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1073800000018

第18章 语言文字类(2)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赏析】

记述《汉书·艺文志》乃是录刘歆的《七略》改编而成。

妙言辑录

1.《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群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2.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3.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通也。

4.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引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5.已所常习则保安之,夫尝所见者则妄毁诽。

6.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7.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8.道家者流,盖出于名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人南面之术也。

9.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10.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剃。

专家评点

《汉书·艺文志》着录当时宫廷所藏的图书,辨别了学术源流,是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艺文志》也表现出班固的学术思想及各学科和学派的源流及短长,在我国学术史和目录学的研究上为人们所重视。

编者:魏征

成书时间:公元六五六年

隋书·经籍志一语中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

书海溯源

魏征(公元五八○年~六四三年),字玄成,曲城(今河北馆陶)人。他是唐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重要史学家。

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诏令魏征等设局撰修《隋书》,房玄龄任监修,魏征任主编,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参加执笔,到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完成了纪、传五十五卷。书中的序、论皆出自主编魏征之手,故题魏征撰。后又完成《志》三十篇。

据《原跋》注说:“《隋书》的《五行志序》,诸本褚遂良作。而《经籍志》四卷,独褚……魏征撰。”,因魏征于武德末和贞观初曾两次进行大规模的图籍搜集和整理工作,故此志由他撰成。

文理梗概

《隋书·经籍志》共四卷。志中把经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异说、小字等十类,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住、旧事、职官、仪就、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类;子部分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引、医方等十四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等三类。四部各书,皆着录书名卷数、作者职官姓名,并着录亡佚之书。凡四部书有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包括亡书共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每类之后各有小序一篇,各部之后又各有大序一篇。大体上说,经部各序论述经籍的演变,史部各序论叙史体的发展,子部各序评论各家的短长,集部各序记述文风的推移。四部之后,又附有道、佛两录。道经分为经成、饵服、房中、符录等四类,凡三百七十一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佛经分为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等十一类,凡一千九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卷。道、佛两录,仅记各类部数卷数,没有着录书名、作者,但都有大序一篇,论叙道、佛的源流,还有一小段后论,论述作者何故“录其大细,附于四部之米”的旨意。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隋书·经籍志》卷一)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是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六,通变则可矣,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言既位,经籍于是兴焉。

……

【赏析】

本篇序总论经籍的起源和发展,概述经籍历次的毁灭散失和访求搜集经过,以及收藏缮写和着录情况,并追述自刘歆着《七略》和班固作《汉书·艺文志》以后,中经晋荀勖继魏郑默《中经》“更着《薪簿》”把经籍分成甲、乙、丙、丁四部(东晋李充才改次为经、史、子、集),宋王俭又着《四部目录》和别撰《七志》,齐谢月出等着《四部书目》、梁阮孝绪着《七录》的发展进程。

妙言辑录

1.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

2.详其体别,盖史官之旧也。

3.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活身也。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6.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

7.夫史官者,必求博离(绢:?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为职,咸所贰焉。

8.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9.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

10.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

专家评点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对我国古籍的第二次大总结,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图书总录。它考究书籍之存亡,着录当时所存的要籍,附载已经亡佚的书目,概述文献学的学术源流,同时发展我国古代目录学。

作者:张之洞

成书时间:公元一八七九年

书目答问一语中的《书目答问》是近代最详备、最实用的国学书目。

书海溯源

张之洞(公元一八三七年~一九○九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出任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任四川学政。次年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后历任两湖、两广、两江总督。公元一九○七年调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事务。卒谥文襄。

《书目答问》成于于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张之洞督学四川时,当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他有感于“偏举既嫌挂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此编撰此书以告禄学”(《书目答问略例》),可见此书不同于国家藏书和家藏书的书目,是一部具有推荐性而初学适用的书目,与供帝王将相或专家学者使用的书目并不相同。

文理梗概

《书目答问》共四卷,正录、附录约收书二千二百种。它所画分的部类如下:

经部分三类:正经正注类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类小学类。

史部分十四类: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古史类、别史类、杂史类、载记类、传记类、诏令奏议类、地理类、政书类、谱录类、金石类、史译类。

子部分十三类:周秦诸百类、儒家类、兵家类、法爱类、农家类、医爱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杂家类、小说家类、释、道家类、类书。

集部分四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译类、丛书类。

另有附录二种:一、别录:包括群书读本、考试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列举清代学者的姓名籍贯。

该书着录每一种书的项目包括: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等,间有注明其刻者、校者、注者、笺者。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书目答问》书目总一)

诸生的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编既嫌挂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以告初学。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校精校注本,事倍功半。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箸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刻?(绢:组字→左言右为)谬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

经部举学有家法实事求是者,史部举义例雅饬考证详核者,子部举过古及有实用者,集部举最著者。

多传本者举善本,未见精本者举通行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现存明本。

【赏析】

本篇记述张之洞编选《书目答问》的缘由和推荐书目之标准。

妙言辑录

1.四书文必有朱注、五经文及经解,古注仍可采用,不知古注者,不得为经学。

2.目录之学最要者,《汉书·艺文志》。

3.史论最忌空谈论。

4.举其博通,不腐陋者。

5.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

6.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7.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

8.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可用。

9.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10.周秦诸子,皆自成一家学术,后世群书,其不能归入经史者,强附子部。

