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约会要去必胜客
11072400000036

第36章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为什么要私奔——门当户对才对称

贾宝玉为什么不能娶林黛玉?

卓文君是西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某日席间,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卓父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后来司马相如的文采得到汉武帝的欣赏,武帝非常喜欢他的《子虚赋》,召他人宫,司马相如又作《上林赋》,武帝大悦,赏赐他很多财宝,又留他在朝为官,司马相如一夜之间名震朝野,成为达官贵人。回到临邛之后,卓王孙隆重地接待了他。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什么要私奔?因为一富一穷,门不当、户不对。而司马相如得到武帝赏识回来之后,又为什么得到了卓王孙的隆重接待?因为一富户,一权贵,门当又户对。在古代,父母为子女选择结婚对象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门当户对,在《西厢记》中也是如此。张生与崔莺莺虽然真正有爱情,但是张生想要娶莺莺必须得满足崔母的一个条件:考中状元。因为张生是个穷书生,而崔家则是有权有势的人家。有权有势的人家怎么能配个穷小子?根本就门不当、户不对,而张生要改变现状就只能考科举,而且还得中个头名。假如张生是个园丁,莺莺也不可能看上他,因为园丁没有前途,不可能会中个状元回来娶她。

“门当户对”在反封建思想的狂热年代被看做是“过时的”、违反人性的婚姻观念,但是实际上,门当户对的婚姻选择观念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门当户对也是可以解释清楚的,因为这一婚姻选择观念符合了“信息对称”的信息经济学原理。

还是以贾宝玉的结婚对象选择为例。贾宝玉出生在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所谓金陵四大家族是指“贾、史、王、薛”: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薛宝钗是薛家的大小姐,除了人力资本上有优势,还能给贾府带来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林黛玉则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小姐,根本没有一点社会关系,物质财富也不丰富。从这一方面来看,贾宝玉与薛宝钗是信息对称的。二人结婚之后出现的情况只会是如王熙凤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绝对不会出现因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出现夫妻关系中的地位过度不平等。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谈不上通过门当户对的结亲以稳固家族的根基,但是在相同的经济基础及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具有相近的消费倾向和价值观,它能让夫妻双方感到愉悦。增加婚姻所得。假如焦大不幸被黛玉的忧郁气质所深深吸引,爱得无法自拔,那么即使两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无法沟通的,必然也是不可能幸福的。

从理性人假设来分析,个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低质量(包括对社会阶层、个人财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所做的质量评估)的还是希望与高质量的异性配成一对。但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如果两个都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结合,那么两人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极大,就越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与境况稍差的人结合的话,则可能导致个人效用的减少。因此,从整体上看,门当户对的选择是较符合逻辑的。

所以说,曾经被我们看成过时与老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实际上,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也许很美,但是却是凄美的。而这种婚姻不仅会遭到当事人双方父母的反对,在久而久之后,因为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差别,结局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聪明伶俐又渊博异常的黄蓉会看上又笨又傻的郭靖,并且在结婚之后还算幸福美满,这样的事只能发生在充满幻想的武侠小说里。信息对祢是指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换句话说,倘若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二者不“对称”,你这交易就做不成;或者即使做成了,也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