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1073800000039

第39章 推荐书简介(8)

十二篇,原称《纪年》,后因其原本写于竹简而正式更名为《竹书纪年》,是一部著名的古史编年大事记,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迄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九年)。其记载与《史记》等传统史书多有不同,因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更正《史记》的很多错误。而此书的发现还为整理战国时期的古文字创造了条件。

《绎史》

一百六十卷,作者马骕(公元一六二一年~一六七三年),字宛斯,一字骢卿,山东邹平人,清初史学家。此书专记上古至秦末之事,全书共一百六十目,每目一卷,分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外录五大部分。其汇旧史原文,体例多采纪事本末体,而兼采编年、纪传、学案诸体之长。本书取材范围极广,著名典籍就有一百二十八种之多,凡采取的史料,皆加以鉴别和考证,并有“全抄”或“节抄”等区别,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共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作者司马迁(公元前一四五年~前八六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李陵辨解,获罪下狱,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而作《史记》。此书汇整先秦以来史书、国家档案,并实地考资料,记述自黄帝到汉武帝期间约三千年历史,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和其它重要人物的事迹。首创纪传体例,以“本纪”为全书总纲,依年编次历代帝王大事。又以“列传”记帝王诸侯以外人物。其它如用“表”来列示人物事件脉络,或以“书”专记典制沿革等,都是首创,其体例为历代“正史”所沿用。后世史家以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治史态度,而奉之为典范。书中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史传文学的代表,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汉书》

共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二十四史”之一。作者班固(公元三二年~九二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奉诏继其父班彪之业而作,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前二三年),计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在体例上,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由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等四个部分组成。而首创《古今人物表》,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将历代人物分为九等,均表列出来。书中七十列传为全书的主要部分,除记载匈奴、西域等地的历史,还旁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以及有关的学术、政论文章,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全书内容叙事详尽,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形象鲜明生动,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一百二十卷,“二十四史”之一。主要作者范晔(公元三九八年~四四五年),字蔚宗,顺阳人,南朝宋时史学家。此书记载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后代书》问世以前,已有十八家后汉书,晔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各家之长,删繁补略,自订体例以类叙法编次,多录奏疏文章。皇后入本纪,而新立《党锢传》、《宦者传》、《文宛传》、《独行传》、《文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类传。《后汉书》不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书中语言流畅,叙事简明详尽,结构严谨。

《三国志》

六十五卷,纪传体三国史。内容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作者陈寿(公元二三三年~二九七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西晋史学家。《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列本纪称帝,蜀吴为传称主。此书魏、吴志参考鱼豢《魏略》、王沈《魏书》、韦曜《吴书》等书编纂而成。蜀志则多靠作者实地采访搜集而得。成书依次为蜀、魏、吴,其记事以简明为特色,因剪辑得当,所以保存不少宝贵资料。如《华陀传》,保存了古代医学资料。《张鲁传》、《刘传》,有我国道教史资料。而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民族史料,尤为珍贵。三志原本独立,后世合为一书。

《晋书》

一百三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晋代史。作者房玄龄(公元五七八年~六四八年),字乔松,齐州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与褚遂良受诏重作《晋书》。《晋书》体例完备,叙事详尽,志书精湛,列传充实。但因主编多文学之士,故此书词藻绮丽,多记异闻,对史料的鉴别取舍,不甚注意,故流于“竞为绮艳,不求笃实”。但《晋书》是诸家晋史中的唯一现存者,因此对研究者来说仍是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宋书》

一百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刘宋史,作者沈约(公元四四一年~五一三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梁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宋书》记事始于刘裕创业,终至萧道成代宋建齐,书中选录诏令章奏等文件甚多。此书的志,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的不足,对研究东晋南朝的政治制度、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很有帮助。而列传反映社会经济、赋税和土地占有情况,是研究刘宋历朝的重要史书。

