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请过来喝口茶!”“老乡,过来坐一下嘛,摆会儿龙门阵!”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一建筑工地旁,几名西南大学“义务心理咨询员”正在自己搭建的简易茶棚前以这样的方式吸引着过往的农民工朋友来进行心理咨询。
2008年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45名本科生和11名研究生组成的“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帮农民工减压”义务心理咨询团分成8个小队奔赴重庆九龙坡区、巴南区、大渡口区等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以及民营企业、建筑工地搭建“心理茶馆”以“话疗”的方式帮助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
“好像心头一下就不哽了,看啥子都顺眼多了!”自万州来渝打工的王某在试了“义务咨询员”的减压方法后,对围观的群众说。而在20分钟前,王某还一脸阴云并粗暴地拒绝了队员们与他闲聊的邀请。在经过队员们的软磨硬泡和巧妙提问后。王某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心头一天烦得很。工作很辛苦,负担又大,动不动就发火,老婆娃儿都要遭我打,我都不晓得是咋个的……队员们告诉他,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并当场教了他几个简单的减压方法,还告诉他如何在平时调节自己的心情。在活动现场,队员们还向过往的行人散发了自制的《心理健康常识》小册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向大家介绍了常见的心理疾病和简易自我疗法。
压力问题全社会普遍存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张庆林教授说:“我们关注了白领阶层,大学生的压力问题,而农民工的压力问题更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搭建心理茶馆,用“话疗”的方式,帮助农民工减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就业、恋爱、婚姻等无处不存在压力。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也经常出现有关压力问题的报道。大部分人都存在压力,尤其是管理阶层和白领人士,压力比一般人更大。近年来,因压力导致生命早逝的例子也屡见媒体。中国爱立信总裁杨迈,在跑步机锻炼时猝死;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跳楼自杀;十年前,上海大众的总裁方宏跳楼自杀;某中学学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自杀……
压力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敌人,如何应对压力,无疑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也是改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
那么,什么叫压力呢?
心理学认为,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的体验过程。也就是说,压力是一种体验到的东西,它无法离开个体而单独存在。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适应压力,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承受压力能力强,有的人承受压力能力弱。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其承受能力也不同。比如,同样面对的是生活贫困问题,有的则表现为“穷快乐”,整天乐哈哈;有的则郁闷,失去生活信心,看不到个人前途,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由此可见,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自身,而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主观体验是不同的,因而,人们对压力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
(一)压力的种类
压力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类生活事件。这些事件,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如:完成困难的任务、遭遇从未经历的事情、恋爱、婚姻、就业、失业、亲人亡故、迁居、旅游,等等。在生活的某一时间阶段内,经历着其中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该事件的强度又不会使我们精神崩溃,这种被我们体验到的压力称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经历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对于承受人来说,其结果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经历过一次压力之后,会提高和改善自身适应能力。许多研究也证实,经历过各种压力而未被击垮的人,可以积累许多适应压力的经验,从而使他有利于应对未来的压力。这正像通常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日常很多经验也证实,从小生活在艰苦环境、贫困家庭的孩子,长大之后,更能吃苦耐劳,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相对较高。比如,北京“宏志班”的学生,大多是来北京远郊贫困家庭,从小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在应对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方面的能力也比其他学生要高出很多,80%多的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
2.叠加性压力
叠加性压力包括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压力两种。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当事者所体验到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好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这时,当事者体验到的压力称为继时性叠加压力,俗称“祸不单行”。
3.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压力,比如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属于此类。在实际生活中,此类压力并不罕见。在战争中,经历极端压力之后,会出现许多心理症状,情绪方面以沮丧为主。
对强大自然灾害的心理反应也是巨大的,这类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5·12地震后,受灾群众中有的人因同事、朋友、亲人遭遇地震死亡而自己获救产生罪恶感,易激动、暴怒等。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3个阶段:
(1)惊吓期。这一阶段,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人们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会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
(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二)常见的压力源
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适应的事件,按性质分主要有三类:
1.生物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2.精神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妒嫉、自责、悔恨、怨恨、独立与依赖、亲密与疏离的对立。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分为两大类:
(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失恋、离婚、夫妻分居、家庭成员死亡、结婚、解雇、复婚、退休等)、家庭长期冲突;经济不景气、社会变迁、噪音、空气污染、交通阻塞、拥挤;洪涝、干旱、地震、火灾;战争、通货膨胀、失业、能源危机;任务改变、工作环境、组织与人事等问题。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成为生活压力源。
(2)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惧症、社会交往不良)等等。
因为纯粹的单一性的压力源,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多数压力源都涵盖着两种以上的因素,特别是精神压力源和社会压力源,有时是浑然一体的状态。由于3种压力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须把3种压力源作为有机整体加以考虑。造成心理问题的压力源绝大多数是综合性。所以,我们面对这类复杂的事物,决不能用一般性的方法去对待,必须得有一个综合的系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