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理学
11074500000031

第31章 听觉器官

听觉是以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为适宜刺激,被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所感受,经听神经传入,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所以,耳是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还是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因此、听觉对人们认识自然界和参与社会活动有重要意义。

一、外耳与中耳的功能

声波必需传导到耳蜗才能被感受。声波的传导主要通过外耳和中耳完成,这种传导称为气传导。声波还可以直接引起颅骨振动,传到耳蜗,称为骨传导。在正常人,骨传导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一)外耳的功能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耳廓形似漏斗,有集音作用。一般哺乳动物耳廓大,能转动,对辨别音源方向有一定意义,人类的耳廓及其转动功能已经退化,对音源方向常要靠头的转动来帮助判定。外耳道长约2.5厘米,其终端为鼓膜。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孔道。

(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中耳肌及咽鼓管构成。

1.鼓膜 这是一个弹性好、有一定张力的膜,在受到声波作用时能发生相应的振动。鼓膜没有振动后的残余振动,也就是说,它的振动与声波的作用同始终。这样,它才能如实地传导声波,不致失真。

2.听小骨 中耳内有三块听小骨。从外向内为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柄附着于鼓膜上,镫骨底板与卵圆窗相接,砧骨居中,分别与两者有关节相连,共同构成一个杠杆系统,称为听骨链。这一杠杆系统的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的长突,支点在整个听骨链的重心上,长臂与短臂之比为3:2.因而鼓膜的振动通过听骨链传到卵圆窗时,振幅减小而强度增大,这样既可防止卵圆窗振幅过大引起内耳的损伤,又可增强声波振动的强度;加之卵圆窗的面积比鼓膜面积小得多,所以通过中耳的传导声波可增强许多倍,非常有利于内耳对声波的感受。这是声波正常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声波还可通过鼓室内空气的振动,经蜗(圆)窗传入内耳,这也属于气传导的范围,但正常时作用极小。

3.咽鼓管 这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在吞咽或呵欠时开放,使中耳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平衡,以保持鼓膜的正常功能。

二、内耳的功能

耳蜗是一个形似蜗牛壳的骨管,骨半规管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管道:前庭阶、蜗管与鼓阶。三个管道中都充满淋巴液,前庭阶与鼓阶内的淋巴液称为外淋巴,在耳蜗顶部的蜗孔处相互沟通。蜗管内的淋巴液称内淋巴。耳蜗顶端为盲端,底端有两个开口,上面是卵圆窗,下面是蜗窗,各有膜与中耳鼓室相接。

声音感受器(亦称螺旋器或柯蒂氏器)位于基底膜上,内有毛细胞与支持细胞。毛细胞与耳蜗神经相联,细胞表面有纤毛,称听毛。听毛上方为盖膜,盖膜悬浮于内淋巴液中。

1.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声波通过传音系统进入内耳时,引起外淋巴的振动,进而影响前庭膜与内淋巴,使基底膜发生振动。由于基底膜的振动,盖膜与毛细胞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毛细胞即受到刺激而兴奋,产生一系列电位变化,引起与毛细胞相连的耳蜗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形成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

2.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 音调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正常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周/秒),对1000-2000赫(周/秒)的声波最为敏感。关于耳蜗对音调的辨别,目前广泛采用行波学说来说明。观察表明,基底膜的振动是以所谓行波方式进行的,即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引起靠近卵圆窗处的基底膜振动,而以行波形式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传播,就象抖动一条绸带时有行波向绸带远端传播一样。不同频率声波所引起的行波能到达的部位和最大振幅的部位是不同的。高频率波只能推动耳蜗底部小范围内基底膜的振动;中频声波能使基底膜振动从底部向前延伸,到中段振幅最大,然后逐渐消失;低频声波则将基底膜的振动推进到蜗顶,以顶部振幅最大。由于不同频率的声波各自引起基底膜产生不同的最大振幅区域,这样与该区域有关的毛细胞即受到最大刺激,因而中枢传入冲动的耳蜗神经纤维的来源与组合就有所差异。这些来自不同部位与组合的耳蜗神经冲动将投射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最后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

