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出好心情
11076100000004

第4章 睡眠的理论

一、西方学者的论点

1.睡眠发生方面

(1)神赐论。除希腊神话外,还有很多宗教信徒有意无意地认为睡眠是神、上帝或主赐予的。教徒们不管年长、年幼,睡前必祈祷就是明显的例子,如犹太人的祷词:“尊敬的主啊!您赐福吧!让睡眠降临我的双眼,使微睡轻拂我的眼睑。主啊!我的上帝,我的神灵!请您降旨意,允我安心躺下,允许我能安心重新地站起。”

当清晨睡醒时,他们又祈祷,感谢上帝和神灵:“我心中的主啊!衷心感谢您,将灵魂重赐予我身体。”早在希腊古代荷马(Homer,900 B。C。)早期已提及“睡神”(Hypnos)一词。

这一睡眠神赐论并不限于古代民智未开或愚夫愚妇,现代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仍奉行无误,成为他们固定的自然仪式,临睡和觉醒时不可或缺的制约行为。

(2)血液流动论、血管论(vascular theory)。

第一,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Alcmaeon(500 B。C。)提出,睡眠的发生是当脑部血管充满血液的时候,而当血液从脑部离开时,就会伴随清醒。后来的研究者称,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有关睡眠的理论。

第二,在上述同一时期,西西里岛的一个医学研究者Empedocles(493—443 B。C。)提出一个基本观念,认为所有事物皆由水、空气、火及泥土四组元素组成,他相信睡眠是发生在当血中的火冷却时。

第三,Hippocrates(460—370B。C。)认为睡眠是由于血液从四肢流到体内深部而产生。这个理论根植于血液在体内深处加温是为了要产生睡眠。

第四,18世纪,瑞士科学家Albrecht Von Haller(1708—1777)对睡眠的生理理论提出诠释,也相信当血液流至头部时,因会对脑室产生压力而导致睡眠。

(3)原子论。Democritus Abdera(420 B。C。)和Leucippus Miltus(430B。C。)两人提出睡眠原子论,认为睡眠是因为原子间部分或完全分裂所引起。

(4)流程模式论(hydraulic model)。17世纪是科学革命时代,对睡眠的理论研究也受科学发展的影响,Rene Descartes(1596—1650)信奉实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提出产生睡眠的流程模式理论,认为松果体的功能在于维持脑室的饱满度,进而维持意识清醒;而动物灵魂从松果体消失,引起脑室塌陷导致睡眠。

(5)神经论。1890年,Rabi Ruckhardt认为睡眠是神经原延长(prolongations)的部分麻痹,导致邻近的神经细胞无法沟通所致。随后,其他研究者也提出相似理论,同意睡眠是由于神经细胞像“阿米巴”的突出缩回而产生。

(6)化学论。Aristotle(384—322 B。C。)在《睡眠与觉醒》一书中认为睡眠是受摄取食物的影响,人一旦吃下食物,就会产生高热毒气(fumes),而被带入血管中,随血液循环至脑部而产生想睡的感觉,当这些毒气被冷却回到身体的下半部时,同时也将热气带离脑部而启动睡眠,而且只要食物持续被消化,睡眠过程就会持续进行。

2.睡眠功能方面

(1)恢复论(restorative theory)。认为人在睡眠中,脑及身体各部仍进行着某种反应,使组织恢复活力,以备身体应付明天的工作。

(2)适应论(adaptive theory)。人在夜晚视线不良,易成为猎物招致危险,而睡觉时可使身体不动,局限在一个安全的栖息地,度过一天中最危险的时间,增加存活率。

(3)能量储存论(energy conservation)。睡眠时,新陈代谢率低,使全身能量损耗减少,保存能量及精力,应付不时之需。

(4)记忆的增强及牢固论(memory reinforcement and consolidation theory)。实验证明快速眼动与促进记忆学习有关。快速眼动期的睡眠剥夺会影响新事物的学习;而深度睡眠期的睡眠剥夺则会影响旧有熟悉的工作效率。

