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11081700000028

第28章 北京有个“大栅栏”

北京是个历史风韵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城市,它的多元文化吸引着各方的游人前来游览观光。不论谁来,必定会到故宫去看看,去沾沾那里的“皇家风水”。

在北京城中轴线上,有一条繁华的大街与皇城相对,名叫前门大街。当年的前门大街十分繁华,这里聚集着全京城最多的老字号商铺。就在前门大街一带,有一条街可与前门齐名,并且知名度也与前门大街不差些许,它就是“大栅栏”。

大栅栏:读作“大石烂儿”(dà shí làn-e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的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

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今天,走在前门煤市口一带,其繁华景象与当年无异。但当我们走到公交车站准备从这里乘车时会发现,有的站牌上写着“dà zhà lán”,而人们口中说出的,却是“dà shí làn-er”。

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在前门外修建廊房,就是一排一排的房子,修完之后开始招商,希望商人来这儿经营或者居住,目的就是使当年荒凉的前门外地区变得日益繁华起来,那个时候慢慢就形成了一些街道,这些街道就相应地叫做廊房头条、廊房二条一直到廊房四条,廊房四条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栅栏这一条街。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的时候,为了加强外城街巷的治安管理,要求各个街道在街口竖立栅栏,这些钱当然是住在这儿的人集体分摊。栅栏每天早上定时开,晚上定时再把它关上,进出这儿的人就便于管理了。廊房四条的商铺比较多,这些人资金也比较雄厚。越是有财产的人,越要想法加强安全保卫,大家多出点钱把这个地方的栅栏修的比别的地方高一点儿,比别的地方坚固一点儿。久而久之,廊房四条这个名字就被大栅栏给取代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德国人拍的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现在的样子跟清朝末年的时候差不多。

对于大栅栏名字的来历,书上有不少的记载,但是却很难找到关于“dà shí làn-er”读音的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现代汉语的周一民教授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历史悠久的“dà shí làn-er”读法属于保留古音。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的地名名词规范,但播音教材中都专门谈到应读为“dà shí làn-er”。

其实,现在“栅”字最常用的读音即为(zhà)。但在古书中,“栅”字就有与“珊”相似的读音,《广韵》中记载“栅,所晏切,音讪。篱栅。”又如《集韵》中记载:“数眷切,音菉。编竹木为落也。”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来,最早的大栅栏地区的围栏是使用普通的竹子编成的,因而形成了《广韵》中所说的“篱栅”之义。

其实,真正的北京人是不排外的,并且是非常友好好客的,不论游人们读了什么音,北京人都会理解、明白,并且很痛快地给游人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