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1073800000037

第37章 推荐书简介(6)

史志书目,简称《汉志》、《汉书》,十志之一。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曾任兰台令史,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善作赋,著述甚丰。《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纂而成,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另析“辑略”成总序于志首,记述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有西汉刘向、杨雄、杜林三家的作品。共收录图书三十八类,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书目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隋书·经籍志》

史志书目。简称《隋志》、《隋书》,十志之一,共四卷,李延寿等撰,魏征删定。李延寿,为唐史学家,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作御史台主簿等官、崇贤馆学士。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河北)人,曾任谏议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隋书·经籍志》是核对隋代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七录》等删重补缺而成,共着录义宁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之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根据荀勖《晋中经薄》(绢:?薪薄(簿))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首次试以经、史、子、集作为四部名称,下分四十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类,各部分类有总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内容包括典籍聚散、类目设置、学术流派。在收名、卷下附简要说明,或指明作者及时代、官衔,或说明真伪、存亡残缺等。此书既反映出隋朝一代藏书,又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且其首创比较完善的四部分类体系,是《汉志》过后最早的史志书目,为考察唐以前的文代典籍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成书于干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为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干隆任命皇六子永瑢等十六人为总裁,纪昀、陆锡熊任总纂,陆费墀负责总校而总以下官员共三百六十人,抄写人员三千八百二十六人。主要编撰人纪昀(公元一七二四年~一八○五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干隆进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为《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收《四库全书》存目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未入编存目录六千七百九十三种,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卷首有干隆的“圣谕”和四库馆臣上的“表文”、“职名”及“凡例”,记载全书的纂修过程和编写体例。然后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部有“总叙”,类有“小序”,较复杂的类还细分子目,有的并附“案语”,用以阐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以及画分类目的原因。每书都有提要,概述其作者生平、著述渊源、主要内容、评价及流传情况等,此外并总结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所以,此书不仅是一部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情况的总汇性著作,对于古代典籍的参考和使用也有助益,还促进了目录学事业的发展,为后人编纂同类目录提供蓝本。然此书之不足点在于对典籍的评价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凡涉及明末清初之事或带有民主思想的著作,或删除,或曲解,或概加排斥。

《书目答问》

原是张之洞为回答初学者“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作,是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的导读目录。作者张之洞,字孝达,号香踌,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末洋务派道领(绢:?首领)之一,同治进士,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和军机大臣等职。此书五卷,附录二卷,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以当时不缺、少误者为主。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择要略加按语。书后附有《别录》、《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入深;《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则列举诸家的姓名籍贯。此书介绍中国古书梗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术界所欢迎,流传极广。近人范希曾后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

《历代纪元编》

三卷,补一卷。作者李兆洛(公元一七六九年~一八四一年),清代文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字申耆,号养一老人,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官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书院。此书上卷为纪元总载,中卷为纪元甲子表,下卷为纪元韵编。上卷列举汉以下至明各朝帝号、年号,以及改元地干支年份,并附录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领袖、割据政权和交趾、新罗、日本等所立年号,以及钱文(绢:?前文)和拟文不用年号等;中卷起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迄于清穆宗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分年排列,凡同时存在之政权,均于同一年中分格列入,并附有建元以前历代甲子表,以补此前无年号之不足;下卷以年号的末一字依韵编列,下注某一年号属何朝何帝。近人岁振玉有《重校订纪元编》三卷。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二十卷,作者李兆洛。此书编录《汉书》以后各正史地理志所载郡县名称,按韵编排次序,并分别考订清时所在之处。地名下有小注,以年代前后为序,郡详其所属州部,县详其所属州郡。凡同地同名,中隔以空圈;地异同名亦予着录,中隔以黑子。此书是一部常用的工具书,对研究历史者查阅地名颇为方便。

