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总喜欢以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同孩子交流,总是以“我是大人,你要听我的”、“我的任务就是给你下达命令,你的任务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的面孔面对孩子稚嫩的眼神。有些家长更是整天都以一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样子对待孩子。他们不懂得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不懂得俯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因此他们往往需要面对一个“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的孩子。
和孩子做朋友,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并非每位当上父母的家长都能很好地承担起“家庭教师”这一角色的分量,很多家长都没有事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准备好教学大纲和认真备好课。曾经有一位家庭教育专家归纳得好: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既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所有家长就一定要对此提高重视。
和孩子做朋友不是做做样子就可以,也不是一个口号喊喊就行,而是要身体力行,贯彻到底。如果总是和孩子站在对立面,总是不顾及孩子的内心,任意对孩子发号施令,带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太好,还有可能出现孩子和家长“躲猫猫”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厦门有这样一位初中生。一天他和妈妈一起去买学习资料,回来的路上,他见到很多因为天气干燥而枯死或发黄的花草。这个孩子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看,天气太干旱了,要是下点雨该多好,这样花花草草也不会被旱死了。你说是不是?”妈妈头也不回地说:“这不是你该管的事,也不是你能管得了的事。你的课文还不会背呢,多操心点自己的学习吧。都不知道你脑子里整天在想些什么,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可是,我想多体验一下生活,不仅仅是死板地背课文。”孩子争辩道。“不行,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翅膀硬了还是怎么了?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我让你干嘛你干嘛,休想自作主张。你给我记住,回家后好好背书,别再想你的雨了。听到没有?”就这样,孩子很失望地跟妈妈一路走回家,再也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就是周一了。这个孩子来到学校就和同学们说,哪一天下雨的话,我们写一篇诗歌好吗?一定很有意义。同学们答应了。果然,过了几天,天降甘霖,同学们兴奋极了,甚至放学的路上不打伞,体验漫步于小雨中的美好。回到家里,这个孩子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写道:啊,及时雨呀!你来得好,下得妙,空气清新了!花朵鲜艳了!就连门前的小树都精神了。妈妈在外面听着不对劲,就进来问他在干什么。孩子回答,我在背诵课文,有事吗?没事就出去吧,别影响我背书。妈妈听了以后很开心,说着“乖儿子,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去”,就乐颠颠地出去了。屋里,孩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过了一会儿,屋里又传来了“及时的雨啊……”的声音。
看完这个例子,让我们想笑,却又笑不出来。有些时候真的要说,不是孩子不够听话、不够懂事,是我们做家长的真的有些倚老卖老、蛮不讲理。家长和孩子不是天敌,但是很多家长却将“天敌”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也就难怪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情感,或是和自己的父母“决战到底”了。
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司令”
做孩子的朋友,就需要家长放下平时的冷面孔,以一个真正温和的面孔来面对孩子。在一个优秀的家庭里面,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弱势者,也不是一个只会听父母的命令,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丝毫“越轨行为”的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互相倾听的朋友关系。
如果你能够俯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觉来看问题,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想法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混乱不堪、幼稚可笑。一位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当她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跟孩子玩时,孩子竟然朝自己的妈妈的头发上吐口水。自然,这位母亲当时特别生气。但是当她强忍怒火问明原因时才明白,原来孩子是学着妈妈给她讲的故事中的小象,向妈妈的头上喷水,试图给妈妈“降温”。妈妈表扬了她的孝心,还给她讲了小象喷水和人吐口水的不同。她发现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平等的权利,也使得孩子把她当成了自己真正的朋友,更乐于同她交流。
教育孩子,不能总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把自己弄成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有时候也需要低下身子,弯下腰板,甚至要学会“退避三舍”。如果总是把自己当作孩子的“司令员”或是“统治者”,试图用自己的威严或暴力征服孩子幼小的心灵,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那样只会导致孩子害怕与父母交流,与父母越来越疏远。
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交流,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平等地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而且还是相互尊重的。在适当的时候,尝试着用不同于平常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表达你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明白父母非常在意自己。同时,孩子们丰富的情感和纯真的心灵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孩子的朋友,你会收获朋友般的真诚和亲人间的亲密无间;做孩子的“统治者”,你会收获一个与你势不两立的“敌人”和越飘越淡的亲情。因此,选择做孩子的朋友吧,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安慰他,鼓励他;在他神采飞扬的时候,祝福他,肯定他;在他渴望沟通的时候,拥抱他,倾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