(5)突触及神经网络统整论(synaptic and neural network integrity theory)。认为睡眠的原始功能是维持突触及神经元网络的完整。因为人在清醒时,有些突触并没有足够地被刺激,为了保持中枢神经功能,在睡眠时,间接地刺激这些未充分刺激的神经网络至关必要。

(6)体温调节论(thermoregulatory function theory)。睡眠可以维持体温调节功能的恒定性。在完全睡眠剥夺时,会导致体温调节严重异常,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又可影响睡眠与清醒,足可认定睡眠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二、中医学的论点

(1)神主睡眠论。所谓“神主”不是指宗教上的上帝或菩萨,而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是以“心主神明”为核心,“神”是人的意识、价值观、思想和观念。神和心有很大的关系,即心主神明。心不但控制人体血脉作用,还能够主神明,神明分属于五脏,最终仍归于心。透过心主神明的作用,使得神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2)脑髓睡眠论。认为脑、精神、魂魄皆有阴阳之分,“精”对“神”而言,前者为“阴”,后者为“阳”。“魂”对“魄”而言,魂为“阴”,魄为“阳”。脑髓中寄居“元神”,控制睡眠。当元神安静、疲劳时,人就进入睡眠状态;当元神活跃时,人就觉醒。

(3)魂魄论。认为魂魄是人产生的,魂为阴神,魄为阳神,彼此相互配合。魂魄由脑髓产生,寄居于人的五脏内,管理睡眠的质量。当魂魄不正常时,就会产生梦游、遗精等;当魂魄在夜晚潜伏不动时,睡眠质量就好。当人处于醒觉状态,魂魄便活跃,睁开眼睛,掌管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阴阳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对立与统一的结果,阴阳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阴阳此消彼长。宇宙间所有事物都是分为阴阳两类,人类也不例外。人不但有阴有阳,且人体内部也是有阴有阳,人体阴阳的变化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早晨,体内的阳气开始上升,至上午最多,晚上阳气逐渐变少,阴气增多。晚上人体的阳气减少,阴气旺盛,人就会睡眠;到了早晨,阳气旺盛,阴气衰退,人就会觉醒。如果出现阴阳失调,将导致睡眠障碍,如梦性爱、梦遗、梦游、遗尿和失眠等。

(5)营卫论。认为睡眠是“营”、“卫”两气运行、交替的结果,卫气营气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好坏。《灵枢·营卫生会》谓:“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卫气营气运行日夜不休,昼行于卫阳在表,夜行于营阴在里,寤寐交替,即《内经》提出的营卫循行睡眠理论(吴敏,2005)。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根源,都是由气构成,人体也不例外。人的气主要源于父母、食物和自然界,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其中营气是人体脾胃中之水分,食物浓缩的精华,它在人体血脉中行走,成为血液中的营养,属阴性的。卫气是人体中水分(脾胃)食物中活跃的成分,它能够摆脱血脉的束缚,在血脉之外行走,属阳性的。营气与卫气不断在人体中运行,白天由于自然界中的阳气比较旺盛,因此,营气在内部运行、卫气在外部运行,人保持清醒状态。晚上,自然界阳气开始衰退,阴气比较旺盛,营气仍然在血脉内运行,而卫气则潜伏于人体内,人进入睡眠状态。早晨,大自然的阳气开始旺盛,营气在血脉内部运行,而卫气回复到血脉外部运行,人就会觉醒。

《灵枢·口问》谓:“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入寐除与心和阴血相关外,与卫气运行有直接关系,卫气运行于脉外有其规律,如白昼行于三阳经,夜行于三阴经,各为二十五周。卫气日行于阳,则阳经气盛,神动于守则寤;卫气夜行于阴则阴经气盛主静,神入于守则寐。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直接影响睡眠(吴敏,2005)。

至于卫气与营气的形成,卫气与营气皆由水谷精气化生成,其精纯部分进入脉中者,运行成营气。其性迅猛疾行部分不进入脉中者为卫气。营气和卫气的运行在子夜时分交汇。故《灵枢·营卫》云:“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

