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人该怎么吃:饮食与健康知识问答
11076600000009

第9章 十年一变重在调整饮食结构——中年自我保健的行动策略

人的生理机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是在分秒之间,比如心脏跳动的速度和节律,有些变化却十分漫长,是以10年为周期才见分晓。因此,了解这种“十年一变”的人体变化,对健身保健和延年益寿是十分必要的。

41.十年一变,生理变化与对策知道吗?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的一次调查,发现十年一变的规律,媒体对此作了报导,引起了世界各国人口学家的关注,于是,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研讨。那么,十年一变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呢?

(1)30岁,生理巅峰的“分水岭”

30岁是一生中健康状态的顶峰,此后各种生理机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走下坡路”,可谓人生苦短。因此,30岁是从健康到衰老的“分水岭”,如果你对自己很关心就会发现,细细的皱纹已初露额头,听力有些微微下降,骨密度测量也显示骨骼已开始“衰老”。确切地说,30岁前就应该是补钙抗衰老、容颜防老的关键年龄,就应当注意保健,尤其要讲究饮食营养,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使自己进入中年时不会过早地患骨质疏松症。

(2)40岁,“多事之秋”从这时起步

40岁时,你的个头比10年前略微矮了些,每个毛囊也细了两微米。更重要的是,身体开始“不好动”,每天的热量消耗比30岁时少120卡,肥胖便趁机“着陆”;听力也每况愈下,眼睛看近物时开始模糊,经检查你才吃惊地发现,啊!是老花眼!人们常比喻中年是“多事之秋”的年龄,而生理机能之“多事”就是从40岁开始的,若能重点防止肥胖和遏制听力、视力的急剧衰退,生命的“秋天”就不会那么“多事”了。年过四十岁的中年人,应重视饮食营养,要多吃蔬菜不吃肥肉,防止肥胖,因为40岁的中年人易发胖,要防止“将军肚”。

(3)50岁“中年危机”的危机四伏

50岁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雌激素下降会引起骨质疏松,肌肉也因运动减少而萎缩变少,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胸腺已萎缩了90%~95%。生理的衰老在50岁时从外观上便显而易见,指甲生长缓慢,腰围粗壮达到顶峰,疾病丛生,一些老年病也蠢蠢欲动……因此,使“中年危机”之类的慨叹增多。50岁的人对饮食养生显得更为重要,此时应多吃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多蔬少肉,多水少酒,多果少糖,多粗少精,平衡膳食,而且要少吃多动,增加身体活动,坚持天天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4)60岁,机能衰退,人老矮三分

60岁已进入老年期,消化葡萄糖的胰腺效率下降,是一个最易患糖尿病的年龄段。另外,软骨的衰退所引起的骨关节痛,不仅使人在早晨起床后出现“晨僵”而步态迟缓,而且连身高也矮了三厘米,是真正的“人老矮三分”。加之肺活量减了一半,一活动便气喘吁吁,龙钟老态便见端倪。而这些“老态”是可以从四十岁起通过保健被大大推迟的。这时候,要想延缓衰老,青春永驻,日常饮食中不要忽略以下食物:苹果,含有纤维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可使人头发保持光泽,皮肤柔软;脱脂牛奶,含有维生素D和钙,使人的骨骼和牙齿健康,贝壳类,含有维生素B12,有助于保持皮肤健康;菠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铁质,老年人的食物要多样,搭配要合理才能永葆青春,健康长寿。

(5)70岁,大脑和血管机能退化

70岁时的血压比20岁时升高20%~25%,动脉壁变厚、僵化;大脑反应减弱,短期记忆力和学习新语言的能力衰退;半数以上的人开始与冠心病有缘;其他“老病”也日益突出——要使这一切姗姗来迟,该总结一下是怎样颐养的。70岁的老人已是“古稀老人”了。饮食营养是维持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除安排好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供给外,还应注意到铁、锌、铜等微量元素的适当摄取。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老年人造血及供血机能减退,膳食中供铁不足或因胃肠道疾病使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要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例如:动物性食品中的瘦肉、肉松以及动物肝脏等。但肝脏类食品含胆固醇较高,已有高胆固醇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不宜过多食用。植物性食物中,如绿色蔬菜及花生米、核桃仁、松子、杏仁等坚果含铁量也很多,可选用。但有胃肠慢性病者应首先治疗胃肠病,否则,摄入铁量虽够,却不能很好地吸收,也不会产生效果。