综上所述,正常听觉的产生过程是声波通过外耳道与中耳听小骨传导至内耳,耳蜗柯蒂氏器感受声波的刺激,向中枢发放冲动,最终投射到大脑皮层听觉分析区产生听觉。听觉障碍因病损部位不同而分三种类型:①传导性耳聋:常由中耳疾患引起,因气传导障碍而致听觉降低;②感音性耳聋:由柯蒂氏器和耳蜗神经损伤所引起;③中枢性耳聋:因各级听觉中枢,大脑皮层听觉分析区或其传导通路上的病变所引起。

三、内耳前庭器官的功能

前庭器官包括前庭和半规管两部分,是位置觉与运动觉的主要器官,对身体平衡有重要意义。

1.前庭与位置觉 前庭位于蜗管与半规管之间,包括椭圆囊和球囊。两囊内各有一囊斑,囊斑中有感受性毛细胞,毛细胞顶部的纤毛插在耳石膜内,耳石膜是一块胶质板,内含主要由碳酸钙和蛋白质所组成的耳石。毛细胞有前庭神经分布。当人头部的位置改变或作直线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椭圆囊和球囊内的耳石发生位移,刺激毛细胞,使之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引起姿势调节反射,并上达大脑皮层,引起位置感觉或变速感觉。

2.半规管与运动觉 半规管为2/3圆周的半圆表管,三个互相垂直,分别称为前、后、水平半规管。每管末端靠近椭圆囊处有膨大的壶腹。壶腹内有一隆起的壶腹嵴,其中有感受性纤毛细胞。纤毛成束包埋于圆顶形胶体终帽内。毛细胞也与前庭神经末梢相联系。

当人体作旋转运动时,与旋转方向相应的半规管内淋巴液因惯性作用而与半规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冲击终帽,使之弯曲,从而刺激毛细胞。由于三个半规管的方向互相垂直,因而随着旋转方向不同,受到刺激的毛细胞的组合与数量也就有所不同。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引起姿势调节反射以保持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冲动上达大脑皮层引起旋转感觉。

当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久刺激时,常会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一些植物神经性反应。在某些人,这些反应特别明显,表现为晕船、晕车和航空病。通过适当锻炼,前庭器官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

课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盲点2.视野

二、填空题:

1.眼球的折光系统从前向后依次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视近物时,引起收缩,使晶状体,眼的折光力。

3.人类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______,主要感受______光。

4.人类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_______,主要感受_____光。

5.骨传导是指声波通过_____的振动而传入_____的途径。

6.在正常情况下,声波作用于鼓膜,再经_____、____传到内耳。

三、A型单选题:

1.关于眼球的折光系统,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它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B。角膜内无血管

C。房水由睫状体产生D。当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曲度减小

2.当视近物时,光线能聚焦于视网膜上,是由于出现下述调节反应的结果

A。晶状体变扁平,瞳孔扩大。两眼出现会聚

B。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两眼出现会聚

C。晶状体变凸,瞳孔扩大,两眼出现会聚

D。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两眼会聚消失

3.有关瞳孔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视远物时瞳孔缩小B。视弱光时瞳孔缩小

C。视近物时瞳孔扩大D。视近物时瞳孔缩小

4.人体维生素A长期缺乏会引起()

A。色盲B。色弱C。近视D。夜盲症

5.人眼最大视野的颜色是:

A。红色B。白色C。黄色D。绿色

6.正常情况下,声波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A。听骨链传导B。颅骨传导C。内耳骨迷路传导D。咽鼓管传导

7.正常人,声波传向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A。外耳道→鼓膜→蜗窗→内耳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蜗窗→内耳

C。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窗→内耳

D。颅骨→内耳

四、简答题

1、声波是如何传向内耳的?

2、眼有哪些折光异常?

(刘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