现代科学验证,这个理论符合人类睡眠规律,并符合大自然对人类睡眠的影响。

三、其他理论

(1)睡眠VS觉醒论。睡眠与觉醒状态相反,是一矛盾又统一的复合体。如何界定醒觉,是不是眼睛一睁开就是觉醒,研究者有不同的解说,通常认为觉醒包括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前者指觉醒时行为表现,例如,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刺激出现的感知、思维、行动和记忆的反应,且对这些刺激普遍增强,使全身处于一种活动状态,如肌肉张力增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基础代谢增高,反应能力增强表现等。后者指脑电图出现的特征异常。

睡眠与觉醒是一种周期性交替作用,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两者现象的变化,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又成为研究睡眠的一种学说。这多少又与前述的睡眠理论有重叠或类似。

(2)太阳公转、地球自转论。认为太阳朝升夕下,对人类睡眠影响重大,睡眠24小时的节律,是受地球自转和太阳公转所控制,12小时昼夜节律和地球的纬度有关,时差与地球的经度及子午线有关。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自转,人们养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3)人体生物时钟论。研究者认为,人体存在一种内源(endogenous)的促眠与促醒物质,其部位可能在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这种物质的生物钟控制睡眠和觉醒节律。

(4)抑制扩散论。这是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Pavlov)的制约反应理论(conditioning theory),认为睡眠是抑制刺激在大脑皮质的扩散并波及皮质下中枢的结果,通过“皮质—网状”结构系统,抑制网状结构的功能。

(5)上行激动受阻论。认为睡眠是由于上行激动系统的功能在低位脑干受到对抗的结果,上行激动系统的功能降低或受到抑制。低位脑干是调解睡眠与觉醒相互转化的神经结构。

(6)神经化学论。认为睡眠与觉醒的节律性的周期转化可能与体液——化学因素有关,并且认为异相睡眠的缺乏可能导致某些生化因素,如单氨类物质堆积。如5-HT的浓度减少时可以觉醒,而5-HT的浓度增加时即可发生慢波睡眠、异相睡眠与脑桥骨部,特别是蓝斑核释放神经化学物质有关。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化学传递物质均具有觉醒功能。

(7)开关论。认为人的大脑有一个主管睡眠的开关,这个开关是位于大脑深处的一个微小的细胞群,且在解剖学上不同于其他脑细胞。当细胞开关打开时,所有脑细胞就处于活跃状态,使人保持清醒;当开关关闭时,脑细胞就处于休息,这个状态,即进入睡眠期。

(8)基因论。美国犹他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第二条染色体(hper2)蛋白的基因控制睡眠和周期。

(9)中枢论。瑞士生物学家用特殊的电极刺激动物大脑的不同部位,当刺激丘脑下部时,动物即由清醒状态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认为此部位就是睡眠中枢。

四、睡眠的功能

睡眠是生命的基石,从健康的层面而言,归纳理论研究,其功能如下:

(1)睡眠可以使机体组织恢复活力,预备明日工作。

(2)睡眠时躯体不动,减少能量损耗,保存及储备能量,以应不时之需。

(3)睡眠可增强学习过的事物记忆。

(4)睡眠可以帮助刺激白天未充分刺激过的神经网络,使突触及神经网络完整。

(5)睡眠可以维持体温调节功能的衡定性。

(6)睡眠可以充实人们的生活,并且可以减少压力。

(7)从生命的历程看,睡眠几乎占人生1/3的时间,睡眠质量的好坏影响生命的长短及痛苦与快乐。

(8)从睡眠的生理机制而言,最重要的部分是影响免疫系统,是健康与否的关键。研究者曾研究23名清晨3时至7时不睡觉的健康男子,发现免疫细胞减弱28%(黄席珍,2003)。

(9)从睡眠的心理机制而言,最重要部分是心理受到种种刺激(如压力)会扰乱或影响睡眠的质量。

(10)就整体而言,良好充足的睡眠会促进婴幼儿生长,有利青少年学习活动,帮助成年人事业成功及增进家庭婚姻幸福,有益老年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