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来,气候的四季交替、阴晴雨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是,正因为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因此,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由气候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气象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气象因素直接致病致伤的,如中暑、冻伤等;另一类是气象因素间接作用于特异人群而诱发或加重病情甚至致人死亡的。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证明,气象要素中的太阳辐射、气温、气压、温度等,对人体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增强时(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地面会产生“热浪”,此时,除异常辐射对地磁干扰作用所引起的人体血液、淋巴细胞和细胞内原生质发生改变,引起胶体凝集,使血栓形成,导致人体发病外,还可因“热浪”的出现加重病情。同时,据研究,“风变”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极其重要的气象因素,有70%的关节病患者会在大风骤起或风向变换前12~24小时感到疼痛加剧;儿童支气管炎或肺炎病人中的90%则发生在冷空气入侵后的1~3天中,且风速越大病情越重。据加拿大气象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偏头痛多数在大风、温度上升、气压下降和气温迅速波动的日子发生。气象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例子,除人们常知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过敏症外,还有精神病、青光眼、肿瘤、畸胎等,甚至药物疗效也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
为了尽量减小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许多国家开展了医学气象预报,我国的医学和气象工作者,也正在朝这方面积极努力。
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所以,在天气骤然发生变化时,要强化防范意识并注意自我保健。首先是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减衣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其次要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是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增加机体的抵抗能力。特别是老人、孩子和体弱多病者,要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的次数,以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总之,不管气候多么变换,人们大都可以通过调节人工环境小气候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