锌参与体内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老年人来说缺锌影响味觉功能,食欲缺乏。因此,补锌十分重要。老人每天摄入锌15毫克左右即足够了。含锌的食物有:谷物、小麦、小米、黄豆等,蔬菜、扁豆、萝卜、大白菜等含量均较高。

铜在人体代谢中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也是许多酶的组成成分,人体许多蛋白质中均含有铜。铜对老年人也很重要。如果摄取过少,可造成胆固醇升高,并使主动脉弹性降低。铜在人体内不好储存,所以,每天摄入量不应少于2毫克。含铜丰富的食物如:芝麻、黄豆、芋头、油菜、菠菜、大白菜等,另外,茶叶中也含有较多的铜。老年人每天饮茶,也可获得足够的铜。

(6)80岁,“吃饭防噎,走路防跌”之年

80岁起,因为步履艰难也最易跌倒,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较差易噎食。因此,80岁便是“吃饭防噎,走路防跌”的年龄。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有一半人出现了老年性痴呆症。因此,防跌、防噎应该是耄耋老人防意外的重点。

耄耋老人患痴呆的较多,那么,家庭中防治老年性痴呆症该怎么吃?

老年性痴呆从发生到发展有10~15年的过程,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防治。一般地说,从50岁以后就应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保健,60岁要更关注,70岁则绝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早预防才能确保到耄耋老年期仍然清醒健康,老年性痴呆症的防治应关注如下几点:

①常吃豆豉

豆豉含有大量的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和某些抗菌成分,常吃豆豉有利于减少心脑血栓形成和预防细菌对血管的损害,能通过改善脑血流而抗老延衰,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较好效果。

②每天吃一个蛋黄

中老年人每天吃一个蛋黄对健康有益。因为,蛋黄中含有磷脂酰胆碱和维生素B12,能有效地减轻痴呆症状。这就是说,每天吃一个鸡蛋黄对防治老年性痴呆症有益。

③叶酸和维生素B12

医学专家对数百名受试者的血样分析表明:血液中维生素B12和叶酸低于正常水平1/3的人,患痴呆的可能性将增加3~5倍。因此认为,在日常饮食中,常吃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如香菇、大豆、鸡蛋、牛奶、绿色蔬菜、柑橘、菌类、牛肉、动物肝脏和肾脏等食物,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是有好处的。

④细嚼慢咽

大量研究证实,每口嚼30次才下咽的人,比无几颗牙齿不能咀嚼,或有牙而不习惯咀嚼的人,痴呆发生得晚,而且程度也比较慢。因为,咀嚼不断给大脑以刺激,有益脑神经和脑血管保持正常功能。

⑤步行锻炼

一组对400名健康人和痴呆患者的研究表明: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走4~5次的人,可以明显减少和推迟痴呆的发生。

应该指出:这种“十年一变”的变化,是科学家调查研究的总结生理“年轮”得出的。随着人们对保健意识的加强,许多人可以大大推迟这种变化,使自己的“年轮”明显推后,因此,“十年一变”的研究结果不仅提出了防老依据,也是测试人体衰老到什么程度的一面镜子。然而,健身保健应从30岁就开始,趁早预防,打好基础才能在进入老年期仍能青春常在,健康长寿。

42.中老年自我保健有哪些误区?