《南齐书》

六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南齐史。作者萧子显(公元四八九年~五三七年),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南朝梁史学家。《南齐书》,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与李百药的《北齐书》有所区别,遂改称《南齐书》。其书有志无表,且《食货》、《刑法》、《艺文》均缺,但它是现存记载南朝历史的最完整的一部著作,保留了诸多原始资料,能反映南朝之文学、思想、科学等方面的情况,故仍是研究南齐历史的主要依据。

《梁书》

五十六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南朝梁史。作者姚思廉(公元五五七年~六三七年),本名简,为唐初史学家。

《梁书》起自梁武帝天监元年,至敬帝帝太平二年,记载梁朝五十六年间史事。本书是依据其父姚察的旧稿而成,而姚察历经梁、陈两代,时人记事,史料价值极高。故《梁书》是现存梁史的较原始的记载。在行文方面,舍当时盛行的骈文,而仿效司马迁、班固用简练的散文记事。就史料来说,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的思想、目录、医药等方面的材料。

《陈书》

三十六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南朝陈史。《陈书》记载自陈武帝永定元年至后主祯明三年,共三十年的陈朝史事,作者姚思廉。此书资料来源为其父姚察的遗稿。因是时人所写,故史料价值较高;又因为当时显宦,故此书偏重帝王将相的才华谋略,推崇士族,标榜门第,对一些事实不能秉笔直书,但由于有关记载陈代的大部分历史著作皆已失传,故《陈书》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魏书》

一百三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北魏史。作者魏收(公元五○六年~五七二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平乡)人。《魏书》叙述从道武帝拓跋部建魏开始,到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灭亡,共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魏收集当时人,写当时事,身为当代人,故内容颇为详悉,但由于史德欠佳,其评论人物、叙述史事,往往颠倒是非,时人称他为“秽史”。本书志有创新,而列传包罗广泛,材料丰富,故仍不失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书籍。

《北齐书》

五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北齐史。作者李百药(公元五六五年~六四八年),字重规,安平(今属河北)人,唐初史学家。本书虽称记事起自公元四九六年,止于公元五七九年,共八十年左右,但实际上始于公元五五○年高洋称帝,终于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共二十八年。此书首尾完整,列传范围广泛,材料丰富;且文笔生动,保留了当时的口语。是研究东魏、北齐历史一部重要书籍。

《周书》

五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北周史。作者令狐德棻(公元五八三年~六六六年),唐初史学家。《周书》记载自公元五○五年到五八一年间,约七十余年之西魏、北周两朝的历史。从内容上来看,由于唐初修周史,时间隔得近,已成的著作不多,故资料缺乏,所记史实欠缺全面性;从文字表达来看,文笔简练,内容不贫泛。而所保存西魏、北周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较原始。

《南史》

八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其中《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此书成于贞观十七年至显庆四年(公元六四三年~六五九年)。作者李延寿,字遐龄,相州人(今河南安阳人)。书中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共一百七十年历史,作者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将《列传》中不同朝代的一姓一族人物集为一编,如数家珍,犹如世家门族的谱牒。本书删繁就简,文字简洁易读,并增入四书之外的材料,故仍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北史》

一百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北朝史。作者李延寿,见《南史》介绍,《北史》起于公元三八六年,终于公元六一八年,记述北朝魏、北齐、周、隋四个朝代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但实际上是删并魏、齐、周、隋四书而成。此书与《南史》具有共同点,删繁就简,虽有失当之处,但仍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史籍。

《隋书》

八十五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隋代史。主要作者魏征(公元五八○年~六四三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河北)人,唐初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此书记载从公元五八一年至六一八年的历史,资料丰富而可靠,然已整理编作成书的著作不多。总的看来,《隋书》在唐初几部官修书中,还算较好的一部。叙事简洁、文笔流畅,令人百读不厌。

《旧唐书》

二百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唐代史。作者刘昫(公元八八八年~九四七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涿县)人,在后唐和后晋时,两度提任宰相并兼修国史。本书记事上自公元六一八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下迄公元九○七年(哀帝天佑四年),共二百九十年的历史。后晋编《旧唐书》时,距后唐灭仅三十多年,故资料丰富。而长庆以前,多用唐代官修的实录,因此在史料保存方面,应可以充分肯定其完整性。