专家评点

《书目答问》是近代最详备、最实用的国学书目。选书有求“本末兼备”,并讲求慎择好书;它不是广泛罗列,而是扼要推荐。全书虽不是每书都有评价,但部、类前或后,有简短说明,对读者读书、查找出处,具有指导作用。直到今天,它还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目。

作者:秦汉之间的经师们

成书时间:战国末年或西汉初年

尔雅一语中的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辞典。

书海溯源

《尔雅》的作者,现在大致有二种说法:一、认为是周公原作《尔雅》一篇,后来由孔子、子夏等增补而成。二、认为是孔子的门人所作。三、认为是是秦汉间经师们缀辑旧文而成。一般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正确。

《尔雅》这个名字乍看起来,一般人或许觉得不太容易理解,其实,“尔”就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对一个字怎样才能接近于正确的读音和理解呢?这就要靠诂训了,而这也就是《尔雅》书名的由来。

由于《尔雅》是解释古代经书中用字的书,所以在古时与其它有关的著作一起归于经部,后又被置于《十三经》之列,成了儒家的一部经典。

文理梗概

《尔雅》一书,篇幅不大,但内容极为丰富。今本《尔雅》共分十九篇。这十九篇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从篇目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前三篇是古代文献词语训释的汇编。具体来说,《释诂》、《释言》主要解释单词的;《释训》主要是解释叠音词或连绵词的。后十六篇是解释人事百科名称的。现依次介绍如下:《释亲》,解释亲属的名称。《释宫》,解释宫室的名称以及与宫室有关的道路、桥梁等名称。《释器》,解释各种器物的名称,此外还包括有关服饰、饮食方面的一些名称。《释乐》,解释音乐术语及各种乐器的名称。《释天》,解释天文以及与天文有关的历法、气象等名称。《释地》,解释有关地理的名称。《释丘》,解释自然形成的名称。《释山》,解释有关山岳的名称。《释水》,解释有关泉水河流的名称。《释草》,解释各种草木植物及其形状特征的名称。《释木》,解释各种木本植物及其形状特征各称。《释虫》,解释各种昆虫的名称以及对其习性的说明。《释鱼》,解释各种鸟类的名称以及对其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的说明,《释兽》,解释各种兽类的名称。《释畜》,解释各种家畜的名称。

绝章赏析

《尔雅》十九篇,共有词目一千四三十九条。现选录部分条目供鉴赏:

《释诂》第一

迄、臻、极、到、赴、来、吊、舟、格、泪、怀、推、詹、至也。

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悦、怿、愉、释、突、协、服也。

靖、惟、漠、图、询、度、咨、诹、究、如、虑、谟、猷、肇,谋也。

典、葬、法、则、刑、范、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

《释亲》第四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姐妹为姑。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女子之夫为婿。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婿相谓为亚。

《释宫》第五

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东西墙谓之序。

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安。

妙言辑录

1.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

2.谷不熟为饥,疏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3.大波为澜,小波为沦,下波为径。

4.父为考,母为妣。

5.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6.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7.水中可居者曰洲。

8.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9.明星谓之启明。

10.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专家评点

《尔雅》辑录大量的古代词语,加以整理、解释,为我国辞典之先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是研究先秦词汇,阅读古书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解释词语,还包含广博的百科知识,以及描述古代社会的面貌,反映当时对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理解,所以也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思想状况的重要史料。

作者:杨雄

成书时间:公元一六年前后

方言一语中的《方言》是我国的第一部方言学著作。

书海溯源

杨雄(公元前五三年~公元一八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今属四川省)。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杨雄一生,官职一直低微,他历汉成帝、哀帝、平帝而“三世不从官”。新莽时,以三朝耆老的资历“转为大夫”,地位略有上升,但并不参与国事。杨雄曾校书天禄阁,晚年仍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政治上不得志,终在郁闷中辞世。

在我国,调查方言有悠久的传统。远在周代,中央王朝每年八月都要派使者坐着轻车到各地去调查民风、民谣和方言,并把调查结果报告给天子,然后藏于王室。周代的方言调查,是与采诗的工作同时进行。遭遇秦火,《诗》因可以讽诵记忆,故能保全,而方言材料却只能着于竹帛,因此没有留于后世。杨雄调查方言和撰写《方言》一书,也是为了继承这个中断已久的古老传统。

文理梗概

《方言》一书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方言》原书十五卷,收录九千余字。今本《方言》十三卷,收录万余字,应是后人有所增补。各卷的区分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大体上是按意义分类。卷一、卷二、卷三是释语词;卷四是释衣服;卷五是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卷七又是释语词;卷八是释动物;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释语词;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十三也是释语词。

《方言》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绝代语释;一是别国方言。绝代语释,即释绝代语,所谓绝代语,指的是古代词语。所谓别国方言,指的是当时存在于各国的方言、主要是汉语方言,包括北方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除了汉语方言外,还收录不少少数民族的词语,如朝鲜、满、蒙、苗、土家、壮、侗等族的词语。

《方言》所记载的方言,有详有略。其中以秦晋方言居多,特别是卷一、卷二,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词义的解释和辨析都比较详细。不仅如此,在解释别的方言的时候,也常常用这一方言地区的词语来比况。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方言》附录:杨雄《答列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