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狄仁杰评传(隋唐历史人物)
11082300000026

第26章 突厥侵扰河北

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

(唐)狄仁杰

唐朝的河北地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区域。早在唐初扫灭群雄、统一全国时,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武则天统治时期又先后遭受契丹起兵、突厥内侵的破坏,更不用说以后安史之乱时大规模地战争破坏了。狄仁杰一生中与河北也颇有缘分,先后数次到这里任职,不管是充任地方官,或是充使巡察,每次都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深为百姓敬重与拥戴。圣历元年(698)。由于突厥对河北的大肆骚扰和破坏,加之官府徭役繁多,赋税苛重,百姓流离,盗贼蜂起,河北局势极不稳定。于是,武则天又一次命已经是再次担任宰相的狄仁杰为安抚大使,前往河北赈济百姓,整顿社会秩序。年近古稀的狄仁杰不辞辛劳,往来奔波。经过努力,使河北的社会生产得以恢复,百姓得以安置,动荡的社会秩序得以重新稳定。

突厥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隋唐时期一度非常强大,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比较频繁。其中东突厥对隋唐两朝威胁最大,当时东自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等国,皆臣属于东突厥,“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唐高祖也一度称臣于东突厥。

突厥,匈奴之别部。相传其祖先是由狼喂养长大的,故突厥之人皆自视为狼种。风俗与匈奴大体相同,父兄死,子弟则以后母或嫂为妻。这样做有利于家族劳动力的繁衍,对于贵族来说可以维持血统的纯洁。人死则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用刀面而哭,绕尸7圈而止。突厥实行土葬,埋葬时“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通典》卷197《边防》十三。另据《北史·突厥传》载,其实行火葬,焚尸后葬其灰。未知孰是。据研究绕行仪式的含义是祛邪禳厌,面是表示哀痛之意,至于盛服聚于墓地,大约有欢送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之意。突厥人尚武风气很浓,《北史·突厥传》云:“重兵死,耻病终。”即以战死为荣,以病死为耻,和汉族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大不相同。突厥在唐代已进入封建社会,其法律规定:“杀人、反叛者死;淫人者阉割或腰斩;斗伤人目者以女赔偿,无女则以妻赔偿,损伤人肢体者以马赔偿;偷盗者赔偿赃物价值的十倍。”《通典》卷197《边防》十三。

唐太宗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朝击败,其部落四分五裂,一部降于薛延陀,大部分降附于唐朝。唐太宗把降附的突厥部落安在东至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西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一线广大区域内,直接置于唐朝的监护下。分给他们土地,教以农耕,突厥贵族则迁到长安居住,大约有3万余户,仅在朝廷任五品以上官者达百余人。贞观十三年(639),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导致了唐朝政府对突厥政策的改变。东突厥突利可汗弟结社降唐后被授予中郎将之职,长期没有升迁,心生怨恨,遂率领旧部40余人,乘太宗离开长安驾幸九成宫之机,夜冲犯行宫,杀卫士数十人,企图杀害太宗。失败后,在逃亡途中被捕获斩杀。这件事震动朝野,一部分大臣力主把迁入塞内的突厥重新迁往塞外,以防止他们再发生叛乱。太宗听从这种主张,下诏把内迁的突厥人重新迁到漠南,以降附的突厥贵族李思摩为可汗,统率这部分突厥部落。其实唐政府这次行动还有另一个目的,即东突厥灭亡后,部落四分五裂,漠南空虚,薛延陀乘机向南发展势力,为了防御薛延陀,把这部分突厥人迁回,以达到牵制薛延陀的目的。由于李思摩不善于抚慰,加之突厥畏惧薛延陀,北迁的部落又纷纷渡过黄河南迁,回到了原安置地。李思摩无奈,只好也回到长安。这样就使唐朝以突厥人对抗薛延陀的目的落空。后来唐太宗灭亡了薛延陀,依附于薛延陀的各部族乘机自立,并向唐朝称臣。依附于薛延陀的突厥车鼻部也称臣纳贡,但其首领却不愿入朝谒见太宗,太宗大怒,派军讨伐,生擒了车鼻首领。