《史姓韵编》

六十四卷,史学工具书。作者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清代学者,干隆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此书收录“二十四史”所载诸人姓名,以列传标名者为主,附录传主的先人、后裔及其它重要人物,分姓汇录、依韵编次,每人注明见于何史何传,同姓名者以其官籍为别。其中辽、金、元、明四史,少数民族或外族人物的译名另列一卷,以姓名首字为准,仍按韵排列。书后附有佚姓、释氏、公主、列女四部,各以类编,不以姓分,依韵编次。而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俱不载。但此书因按旧有韵目编排,所以查检不甚方便。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十四卷,又一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和考究字音、字义的汉字字典。作者许慎(公元五八年~约一四七年)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说文解字》共收汉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绝大多数是小篆;另收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今文、俗字等。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五四○部,每部建立一部首,始“一”终“亥”。部首顺序大多“据形系联”,同部之字则大致按意义排列。其方法是:先列出篆体字头,释其本义,再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分析字形,并解其读音。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或是用读如、读若注音,说义时多引经传,用各家解释作例证。其将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解说汉字的方法,颇具独创性。此外,《说文》从理论上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的名称进行阐述,为汉语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又保存先秦大部分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由此反映了上古汉语语汇的面貌。所以,直到今天《说文》仍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古汉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清代为《说文》作注较多,最著名的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桂馥《说文义证》。

《说文解字注》

简称《说文注》,为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是今曰阅读《说文》和研究文字训诂学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共三十卷,作者段玉裁(公元一七三五年~一八一五年),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曾拜戴震为师。《说文注》主要是校订《说文》的文字,以阐述许慎的说解。书后所附《六书音韵表》系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将古韵分六类十七部,是该书为《说文》诸字标注上古韵部的依据。《说文注》首先根据《说文》的体例和宋代以前各书所引《说文》辞句,来校正大徐本和小徐本的讹误,再依古代经籍用字的异同来阐明《说文》各字之本义的构成及其引申、假借的意义。此种结合音韵和训诂的研究方法,和对原书条例及说解的若干发明,以及在文字学、词义研究方面的种种创见,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说文通训定声》

十八卷,又柬韵一卷,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作者朱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说文通训定声》不以部首分类,而以韵分类。用《易经》卦名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履、泰、干、屯、坤、鼎、壮为古韵十八韵目,来统率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形声偏旁,将谐声相同的字联在一起。在《说文》的基础上,又增附七千多字,共收字一万七千二百四十个。每字先就字形构造考明本义,次以古书中通用之义,分列为转注、假借、别又、声训、古韵、转音等项,并一一注明。其中转注实为引申,假借则是同音通假,与《说文》原意不相同。此书以训诂、声韵相通的道理阐说《说文》,全面地解释词义,列举与许慎不同的各家传注。但不足之处是取材多囿于经传,而所列通假较浮滥,有时修订也较牵强附会。

《说文句读》

三十卷。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之一。作者王筠,字贯山,号友,山东安丘人,清代文字学家。《说文句读》是在清代《说文》其它三家的基础上删繁举要而成。对段、桂两家不同者则多取桂家,并辑掇段桂两家之外的其它诸家之说,若皆不可取,则自为解说。此书解释简明,又加句读,便于初学。一些字还引用金文资料考证辨析,不乏有创见,对前人说解也多有补充和订正。不足点在于所引资料不注明篇章名目,故难以复核。

《尔雅》

三卷十九篇,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专着,也是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作者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战国末年至汉初学者掇辑前人对经传诸书的训释加以增益而成。全书十九篇,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前三篇收录一般词语,将同义词分为若干义例,而取一个通用的词语训释。后十六篇则专门解释名物制度、天文地理、草木禽兽等方面的专有名词。方式是:先将有关事物比类相从,然后用下定义、描形譬况、今语释古语、俗语释通语的方法逐一加以义训。书中汉语词江内容丰富,堪称为先秦至西汉训诂资料的总汇;当时逻辑思辨水准之高,由其中对各种社会事物的细致分类可见一斑。此书对学习古代文献、探求古汉语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经籍纂诂》

