘影视航母正欲起航”。
在新公司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国立谈话的“老板味”很浓:“国立常升具备创作资源与制作实力,寰亚电影具有海外拓展的能力,而上影集团则具备管理经验和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将这三种资本、三种风格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的强项,为华语影视市场带来更多的惊喜。”
如果单从商业角度分析,背靠中影、寰亚两座大山,张国立这一步走得很稳,他清楚地意识到,国立常升的发展,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注入。“现在,很明显的感觉,我不差钱了。如果一个项目,其他两个老板都通过了,定下投资额,很快会批下来。”张国立说。
对张国立个人而言,合作的背后又蕴含另一层意义:张国立希望在电影上有所作为。“我做电视剧这么多年,公司运转很顺利,一部电视剧,能赚多少,收视率是多少,我心里都有数。但在电影上,我不希望屡战屡败。我在尝试通过电影市场检验我的判断力,学着怎么去当一个投资人,怎么有钱赚。”
经历了2010年超级惨烈的贺岁大战后,张国立对电影市场的判断更加谨慎。他和上影总裁任仲伦和香港寰亚老板林建岳聊过,三人达成共识:不要一味去冲大片。“我觉得,我应该做自己擅长的故事,我对现在投资过亿的电影很谨慎。中国电影应该回到电影本真,用故事打动人。电影不能让人笑完了,出去就骂。”张国立说,“影视圈有一种风气,一窝蜂迎合市场,好像不迎合市场,你会被市场抛弃,我时常会觉得落伍了,但我是甘心落伍。”
最近,张国立手里拿着的剧本是邹静之编剧的《我爱桃花》、《操场》和贾樟柯的《在清朝》。都是投资不大的戏,以讲故事为主,但真实的表达与演绎或许才是电影的本意与底蕴所在。国立常升的最新规划是“两条腿走路”。张国立解释:“原来是电视台拍的多点,以这部分内容为公司赢利点,现在电影要跟上来。”
现在,张国立给公司制定的目标是一年能拍200至300集电视剧。在电影市场,国立常升还处于摸索阶段。张国立觉得“电影不一样,它像一场赌博,赌一个亿、两个亿,后期还有票房、分成,市场更复杂,对我压力也更大。”
张国立和很多影视演员年纪轻轻就成立公司不同,张国立靠的是一路走来的阅历和人脉。“他最早当导演,又当演员,后来做制片,积累到一定资历,再加上他很厚道、勤奋、精明,从事影视经营,可谓水到渠成。”在张国立的朋友中,有韩三平、任仲伦这样国有体制内的大佬,也有王中军、王中磊这样的资本新贵,身处尔虞我诈、关系错综复杂的影视圈,张国立是少数没有“敌人”的明星。
最近,常有朋友劝张国立,按照中国影视业这样的发展进程,华谊兄弟能上市,那国立常升也能走上市这条路。张国立说:“想上市很容易,尤其是成立了上影寰亚集团后,两个老板把他们的大项目装进我的公司,我很快就可以做大。但我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他不无感慨地自嘲:“公司上市?对我吸引力不大。跟银行借钱,我都着急,更何况上市后,我拿着股民的钱,去挣钱,那得多着急。”“上市公司一旦人事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是影响。在中国,最难解决却是‘人’的问题。人才,人脉,人和人的相互信任,很复杂。”张国立思索良久,不断摇头说,“这事对我挺难。”
对于当下的状态,张国立形容“舒服,自在”。他说,30年前拍戏时,从来没有想过日后中国电影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也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带着一帮兄弟拍戏的老板。
张国立的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执着或许是他成功最大的原因,从踏入影视圈到如今的“影视大鳄”,他从没有涉猎别的产业,一心一意做影视。他稳重的气度与领导风范加上对生活“小富即安”的平和心态一定能够帮助他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他的财富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