高宗统治初期,由于北方诸族皆已降附于唐朝,于是在大漠南北分设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下辖狼山、云中、桑乾3个都督府;瀚海都护府(治今蒙古哈尔和林)下辖瀚海、金微、新黎等7个都督府。它们共同管辖着这一广大区域内的诸族、诸部。

从此以后近30年间唐朝的北部边境没有大的战事发生。武则天时期侵扰河北的突厥可汗默啜,本是突厥小贵族。他的祖父只是云中都督管辖下的一个小首领,世袭吐屯(突厥官名)。到他的兄长骨咄禄时,因追随大首领伏念反叛,被唐军追捕,遂逃入山中沦为群盗,逐渐聚集了数千人,抢掠诸族羊马,所获甚多,一些突厥人也相继投到其麾下,慢慢地强盛起来。骨咄禄强盛以后,便不断地侵扰唐朝边境,由于武则天没有重视这股力量,致使他屡屡得手,掳掠了大量的人口、财物,并数次击败官军。天授中(690—692),骨咄禄病死,默啜继其位,自立为可汗,并进攻灵州,杀掠吏民。武则天于长寿三年派内宠薛怀义为大总管,率18位将军讨伐默啜,由于薛怀义根本不懂军事,结果无功而返。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时,默啜曾出兵袭击位于营州(治今辽宁朝阳)西北的契丹巢穴,尽获其资财、妇女,客观上起到帮助官军镇压契丹的作用。武则天遂册封默啜为迁善可汗,后又封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默啜也上表请求武则天收认他为义子,并希望和亲。唐朝把内迁的突厥部落皆安置于丰(治今内蒙古五原西南)、胜(治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夏(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朔(治今山西朔州)、代(治今山西代县)等六州境内,统称为六州降户。默啜为了壮大力量,又自以为有功于朝廷,要求将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所辖之地全部交给他管辖。默啜的野心很大。与此同时,还要求朝廷提供谷种、绢帛、农具等物资。武则天开始不同意,默啜大怒,“言辞悖慢”,扣留了朝廷派往突厥的使者。武则天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纳言姚、鸾台侍郎杨再思畏惧突厥兵势甚强,主张答应其要求。麟台少监李峤认为突厥贪而无信,如果答应其请求,只会增强其实力,不如整顿兵力,加强边防,做好防御突厥侵扰的准备。姚、杨再思力主答应突厥请求,武则天遂下令将六州降户数千帐全部交给默啜,并送给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000件、铁4万斤,还答应默啜的和亲请求。这样就进一步地增强了突厥实力,“默啜由是益强”。

早在狄仁杰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时,他曾仔细地考察过突厥的情况。神功元年(697)十月,他奉调回朝任宰相时,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加强边防的建议。狄仁杰认为应该加强边境守备,积聚军粮、物资,坚壁清野,加强敌情侦察,以逸待劳。虏骑一旦骚扰边境则无所可得,如果深入境内前有坚壁、后有官军袭扰,将不难击破。坚持数年,百姓得一喘息之机,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突厥无掳掠之获,可不击,使其自服。狄仁杰这一建议没有引起武则天的重视,边防空虚的状况依然如故。

圣历元年(698)六月,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入突厥,迎娶默啜之女为妃,并命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右武卫郎将杨齐庄携带大批金帛随同前往。八月,武延秀等到达黑城(今内蒙古武川东南),见到了突厥可汗默啜。默啜自恃实力强大,加之以前多次侵扰内地,击败官军,所以对朝廷有轻蔑之心。他一看到来迎亲的是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勃然大怒,对阎知微说:“我女拟嫁与李家天子儿,你今将武家儿来,此是天子儿否?我突厥积代以来,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于是将武延秀囚禁起来,命阎知微为南面可汗,随同武延秀入突厥的人等,都赐予五品、三品之服。与此同时,默啜还发兵袭击河北沿边诸城,静难军使慕容玄率5000人投降突厥。在投降官军导引下,突厥军队深入境内,进攻妫(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檀(治今北京密云)等州。默啜还上书朝廷,以5条罪状声讨武则天。这5条是:(一)给我谷种全都是蒸过的,播种不生苗。(二)所给的金银器皆是伪滥之品,并非真品。(三)我赐给使者的五品、三品章服,全都被朝廷剥夺。(四)所给的缯帛疏密不匀,质量?低劣。(五)我女乃可汗之女,应嫁天子之儿,武氏小姓,门户不等,罔冒为婚,孰不可忍!公然宣布要出兵夺取河北,威胁洛阳。

