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汝珍
成书时间:清代
镜花缘一语中的清代以女性为中心的著名长篇章回小说。
书海溯源
李汝珍,字松石,清代直隶大兴人。他官运不达,只任过河南县丞。但文学功底极厚,少年即从名师学习,学问渊博,精通音律,对经史百家都有较多了解,这些为他创作《镜花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末清初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各种矛盾暴露出来,于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也应运而生。社会的进步,民主思想的萌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提高,而男尊女卑的问题也有所改观。另外,随着西方各国与清王朝交流的增多,各种海外趣闻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这也是李汝珍创作的思想源泉之一。由此种种原因,李汝珍以女性作为小说的主角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描写她们的才华,赞扬她们的能力,是一部具有朦胧民主思想的作品。
文理梗概
《镜花缘》写的是唐代女皇武则天时,她下令百花寒天一齐开放,众花神不敢抗旨,只得开放。开花后,花神被遣下凡变成一百个凡间女子。百花仙子降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唐敖进京应试,高中探花,但却因曾与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结为异姓兄弟,于是被革去探花。唐敖深受打击,不再留恋功名,于是与妻弟林之洋结伴,到海外经商。从未出过国的唐敖游历海外各个稀奇古怪的国家,看到许多奇风异俗,罕人异事。如两面国、女儿国等。后来他吃了仙草,入蓬莱山上求仙,一去不返。唐小山思父心切,在林之洋的带领下再次游历海外诸国,却毫无发现。小蓬莱山上,唐小山得到父亲的信,嘱咐她改名唐围臣,要她中举,记录百花神下凡后的名姓事迹。唐小山返回唐朝,参加女试,一百才女名列榜中。与泣红亭天书所记一样,百花花神人间重逢,连日饮宴、游戏。小山别后重入小蓬莱寻父,入山不返。最后中宗复位,尊则天为“大圣皇帝”,下令明年再开女试。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多九公笑道:“……其所异于人的,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子,以治外事。男女虽亦配偶,内外之分,却与别处不同。”唐敖道:“男子为妇人,以治内事,面上可用脂粉?两足可须缠裹?”林之洋道:“闻得他们最喜缠足,无论大家小户,都以小脚为贵;若讲脂粉,更是不能缺的。”
【赏析】
这段话选自《镜花缘》里女儿国的故事。清朝以来,妇女地位低下,而提高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则时已萌芽,李汝珍就深受影响。他写这部《镜花缘》就有提高妇女地位的意识,在女儿国里,尤其用一串啼笑皆非的故事让男子明白女子受到的非人待遇,从而认识到妇女地位的必要性。这段话里,三个清朝男子谈论到女儿国男主内、女主外的配偶方式,觉得十分可笑。事实上不仅女儿国,就是百位才女不仅在才学上,在胆识上,各个方面都不弱于男子。而他们所嘲笑的女儿国男子作妇人,抹脂粉,裹双足,实际上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这时,让几个深入女儿国的男子去设身处地体验他们强加给女子的摧残与压迫,其含义更深,其作用比直接的诉说更重要。在古典小说中,李汝珍第一次将妇女地位问题如此显著地提出来,的确有一定进步意义。
妙言辑录
1.女有?女,妇有?妇;常有?常,变有?变。(绢)
2.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
3.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4.优游道德之场,休息篇章之圃。
5.不意里面藏着一张恶脸,鼠眼鹰鼻,请面横肉。(绢:?满面横肉?)
6.原来狼心狗肺都是又歪又偏的!
7.世上那些戽恩的,连鱼也不如了!