一百零六卷。主编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学者,干隆进士,官至云贵总督。《经籍纂诂》按平水韵分部,每韵一卷。以字为条目,搜集唐以前经传子史及字书、韵书中的训诂,共释字一万二千多个。其释义较其它工具书更全面,并兼释复音词。因其释字不注字音,也不解说字义,只是汇集前代的训释,所以叫“纂诂”。在纂集古训时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次序排列,各条之间用空圈隔开,所引资料,皆注明出处。所以,此书具有字书、词书的双重功用,是综汇我国古书训诂的集大成之作,对阅读唐之前的古籍和研究古代书面语言、词汇学、训诂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广雅疏证》

二十卷。作者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干隆进士,初受业于戴震,与段玉裁并称“段王”。《广雅疏证》是一部注解《广雅》的巨著,堪与段玉裁的《说文解注》相媲美。因《广雅》一直无善本,且讹文脱字甚多,于是王念孙大量搜集汉魏以前的诂训材料,细加校勘后,改正字之讹者五百七十八,脱者四百九十一,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一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字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疏证字义时,则广征博引,用古音以求古义。而书后草虫鱼鸟兽一卷,有部分疏证是由其子王引之来完成。此书在学术或提供资料方面,都值得参考。

《读书杂志》

八十二卷。作者王念孙(见〈广雅疏证〉条介绍)。《读书杂志》一书对《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内篇》等古籍加以考释。在资料详尽的基础上,其突破文字形体障碍,以声音通训诂,因古音求古义,归纳汇证后引出科学的结论,能正确反映原意。此书在训诂学和校勘学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是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书。书后附有谈汉代碑版的《汉隶拾遗》,并附《余编》二卷。

《经传释词》

十卷。相当一部古汉语虚字字典,是古代虚字训诂专着。作者王引之,字伯申,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之子。其承家钵,精考据,在学术史上与其父并称“高邮二王”。《经传释词》一书中共搜集周、秦、西汉典籍中的虚字一百六十个,按古音声部加以排列。对每个词目,先说明用法,再援引例证,追溯其原始,述其演变。其中引用其父观点的部分,以“家大人曰”注明。此书引证广博,条理清晰,见解精辟,极富创见性,可帮助初学者清除无谓的虚字障碍,并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经义述闻》

三十二卷,撰者王引之。清著名学者阮元在《经义述离·序》中评价此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书中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诸书加以考辨、审定、校正,并一一辨证前人误释之处,采用的方法是:旁征博引,从广泛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汇证,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其中的训释,多述其父之说,故名“述闻”。此书排解自汉以来不易解决的许多经学问题,是阅读古书和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古书疑义举例》

七卷。作者俞越(公元一八二一年~一九○六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宗法王念孙父子。作者鉴于周秦两汉之书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所以专阐述其“辞例”,指出当时的行文特点。全书共八十八例,每例皆有题目,各成专题,以训诂为主,兼及词汇、语法、修辞、校勘等语文学诸方面。先引前人对群经史传诸子中的疑义数例,再加以阐述辨疑。此书引用资料极多,范围也广,也较有创见,是一部对古汉语中特殊语文现象进行集中和系统分析的专着,也是一部具总结性又富启发性的训诂学名著。

《广韵》

五卷,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一一年),由陈彭年与丘雍等人奉诏修订《切韵》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法定韵书。主要修订人陈彭年(公元九六一年~一○一七年),字永年,宋朝南城(今属江西)人,官至兵部侍郎。《广韵》对《切韵》进行大量扩增工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平声韵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韵则各一卷。共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注文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此外,读音相同的字列为小韵,每一小韵的首字之下,皆先释义后注音,并标明同音字的数目;余下各字,则仅释义,不注音。《广韵》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它既是研究汉语中古语音与中古音和近代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亦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间之分合比较的基础,为汉语音韵学中一部极为重要的韵书。

《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