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11074700000004

第4章 不要阻止他,让他享受吧!——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王琴:美国留学生,上学之余做婴儿保姆赚取生活费。

科尔夫妇:普通的美国夫妇,育有两个孩子。

一位叫王琴的留学生为姓科尔的一对美国夫妇带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老是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王琴总是把孩子的手指拔出来。科尔夫人惊讶地说:“怎么了,他并没有妨碍你呀!不要阻止他,让他享受吧。”王琴很奇怪,说:“吮手指不卫生,你不怕孩子染上疾病?”她说:“正因为这样,你应该多给孩子洗洗手。”为了说服王琴,科尔夫人还告诉她,她的第一个孩子吮手指一直持续到上小学,他们夫妻俩从来没有干涉过,直到孩子自己觉得这不再是一种享受为止。

一次,王琴陪孩子看连环画,那孩子老是把书往嘴里塞,她又加以阻止,科尔夫人立刻说:“没关系,这书是用棉布做的,能洗,你就让他啃吧!”王琴仔细一看,果然,纸张是由厚厚的布做的,咬不破,撕不坏。科尔夫人说:“美国有的书被一咬一抓还会散发出食物的香味,引起儿童更大的兴趣。为了给予孩子用嘴撕书的享受,有人正试验一种能吃下去的书,又香又甜,又有营养。你们中国人对孩子限制太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这不利于个性的发展。我们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自由地发展,个性强,胆子大,敢冒险,这样才好。”

“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总应该让孩子对错误的做法有所约束吧?如撕书,这不是一个好习惯。”王琴肯定地说道。

科尔夫人连连摇头,“对1岁以内的孩子提这样的要求显然太高了。如果你能使他理解书是什么,那么你才能要求他不撕书,如果你没法让他理解这一点,却用强制的方法阻止他,这就是不明智了。我们既要让婴儿看书,又不怕他撕书,所以,就创造出了这种布做的书。”王琴听了,无言以对。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许多中国人都像实例中的王琴一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思维,但是这种思维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三句话非常经典:

第一句:Stand behind,do not push。可以译为:站在孩子的后面,不要代替孩子选择。在美国,父母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拥有了许多中国孩子没有的权利。

第二句:To enter the room,ke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 help。可以译为: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交给孩子开门的钥匙,是美国教育界基本的一种共识。父母、教师不会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而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第三句:Have a try。意思是:“去试试”。父母在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的同时,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这三句经典的话透露出美国教育的核心:不过分限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中国家长在这方面要做出怎样的改进呢?

把选择的权利真正交给孩子

中国家长尤其要注意,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总替孩子作决定,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家长都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因为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真正把权利交给孩子。

童童平时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如每天吃什么穿什么,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等,爸爸妈妈也放手不管,由得他去。

这一年,童童要考高中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对妈妈说:“我想填报自己喜欢的职高计算机专业。”

妈妈摆出了一个母亲的权威,说:“你还小,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一张本科文凭是多么重要!上高中,然后考大学,别上职高。”

童童急了:“我不是一向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吗?”

“一些小事你可以自己选择,但填志愿可是大事,关系到你的未来、你的人生,必须得听我的。”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犯童童妈妈一样的错误,“假民主”、“假自由”,特别是在面对“人生大事”的选择时,家长很容易变得固执己见,不信任孩子的选择。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要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就强硬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选择,且不说孩子的选择也许才是正确的,就算是孩子的选择略显幼稚,家长也应该多和孩子讨论,和孩子一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最后的时候仍然要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孩子。

适当约束孩子的自由

给孩子自由不等同于“完全放手”,应针对孩子的年龄、性格,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给予孩子选择权的时候,父母要事先进行限制,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需要如此。比如,让孩子自己挑选玩具,如果父母不想让他挑选太贵的,那么就要限制孩子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选择,如果给予孩子过于宽泛的自由选择权和决定权,结果又不同意他的选择,那么就会收到负面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