8.马有垂?之义,犬有湿草之仁。(绢)
9.世间行善的自有天地神明鉴察。
10.男子为妇人,以治内事。
专家评点
《镜花缘》算得上一本奇书,它所描写的海外诸国奇人异事,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今天看起来尤有价值。但李汝珍在书中论才、论文,不免有夸耀学问之嫌,描写中也有虚夸不实之处,这些都是阅读中应予以注意的。
作者:蒲松龄
成书时间:清代
聊斋志异一语中的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书海溯源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朱,清代山东淄川人。他生于书香门第,但祖上功名不显,家中一直贫寒。虽然一生潦倒,但他尤其喜欢奇闻轶事,常常去找人听故事。这种丰富的阅历使蒲松龄的创作有了丰富、坚实的基础。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笔记小说开始流行,产生大量记录神鬼怪异和人物轶事的小说。唐宋以来小说创作曾出现一个高潮,而明代以来传奇和志怪小说的风气又兴盛起来,出现了超越前人的作品,蒲松龄的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同时,又因长期以来鬼神思想的流行,使得鬼怪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也是蒲松龄的创作素材与源泉。
文理梗概
《聊斋志异》由四百九十一个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而成。一部分是作者亲眼所见,但绝大部分采自民间,而且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中的精品。本书有数量极多的爱情题材作品,表现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而反抗礼教的束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鬼、人妖之恋,如《婴宇》、《小谢》、《莲香》等。而《连城》中乔生与连城的爱情又突破以往才子佳人的旧模式,达到知己之恋的新境界。作品中也揭露政治黑暗、官吏腐败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最著名的是《促织》。因为皇帝斗蟋蟀,搞得民间一片哀怨,成名的儿子由于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捕来的蟋蟀,不得不以死谢罪,魂化作蟋蟀才救了一家性命。这充分暴露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中,人民无法生存的痛苦境地。科举制度是当时社会一大重要问题,作者在作品中也充分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并颂扬了不肯屈就科举的文人。《于去恶》、《司文郎》等作品则指责考官的庸俗无能,只是借此发财而埋没了人才。蒲松龄透过一个个故事展开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全貌。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聊斋志异·鸦头》)
即出鸦头书。书云:“知孜儿已在膝下矣。妾之厄难,东楼君自能缅悉。前世之孽,夫何可言!妾幽室之中,暗无天日,鞭创裂肤,饥火煎心,易一晨昏,如历年岁。君如不忘汉上雪夜单衾,叠互暖抱时,当与儿谋,必能脱妾于厄。母姊虽忍,要是骨肉,但嘱勿致伤残,是所愿再”。
【赏析】
《鸦头》是《聊斋志异》中男女青年追求爱情自由的名篇。女主人翁鸦头被母逼迫卖淫,鸦头不从。后遇书生王文,两相生情,于是私奔,但被母追回,关在秘室之中。这封短信就是鸦头被抓回后,日受鞭挞,寄给王文的求救书。这封短信虽只寥寥百来字,但却表现了鸦头的性格。首先,她向王文叙述自己在母家所受种种折磨。不仅关入幽室,日日忍受鞭打折磨,甚至连饭也没得吃。但即使受如此之苦,鸦头仍然矢志不改,不肯屈从母亲,仍然守节以待王文。从这里可以窥见鸦头对爱情的忠贞,对爱人的依恋,为了自由爱情不惜忍受折磨。但是,对于赐予她这种种非人待遇的母亲和姐姐,她却并无怨言,念及骨肉情深,还唯恐王文会伤了她们。这样的无私,正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从这一封百余字的短信,不难理解理解鸦头在作品中的举动。
妙言辑录
1.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2.借福译?文章吐气,使天下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绢)
3.得言诸公,目不赌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4.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5.花面逢迎,世情如鬼。
6.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7.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
8.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
9.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
10.官宰悠悠,竖人毛发。
专家评点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佳作,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广泛丰富,塑造人物娓娓动人,至今仍是文案中的精品,欣赏价值极高。本书虽是文言,但文字也较浅显易懂。读者惟应注意作品中偶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能把故事当事实。
作者:刘义庆
成书时间:南朝宋
世说新语一语中的中国笔记小说的先驱,小品文的典范。
书海溯源
刘义庆,南朝宋人。他是刘宋王朝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等职。他一向爱好文学,喜欢招纳文人,门下文士众多。《世说新语》就是在门下文士的帮助下修饰而成的。魏晋以来,文人尚清谈。当时人都以品评人物为乐事,个人声名成毁,决于片言。他们标榜高格玄妙的语辞,崇尚放荡不羁,任意洒脱的行为,许多人都争相为之。于是文人们就其言行举止进行评说,品其人物高下。同时,自先秦以来小说轶事的风气,在魏晋也蔚为大观,时人竞相写小说。在这两种风气影响下,才会出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小说记录文人名士之高下,述其轶事、言辞。
文理梗概
