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写给中学生及家长和老师
11086500000020

第20章 养成勤学好习惯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是在幼儿园。”那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参加聚会的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著名学者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异常聪明的儿童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天才”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成年之后,又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均十分缺乏这种优良的品质。由此可见,在黄金般的高中阶段,就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保持终生。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那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必须自觉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是阅读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老师只是我们的学习向导。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和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有的学生对自学特别没有信心,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只要我们下工夫,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可以读懂的,因为教材的编写原则是要求教材接近学生的实际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完成自学是非常可能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不都是通过自学获得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吗?另外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进入社会这所大学校,那时我们需要获得的知识不是大部分要靠自学吗?

二是总结归纳的习惯。教材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大都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在课后进行认真的小结。

通过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特别注意,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和记忆策略进行强化,最终达到完全掌握的目标。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得心应手。

三是观察思考的习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个词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四是切磋琢磨的习惯。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现在用来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我们的学习特别需要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提炼,酿造甜美的知识精华。

五是善于反思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我是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从事物的反面考虑问题,促使思维发散,培养辩证思维。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六是勤学苦练的习惯。俗语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担任同声传译的陈峰先生曾为近20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做过翻译。陈峰于1977年幸运地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在中大外语系求学三年半以后,他又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了联合国译员训练班。他说:“要成为合格的同声传译员,英语基础不是一般的好。”同声传译在我国是一个热门行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年收入至少有三四十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但是这也需要特别的吃苦和付出,训练时间至少要1200多个磁带小时甚至2000个小时(磁带小时是培训译员时对学员使用磁带进行近似于现场模拟训练的时间量)。他当时每天花7小时训练了200天。“有时学得特别累,吃饭时用汤勺把饭菜放到口里时,嘴都不想动了。”陈峰给高中生提出的建议是,上课时多提问,多发言,这样既锻炼胆量,锻炼口语,老师还可以矫正错误的发音;可以与同学、朋友进行一些诸如外交谈判之类的场景模拟来锻炼口语;平常多看英文小说,听英语广播等。唯勤方能成才,陈峰的例子给人以最好的启示。英语要这样才能学成,其他学科亦如此。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既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既是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也是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才能由学而得,道德由学而进,业由学而成。”没有勤学苦练的过程,想取得任何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行为的最高层次。作为高中生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整理课堂学习笔记的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总之,成长中的高中学生,一定要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富于创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