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1073800000007

第7章 思想与哲学类(6)

专家评点

阅读《法华经》,应选择一个可靠的译本,鸠摩罗什译本影响大、流传广,也最接近原貌。《法华经》鼓励人们苦修行善,洁净自己的心灵、言行,出污泥而不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作者:相传为释迦牟尼

成书时间:唐真元年间(国文译本)

华严经一语中的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其哲学思想、文艺价值均受人重视。

书海溯源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产生于南印度,后流传到西北印度与中印度。我国翻译的《华严经》主要有三种: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晋译华严》,或称《六十华严》,分六十卷三十四品;一为实叉难陀所译《唐译华严》,或称《八十华严》,分八十卷三十九品;一为唐僧般若所译《四十华严》,即现在流传的本子。般若,又称般刺若,北印度迦毕试国人,姓乔达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经由广州到达长安,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译出《四十华严》,共分十万偈四十八品,为通行的善本。

文理梗概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该经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等四种法界来说明这一道理。它认为宇宙万物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一物为果,万物为因。事物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无穷延展,圆融无碍的。它用“海印三味”描绘了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像海水一样被显示出来,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圆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备百川之味,代表和体现了海水的特征。它由此说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关系来讲,都是无尽圆融,构成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贯通而无个体区别的大法界。由有为、无为诸般佛法都在对立统一中存在,从而说明佛与众生、净土与秽土,以及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入法界品》)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能,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我以好船运诸商众,行安隐道,复为说法,令其欢喜,引至宝洲,与诸珍宝,咸使充足,然后将领还阎浮提。善男子,我将大船如是往来,未始令其一有损坏,若有众生得见我者,闻我法者,令其永不步怖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诸爱欲海,能以智光照三世海,能净一切众生苦海,能净一切众生心海,速能严净一切众海,普能往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众生根海,普了一切众生行海,普顺一切众生心海。善男子,我唯得此大悲幢行,若有见我,及以闻我,与我同往,忆念我者,皆悉不空。

【赏析】

本段选自《华严经·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叙述善财童子在思想上、道德上、技艺上得到了众多法门,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坚定思想,后随同观世音菩萨,做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事,甘于当观世音“闻声救苦”的助手,其塑像紧靠在观世音身侧。他曾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请教修行学佛的道理,终于取得正果。善财童子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以及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妙言辑录

1.善知识者,难见难遇。

2.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3.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4.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住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5.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6.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众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7.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8.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9.未来一切无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10.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善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绢)

专家评点

《华严经》表述的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其因果缘起理论启示我们要多做善事,多学本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机遇一定会青睐我们。否则,即使机遇降临,自己也无力把握。凡事皆如此,只有多付出一份辛劳,才会多一份收获。

作者:六祖慧能讲法,法海辑录成书

成书时间:中唐时期

六祖坛经一语中的禅宗之“宗经”,在思想史、文化史上有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

书海溯源

慧能(公元六三八年~七一三年),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长于南海新兴(旧址在今广东新兴境内)。父亲宦途失意,忧愤而疾至死,由母亲抚养成人。由于家境贫困,长大后以卖柴为生,赡养老母。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卖柴,忽听见有人诵读《金刚经》,便下定决心,千里迢迢赶往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向弘忍禅师学习佛法。弘忍禅师很欣赏慧能,为使慧能免遭佛教内部其它派别人士的陷害,暗中传法给慧能,并命他连夜赶回岭南。后来慧能到曹溪“开山”传教,变“戒坛”为“法坛”,慧能的弟子们视慧能为佛,慧能法语,犹如佛经,于是把慧能在法坛上所说的“法语”记录下来,由法海加以整理,称《坛经》。

文理梗概

法海本《坛经》共分五十七节,约一万二千字,为慧能法坛讲法及与弟子对话的记录,反映慧能对佛法的基本思想。慧能佛法,大致分两个方面,即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论和解脱论上的“佛性”论。所谓“真如缘起”论,认为精神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而客观存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基于本源的精神,不是指人的主体意识,而是超自然超时空的最高存在,是不可思议的精神实体,它的名称就叫做“真如”。慧能认为佛性广大,无南北之分,解脱意味着成佛;只有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脱。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慧能很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当然,慧能对于人的肯定,最后还是导向于佛教的彼岸世界,不是要人们面对现实,改造世界,而是要他们向往彼岸世界,追求出世解脱。

绝章赏析

【原文】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按:指神秀偈语),惠能一闻,知未见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适来诵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尔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于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惠能答曰:“我在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因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赏析】

弘忍欲传法给弟子,要求弟子作一首偈颂,以考察谁的悟性最高,然后传法给他。上座神秀作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为众弟子传诵,独弘忍知道其“悟境”不高。及慧能偈出,深得弘忍欣赏,心下“印可”,当夜即传法给慧能,并命他连夜回家,是为六祖。从这里可以看出,慧能的悟性极高,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妙言辑录

1.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2.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3.遇悟即成智。

4.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

5.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

6.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7.用智能观道,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8.故知不悟,即佛是为生;一念若悟,即为生是佛。

9.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10.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专家评点

研读《坛经》,先要鉴别《坛经》版本,共有四种:敦煌本、惠昕改编本、曹溪原本、元僧宗宝改编本,其中敦煌本为法海辑录,最接近慧能思想原貌。阅读此书,当澄怀心灵,积极进取,切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