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职业”和“事业”是两回事
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求职
保罗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他希望到一家大公司去施展拳脚,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刚开始时保罗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凭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应该很快就会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没有多久他就发现,大公司对应聘者的要求都很高,好职位的竞争者更是众多。
虽然他接连参加了20多次面试,可是没有一家大公司愿意录用他。
保罗后来又参加了好几家大公司的招聘面试,可仍然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直到这时保罗通过认真反思后才认识到:职场上的情形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不是我们在选择工作,而是工作在选择我们,如果把找一份职业和干一翻事业混为一谈,恐怕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于是,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把求职的目标锁定在一些中等企业上,结果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职业和事业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职业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事业则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保罗初始阶段之所以求职失败,就是因为他把二者混为了一谈。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可能也和保罗一样,毕业后想找一份好工作,在职场上干出一番事业。然而他们对职业和事业的关系,大多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往往以为只要能够到大公司、大企业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能够实现干大事、挣大钱的愿望,却不知道那些他们认为体面的好工作很难找到,而且即使找到了这样的工作,也并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我认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干一番事业,而是如何保证自己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如何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只有在解决了这些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去谋划干事业的长远问题。说通俗一点,就是要先解决工作问题,然后才能够去考虑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所以,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我建议现在就把找工作当成你的第一份工作吧!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第二份工作到来的时间才会缩短。
当然,找工作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儿,怎么才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呢?赶快接着往下看,后面的内容更精彩!
40找工作时要睁亮眼睛
选错了“庙门”转行不容易
《华盛顿邮报》报道过一位大学毕业生,他的工作与他的学历很不相称,他是一家果菜公司的搬运工人。他说他当年从学校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便经人介绍到果菜公司当临时工,赚点零用钱。没想到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已习惯了那个工作和周围的环境,也就没有积极去找别的工作,于是一做便是十几年,现在年近四十,也不想换工作了。
他说:“现在转行换工作,谁会要我呢?我又有哪些专长可以让人用我呢?”目前,他还继续在果菜公司当搬运工人。
这位大学毕业生当初找工作时选错了“庙门”,即使后来要想改行“修行”,的确不是那么容易了。
也许有人会说,转行有什么难?说转就转啊!
也许你是可以说转就转的人,但恐怕绝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因为一个工作做久了,习惯了,加上年纪的关系,另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便会失去转行面对新行业的勇气。
所以,我要提醒你,找工作时要睁亮眼睛,找适合你的工作,找你喜欢的工作,找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找可以发挥你潜质的工作。人是有惰性的,不喜欢的工作做个一两个月也许就习惯了,而一旦习惯了,就会被惰性套牢,不想再换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倏忽三五年过去了,那时要再转行,的确就不容易了。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别涉入非法行业,这种行业有可能让你致富,但事实上是在刀刃上行走,警察的追缉、同行伙伴的陷害,即使不坐牢不送命,也要被人看不起。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回头谈何容易,大部分的人都因为黑饭吃惯了,最后还是回到本行……不过如果你若真的“入错行”,也有心转行,那么就要铁了心,毅然决然地转行,但一定要当机立断,及早进行。