误区之一:没痛没痒就没有病

错。因为老年人对体内变化不敏感,即使身体有病有时候也没有(疼痒)不适的感觉。由此,掉以轻心延误了诊治。因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是中老年保健不可忽视的问题。

误区之二:能吃能睡身体好

错。因为能吃能睡固然是健康的表现,可是有时候又是疾病的反应。有的病并不影响食欲和睡眠,相反,还能使食欲增加,睡眠时间延长。如甲亢、糖尿病、肥胖等就是这样一类疾病。

误区之三:体格好就是健康

错。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良好状态”。由此,不仅仅要身体没有疾病,中老年保健更要注意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单纯身体无疾病不能算健康,健康包括心理与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

误区之四:中老年人宜补不宜泻

错。错误认为中老年人多虚,首需进补。殊不知妄加进补等于对衰老机体“雪上加霜”。虚实相对,补泻相宜。比如:人体大脑中铁含量可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老年人只有在缺铁性贫血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当补者补,当泻者泻,二者不可偏废。

误区之五:中老年病康复难

错。自认“朽木难雕”而放弃某些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某些慢性病后期及后遗症的治疗,结果造成治疗不彻底,后遗症不能康复,酿成不良后果。

误区之六:有病不肯求医

错。因为常以“久病成良医”自居,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病已经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了某些特效药物,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放在个人行为中是错误的做法。盲目自信常会错把彼病当此病,或病变药不变,造成误诊或误治,危害健康。

误区之七:治病就是打针吃药

错。因为把疾病的治疗简单看成或关注在吃药打针上,忽视疾病综合治疗。甚至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放弃非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如对轻度糖尿病只需饮食控制治疗持有怀疑而依赖药物,会引发多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误区之八:老习惯改不了

错。有些中老年人也懂得不良习惯对健康有害。可是,又觉得老习惯难改,改了难受,坚持不了,便抱着侥幸心理,依然我行我素,导致对健康的危害。

误区之九:越舒适越好

错。因为有的中老年人觉得“活着的日子不多了”,能快乐就快乐,能舒适就舒适,误把养生当享受。殊不知,过于享受,过分舒适会直接危害健康。

误区之十:运动越多越好

错。因为提倡“生命在于运动”,便误认为运动越多越好。实际上,老人生理已衰老、退化,因此,过多运动对老年人是无法承受的。正确的做法是:四分动、六分静。

人的生理“年轮”是“十年一变”,人由30岁的青年步入年过40岁的中年,进而步入老年、“古稀之年”直至耄耋老翁,这是自然规律。如果能有正确的养生保健观,人生的衰老进程是可以推迟的,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与观看年龄。有的人看起来很苍老,但实际年龄并非太老,所谓“老相”,有人看来很年轻,实际却已年过“古稀”,俗话说“会保养”,而且在疾病方面也反映出保健与保养的好处。为了健康,但愿大家重视日常保健,关注自己的吃、喝、拉、撒、睡、日常起居,注意保健,生活小事事关健康长寿。

43.人到中年怎样关注吃、喝、拉、撒、睡?

从人的生理“年轮”的“十年一变”看,30岁的青年人固然一般都很健康,到40岁的中年人,多数已步入亚健康状态,而步入“花甲之年”的60岁老人,便出现慢性病侵袭,到了“古稀”之年70岁以上的老人,则由于基因表达和调节能力下降,致使生理和代谢功能低下,体力衰减,出现了一些与青壮年时期不同的现象。有老人归纳了一个顺口溜很形象地反映出这一普遍现象,归纳整理如下:

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

坐着打瞌睡,躺着睡不着;

迎风眼流泪,撒尿鞋上掉;

放屁如打雷,黄龙见不到。

老年人常见的衰老现象远不止这些。为了健康,应注意日常保健,关心自己的吃、喝、拉、撒、睡,虽是日常生活小事,却事关健康长寿,为了健康,切莫忽视。

(1)吃

①吃饭:科学家提出老年保健四要点:“把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开动你的脑,保护你的肺。”把住你的嘴就是要做到科学进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以耗为入,平衡膳食,以健康需要为宗旨,不是以吃好为目的。

②吃药:根据药物作用、用药目的和药物对胃肠道副作用的不同,应遵医嘱定时服药。服药时,先喝一口水,将口腔和食管湿润一下,再将药片放入口中喝一口水,使药片和水在口腔充分混合后再咽下,这样可以预防药片粘在食管黏膜上,引起食管炎或溃疡。