当时,河北诸州得知突厥入寇,官员惊慌失措,纷纷把正在秋收的百姓征发修城,致使秋稼委地无人收取。惟有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刺史敬晖,仿效狄仁杰当年在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的做法,罢去修城之役,让百姓安心秋收。敬晖说:“吾闻金汤非粟不守,奈何舍收获而事城郭乎?”即认为粮食充实是守城的前提条件,放弃秋收单纯加固城池是无法长期固守的。遗憾的是只有卫州一地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其他诸州都驱民修城,使得这年收成大受影响,致使百姓无粮可食,为战后河北局面的恢复埋下了隐患。加之武则天没有听取狄仁杰的建议,整顿军备,突厥攻来时诸州才手忙脚乱地整修城池,制战具,由于边防守御松弛,使突厥轻易地深入河北腹地。

武则天得知突厥入寇,大怒,命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道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三路军队共计30万。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率大军15万为后援。武则天一次动员45万大军,想一举消灭突厥默啜的力量,实际是做不到的。当时,突厥与唐朝边境相接之处甚多,除了今河北之外,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均与其接壤,官军数十万齐集于河北,势必造成其他地方兵力薄弱,防御空虚,将给突厥以趁虚而入之机。此外,兵力过多,必然造成军需物资的巨额需求,不仅耗费资财,而且转运也十分困难,百姓将不堪重负。突厥军队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机动性强;官军虽然人数较多,但骑兵较少,以步兵为主,机动性较差,不善于长途奔袭。当突厥军发现官军兵力雄厚不易取胜而主动撤退,或采用机动作战的战法时,官军往往陷于被动地位。这就是每次突厥内侵官军只能迫使其退兵,而不能歼灭其有生力量的根本原因。贞观时期,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征服四夷,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采取了歼灭有生力量,长途奔袭,直捣巢穴的战法,而不是单纯地扩充军队人数。这次武则天之所以不惜出动倾国兵力,说明她对默啜已深恶痛绝,企图一举击败突厥。她痛恨默啜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蔑视了武氏家族,不愿与武氏通婚,极大地伤害了武则天的自尊心,因而恼羞成怒。这样意气用事的结果,就给河北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带来了许多苦难。

果然,默啜见官军人数众多,兵力雄厚,转而进攻蔚州(治今山西灵丘),攻陷飞狐(今河北涞源),越过太行山进攻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很快攻破定州,杀刺史孙彦高,“焚烧百姓庐舍,掳掠男女,无少长皆杀之。”武则天闻知定州陷落,更加愤恨,下诏改默啜名为斩啜,有能斩默啜者封王。九月,突厥军围攻赵州(治今河北赵县),由于长史唐般若与突厥勾结为内应,致使赵州也很快陷落,刺史高睿与妻子被俘,默啜以高官相诱,高睿不屈,被杀死。武则天得知赵州失陷,大为震惊,诏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李多祚为后军总管,率兵急攻默啜。但沙吒忠义等手握重兵,畏惧突厥,迟缓不敢进兵,在诏令的再三催促下,勉强进至赵州境内,与突厥军相望而不敢进攻。官军的怯战,更加助长了默啜的气焰,纵兵四出掳掠人口、财物,若入无人之境。各州县见此情况,纷纷向洛阳告急,武则天无奈只好再次增兵,为了鼓舞士气,顺应民心,又任命刚刚恢复太子地位不久的庐陵王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作为河北诸军的统帅。李显的复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使募兵速度加快,人数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