《世说新语》原本为八卷,今本三卷,按照内容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间士族文士的逸闻轶事,全面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情感等。作者以人物品评的角度,来记录士族的言行,表现当时的社会风气与士族风度。书中大量描写人所倾慕的“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体现出当时士族名士玩弄风雅、追求风流自赏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只有自然率性,无拘无束,不为外物染性情、感动形于色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名士,例如《雅量篇》载谢安与人下棋,战报传来晋军大捷,他闻传后竟默默无语,丝毫不被这胜利的狂喜所感染。直到旁人再三追问,他才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大破贼”。此外《世说新语》也描写当时一些贪婪凶残的士族形象,这些人一方面是背离风度、风流,为士人所不齿,同时也是对贵族阶级本质的暴露。与之相应的是,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晋王朝,其黑暗统治令人生畏,人人有朝不保夕之感。《世说新语》在其故事中揭露晋王朝的虚伪统治,以及士人无以自保的黑暗现实。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赏析】
这是《世说新语》里极著名的一则故事,集中展现了魏晋士族大夫所崇尚的风度。王子猷是当时名士,他的率性、任意而为十分出名。夜大雪,王子猷半夜醒来,第一反应就是酌酒赏雪吟诗。这是名士应有的高雅生活,不为天寒所动,反而赏雪饮酒。他将物质条件置之脑后,首先是满足精神的愉悦。追求高尚的精神、人格本来就是魏晋风度的中心内容,王子猷不仅夜雪饮酒,而且随身带把锄头,随时准备掘地自埋,展现出对死亡的洒脱。王子猷的洒脱的确是魏晋风度中的风范,后面记载的则是他率性而为的表现。雪夜独酌,自然想起故人,遂有访戴一举。一夜风雪霜冻,终于到了戴安道家,他却要驾舟回家。这种超乎寻常人思维的举动,在王子猷看来正是自然,是顺应自己个性的行为,所以才乘兴而行,兴尽而归。王子猷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代表,是魏晋人尚玄、尚清谈之时代风气下的产物。这种个性的张扬,与魏晋时代文人自觉的时代特征是相适应的,是人性觉醒的表现。
妙言辑录
1.当共戮力王室,完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一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3.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4.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裸衣。
5.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6.酒正便人人自远。
7.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
8.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9.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10.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专家评点
《世说新语》是记载汉末至魏晋的士族文士轶事的小说,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故事短小,往往片言只语中蕴含深意,只有结合魏晋士人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特征,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作者:王实甫
成书时间:元代
西厢记一语中的中国较早的多本杂剧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书海溯源
王实甫,又名德信,元代大都人,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录鬼薄》记录他所作的剧本十三种,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其它如《破窑记》、《丽春堂》等流传也很广。婚姻恋爱是受历代文人墨客关心的一个话题,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提倡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的生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对无数青年男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元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给了男女青年更多自由恋爱的机会,包办婚姻的矛盾为此显得比较突出。王实甫正是基于对自由恋爱的同情,本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写下《西厢记》,以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
文理梗概
《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传统体例,采用多本杂剧形式,共五本二十一折。从而使剧情更曲折,故事更丰富,在戏曲史上作出重大贡献。在王实甫之前,已有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宋代赵令畸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以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流行,故事的基本情节已经定型,但王实甫在自己笔下使这一传统故事焕发异彩。“《西厢记》天下夺魁”。故事写的是崔相国病故,崔夫人及小姐莺莺暂住普救寺,莺莺与书生张生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垂诞莺莺美貌,派兵围寺;张生得到老夫人亲口许婚,依靠朋友帮助解了危难。老夫人却食言赖婚,张生情急中卧病不起,使女红娘帮助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二人自由结合。老夫人又以门户相要挟,迫使张生上京应试。贵公子郑恒以早有父母之命为由,上门抢婚,并捏造假信,使老夫人同意与莺莺的婚事。正在情急中,高中状元的张生心系莺莺,回到家乡,终于揭穿郑恒的阴谋,有情人终于成眷属。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西厢记》四本第三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