《新唐书》

二百二十五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唐代史。成书于宋嘉佑五年(公元一○六○年),主要作者欧阳修(公元一○○七年~一○七二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新唐书记事上起公元六一八年,下迄公元九○七年,共计二百九十年的历史。著书目的是为更完备总结唐代盛衰的历史经验。本书特点是“其事则增于前,其书则省于旧”,首创《兵志》、《仪卫志》、《选举》三志;又专立《藩镇传》,记述沿革;唯文辞刻意求简,以致时有年代含糊不清,与《旧唐书》相同。但从编书体例和文字严谨来看,新书是值是肯定的;而从原始史料保存的完整性来看,旧书又胜其一筹。

《旧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五代史。包括《本纪》六十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由薛居正监修,参加修作者尚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薛居正(公元九一二年~九一八年)是北宋初政治家,北宋初官至宰相。其分梁、唐、晋、汉、周五书,记事上起公元九○七年(后梁开平元年)朱温称帝,终于公元九六○年(周世宗显德七年)北宋灭后周,前后计五十四年的历史。此书根据五代的实录等写成,文献颇丰,故纪传多首尾完备,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五代史,作者欧阳修。记事上自公元九○七年朱温称帝,下迄公元九○六年北宋灭后周,计五十四年的历史。包括《本记》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书中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而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谱》。此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有忽略,唯间采小说笔记以补旧史之缺,故仍有一定之史料价值。

《宋史》

四百九十六卷。“二十四之一”,纪传体宋史。主要作者脱脱(公元一四二二年~一四五二年),文称脱脱不花、普花可汗,官中书右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为元代史学家。《宋史》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有助于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等。如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熙宁变法等,书中都有详载。特别是,还保存许多有关天文气象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同时,书中首创《道学传》,对宋代道学(理学)的兴起有较充分的反映。但因成书仓促,故详北宋而略南宋,而资料剪裁、史实考订亦颇多错误。

《辽史》

一百十六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辽代史。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主要作者脱脱。《辽史》以辽代耶律俨的《实录》和金代陈大任的《辽史》为基础,兼用辽人的行状、家传、暮志、碑刻等,略加修定编排而成。此书较完整而系统地记载了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研究当代政治、经济、阶级、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因《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都已失传,因此该部《辽史》成为现存唯一记载辽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金史》

一百三十五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金代史。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末附《金国语解》,为脱脱等作。其材料来源,主要是金代各朝的实录和各朝编修的《金史》。此书比较完整而系统记载金朝历史,是研究金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天文地理的重要史料;其书条例整齐,胜于同时编修的宋辽二史。但也存在不少错误,如语多掩饰、虚妄,体例编次不当,人名错讹,互相歧异。

《元史》

二百一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元代史。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任总裁,及赵埙等十六人纂修。宋濂(公元一三一○年~一三八一年),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明初文学家。《元史》一书是根据实录、后妃功臣列传及诸家所撰行状、墓志、表志及《经世大典》等书而作,保存了较多史料。此书编修时早,元灰之当年就筹办,第二年开修,且编刻印速度快。由于较仓促,因此不利重要资料的保存,对重要史实如中西交通等未加详述,编次亦混乱。但此书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其客观性强,能“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

《资治通鉴》

二百九十四卷。作者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资治通鉴》得神宗赐名作序,记事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此书先编“丛目”(提纲),再制“长编”(按“丛录”所作史料系年),最后笔削润饰而成。内容以叙政治、军事为主,目的在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乱兴衰的借鉴,故名“资治”。记事特点是详今略古,乱世多记,治世少记。尤着重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种种史实。其史对秦末、汉末、隋末、唐末的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记载更比正史更详细。全书体例严谨,脉络分明,熔裁贯通,有体大思精之誉。是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巨著,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