41包装自己不如推销自己
“吹”也可以吹出锦绣前程
18世纪初,法国作家菲利斯在还没有名气时,曾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100多篇文章和一些积蓄来到巴黎,四处求教名师,希望能为人赏识。但是四处拜访却没人理会,送去的文章也都被打了回来。
一天,他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小贩在卖一把小提琴,这把小提琴的造型很奇特,上面还镶了一些珠宝玉石。
这个小贩鼓吹着叫卖。不懂音乐的菲利斯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下了小提琴。
菲利斯对围观的人说:“这的确是把好琴,千古难得一见,但是此地并不是演奏之处,若要欣赏我的高超演奏技艺,请于明天上午到市中心广场来。”
第二天,一大群对琴艺向往的人,聚集在市中心广场等待菲利斯奏琴,菲利斯慢慢地走到听众中央,将名琴往桌上一放,接着拿出一把锤子,就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将琴给砸了。
许多听众怔在那里,只见菲利斯慢条斯理地说:“我多年来埋头写作,思考研究。此次到巴黎来求教于名师,却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他将自己的文章分给在场的许多文人雅士,大家好奇地拿起文章细读,发觉的确不错。
从此,菲利斯渐渐地在巴黎有了名气。
借购名琴制造亮点,不懂音乐却说技艺高超,散发文章结交朋友,菲利斯接连使出的“包装”、“推销”和“吹功”三手绝招,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你要想成功、要想成名,就必须要向别人证明你是最好的。没有自我宣传的意识,缺乏主动出击的精神,要想成功,那无异于纸上谈兵。
而要推销自己,就要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最突出的特色去打动人,使自己成为一望便知、一知便用的人才。相应地,还要努力掩盖和淡化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这就是所谓的“包装”
。
在人际关系中运用包装手段,可以使你更快地得到别人的注意,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实力,从而会使你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自己推销出去,应聘者应该适当地运用话语为自己做宣传,方能使对方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只要不言过其实,适当地自我表白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求职者和招聘者双方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求职者不懂推销自己的艺术,自然不会受到雇主的欢迎;不敢大胆介绍自己的长处,当然也不会受到青睐。生活中,不少人就是凭着良好口才,“吹”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当然,我在鼓励你运用包装手段和吹功推销自己的同时,也希望你注意场合与“度”的问题,如果不分场合一味地吹牛,不但不会吹出锦绣前程,反而会把原来的“良好印象”吹散、吹光!
42职场处处有阻力
10大雷区碰不得
有一位公司的业务主管,才华十分出众,但是在职务上久久得不到升迁,该主管心存希望,认为“只要我尽力把工作干好,到时候公司自然会提拔重用。”但事实并非如此,每次公司开会讨论该主管的升迁问题时,总是有人提出他爱抱怨、指责别人,和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下属的关系不太融洽等等缺点和不足,提升也就自然无望了。
这位主管为什么升迁如此不顺呢?原因就是他触犯了职场中的一些“雷区”。在被触犯的这些人中,始终有人对他抱有成见,给他设置了种种障碍,除非公司真的离不开他,否则他很难得到升迁。再者,如果公司有人和他条件相等,上司也通常会提拔和大家关系融洽的人,而不会让他出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职场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处处都有风浪和雷区,一旦触了“雷”,尽管你在工作上得心应手,但并不一定得到应有的肯定。你应当仔细检讨一下自己是否触犯了以下10大雷区,贻误了自己的发展和前程。
你觉得把分内工作做好就够了错了!工作能力、效率、可信赖的程度,甚至你的学历,都不会是单一指标,也不会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是电脑程序员、护士、会计或秘书,工作环境本身是由人组成的,每人有每人关心的事务与优先顺序,学习如何调节与上司或同事之间的重心,这就是所谓的办公室政治。
不理会谣言错了!谣言是山雨欲来的风向征兆。即使谣言的细节都不对,但是无风不起浪,你还是从中可以推测出一些端倪。有时你也得对小道消息表示点热情,一张没有兴趣的脸会让人以后传播时略过你。大原则就是,你有兴趣听,但不要做“广播台”。
听人挑拨是非当某同事向你转述某人对你的不满之后,你当然很气愤,会做出言语上的反击。然而,这种做法恰恰中了散播是非者的计,因为他可以拿着你在气愤时说出的话,向某人再度转述。
估计公司的前景不要自作聪明地估计公司的前景,然后再用专家的口吻去判断事情,这样做是作为下属的大忌。
乱讲加薪幅度在商业机构中没有绝对公平,每个人加薪幅度多少,只能证明雇主对你的印象和喜爱程度,而不一定标志工作能力强弱。
你认为同事可以无话不说错了!几个月下来,同事对你的家务事清清楚楚,这一切让你觉得能交到这么贴心的朋友真好。但是如果三个月后,你晋级加薪,而他没有,更巧的是,你成为他的上司。这时,你想,身为你的最好朋友,他应该会替你感到高兴吧?大多数人会如此。但是,权力与金钱常常会改变有些人的想法,尤其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时。如果他不再是你的朋友,你这时可能会开始担心你以前透露的所有秘密。因此,要慎重选择倾诉对象。
忽略你的对手你要处处留心你的对手,不让对手抓住你可以让人攻击的地方。你一出错,他们可能会马上指责,毫不留情,他们会攻击你最脆弱的地方。所以正视对手,不给对方攻击你的机会,是你必须谨记的。