(2)喝

①喝水:老年人吞咽功能低下,稍不注意就可能将水误饮入气管,引起咳嗽,诱发心脏病或发生吸入性肺炎。因此,喝水应取坐位,头前倾,用嘴唇将水吸入口中,再吞咽,不可仰头灌水。因病需要卧床喝水时,可用吸管吸水。每日饮水量应为1500~2000毫升,早起晨练时要喝些水。

②喝酒: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最好不要饮酒。专家提示:正常人每日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

③喝饮料:以天然生物低糖饮料为好,不宜饮用含糖浓度高的饮料。最好喝矿泉水或白开水。

(3)拉(排便)

老年人排便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便意,可能几天到十几天无便意,此种情况常常需要用药物治疗:大黄苏打片、中药番泻叶(冲服)、麻仁丸、通便茶等有效。另一种,由于直肠后屈,或痔疮手术后肛门狭窄,此种有便意,只是粪便干燥,难以解出肛门,一般要用“开塞露”润燥通便,久用会引起肛门周围裂开疼痛。为了预防用力排便引起心脏病突发出凶险,或脑血管凶险,为此应改善饮食结构,宜多吃蔬菜、粗杂粮,少吃辛辣之物,并多吃香蕉、蜂蜜等润肠食物,晨起喝杯淡盐水,晚间喝杯蜂蜜水,多吃含纤维素之食物,必要时选用通便食疗药膳也能治疗习惯性便秘。

(4)撒(尿)

老年男性由于腹肌收缩力减低,腹压下降或前列腺肥大,常发生排尿无力,尿柱缩短,点滴淋漓,一泡尿需多次才能排完。有的因膀胱括约肌松弛,稍一用力,就有少量尿液流出,浸湿短裤,使阴囊阴茎潮湿污染,很易引发尿路感染。故应经常清洗阴部,更换短裤。老年男性膀胱收缩功能减弱,尿存量减少,尿次增多,有前列腺肥大者更甚。这是正常现象。要注意不要憋尿,不要故意减少排尿次数而引起不适。若大量排尿后,腹压突然减低,易发生排尿性晕厥和心脑血管凶险发生。

(5)睡(眠)

①睡眠时间:午睡1小时左右即可,若午睡时间长,常有头晕脑涨感觉,夜间睡眠一般5~7小时即可。若发生失眠时,可适当服用安眠药物,但不宜长服,最好多吃些食物安眠。

民间有食物催眠法。

一是糖水催眠。若因烦躁发怒而难以入睡时,可饮一杯糖水,人喝了糖水以后,体内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后生成大量的血素,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而进入睡眠状态。

二是牛奶催眠。牛奶中含有一种使人产生镇静感的生化物质包氨酸,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中的一种,失眠者临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良好的催眠效果,而且天天喝奶,催眠作用会逐渐加强。

三是百合粥催眠。取百合15克,与粳米、糯米各50克共煮为粥,加适量冰糖调味食用。百合性味清甘,含淀粉及水解秋水仙碱成分,具有清热润肺,宁心安神催眠的功效。

四是水果催眠。因过度疲劳而失眠者,睡前吃些苹果或香蕉或梨等水果,可抗肌肉疲劳,若把柑橘一类水果放枕边,其香味能催眠。

②睡眠体位:对健康人而言,什么体位都可以。但还是以右侧卧位为好。因为仰卧位颈部前屈导致呼吸道狭窄,通气不畅打呼噜,甚至引起呼吸暂停综合征。若双手放在心胸上,还会引起做噩梦,左侧位可压迫心脏,引起心脑供血障碍。

对患病者来说,睡位尤宜讲究,如患有肺、肝、胆、肾病以患侧位为好。脑血管病、高血压以仰卧位为宜。心脏病以右侧位为好。

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卫生保健事业的日趋完善,人的许多疾病已经得到控制,期望寿命正在不断延长。怎样使老年人更加健康长寿,已成为当前人口工作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