说话太多所谓“言多必失”,一些人在开会时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在自招祸患。
穿着太名贵切勿穿得比自己的上司更好。当上司与这样的下属一起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假如陌生人不清楚,把下属当成了上司、把上司当成了随员,此种情况下会使上司心怀不满,他多半会想方设法把这个下属踢出公司。
常常很露骨地拍上司的马屁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上司喜欢听好话,而不愿听批评性话语,作为下属讲些上司喜欢听的话无可厚非,只是要讲究一下技巧与方法。“经理您今天看起来好年轻!”这样奉承的话是很明显的,上司听了未必高兴。“经理,你昨天的处理方式,让我们能够把任务顺利完成,不愧为领导。”经理听了这话,多半会高兴。
43要出头得先低头
出头不能强出头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年轻气盛,不肯轻易低头。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时,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着,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了一大截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也正是我想告诉你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要出头得先低头,出头不要强出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益,看作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惟有低头,才能出头。一个人如果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
就像一粒种子,你要它长大,就必须把它先埋在土里。如果不肯忍受被泥土埋藏的苦闷,只想享受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那么它永远也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同样的道理:人只有埋头做事,才能有所作为,最后出人头地。
人都有出头的欲望,但出头不可强出,“烦恼皆因强出头”。这句话可以说是世间生存的经验之谈。这里的“强”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情。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失败了,既折损了自己的斗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当然,我们并不是嘲笑正常情况下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语,这种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极有可能成为烙印,这就是你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你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条件却还不成熟。这种情况下,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虽然不是毫无成功的机会,但会费很多周折,衍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强出头所导致的。
所以,在这里我奉劝你一句:人要出头,但不要强出头。你应当谨记两点:
———本身能力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天时地利、人势不足时,就不要想出头。
不强出头,可以继续聚集实力,可以和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还可以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趋势和脉搏,等到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时,你自然能够脱颖而出!
44躲避办公室的“舌头”
最好是管住自己的嘴巴
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进入公司后,有位行政职员非常热心地照顾他,两人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久,他发现这位行政职员的牢骚愈来愈多,一开始,他只是倾听对方的牢骚。后来,工作一忙碌,压力过大,难免有时有一些情绪,于是他也开始批评公司了。他心想,反正对方也批评公司,所以就很放心地不时向对方吐吐苦水。
有一天,人事主管将他找去,问起他对公司有什么意见,为什么总发牢骚批评公司。他吓了一跳,只好死不承认。
后来他不得不离开了这家公司,临走前,一位资深员工偷偷地指着那个行政职员对他说:“你不知道他是某上司的远房亲戚吗?”
他这才恍然大悟,但是却又想不通,为什么这位“远亲”时常也会对着他批评公司。
你想通了吗?这是办公室的“舌头”在作怪!你要想避开“舌头”陷阱,最好的办法是管住自己的嘴巴。
在办公室里,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或是私人恩怨,会利用这种“舌头”,来制造大家共同的敌人。
譬如说,找出一个和自己的“敌人”有磨擦的人,然后当着许多人的面同情这个人所受的委屈,痛陈对共同的“敌人”产生的不满。从此,这些人就成了一个小圈圈,没有什么比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把共同的敌人给贬得一文不值要痛快了。但即使在小圈圈里,还是会有反常现象。
张三对着李四,把王二最近发生的恶行讲了一遍,然后很虚伪地补上一句,“其实王二这人还不错呢!”
过了两天,李四又对着王二说起张三上回说他坏话的事,还很好心地加上一句,“也许他是无心的”。
于是,就像水波涟漪,大圈圈里有小圈圈,小圈圈里又产生更小的圈圈,大家就在这些圈圈里成天兜着转,搞得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