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约会要去必胜客
11072400000032

第32章 为什么大学生的恋情往往是毕业就失恋——不完全竞争

毕业不仅失业,还会失恋,这又是哪门子事?

大学生的恋情也许是最纯真的,因为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而仅仅因为“一见钟情”,可以在瞬间爱上一个男生,对于男生也一样。这是因为在爱情的问题上,进行选择时所依凭的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诸如货币、财富、容貌、声誉等尺度来度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感觉在起作用。每个谈恋爱的人都是不同的,表现在知识、相貌、能力、财富和前途上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的恋情也许是最美好的爱情,但可惜的是,双方分手的比例很高,最后结婚基本是没谱的事情。更多的失败体现在“毕业即分手”。为什么大学生一旦脱离校园,爱情就那么脆弱,以致不堪一击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分析,大学生的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恋情属于不完全竞争。所谓不完全竞争,又称为有效竞争或可行竞争,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的一种竞争模式。完全竞争是指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完全竞争由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提出。克拉克认为,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产品的同质性或非同质性、生产者的数量及其规模结构、价格制定的方式、交易的方式、市场信息传递的特征和手段、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地理分布、产出控制的时间特征、工厂或企业规模的差异,等等,会导致买卖市场中的买者与卖者并不是很多,至少是不平衡的,价格并不是南双方共同决定,而且存在着不可以随便进入市场的贸易壁垒,使竞争具有不完全性。

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市场”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交易”双方在相貌、才华、财富和前途方面有着高度的差别化,往往使买方或者卖方市场不平衡。所以,校园爱情根本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带有高度垄断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是:那些具备较好禀赋和财富的市场竞争者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在漂亮的女生资源相对多的文科大学,市场接近于垄断竞争;而在那些女生资源非常匮乏的理工科大学,市场则近似于完全垄断;漂亮和优秀的女生周围形成的市场则是寡头垄断的,因为面对这样出众的女生,敢于追求的男生很少,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都很少。

由于校园“爱情市场”缺乏激烈的竞争,替代品较少,被追求者(一般是女生)面对的选择集大为缩小,从理论上讲就不会产生“最优”的选择结果。但是因为校园爱情特有的爱情倾向,他们一般不会把财富、名利等功利性的尺度作为选择标准,所以,最可能的大学生的爱情状态应该是:在不完全竞争下,恋爱不会使他们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爱情,更不会获得持久的爱情,校园爱情常常能在大学阶段平静地度过几年,而在毕业后,天各一方。大学生的爱情一旦碰到较为严重的约束条件——地理分布、户口等——马上就会劳燕分飞。

因为校园爱情的男女比例不平等,又加上大学校园中的男女年龄相对比较小,有一些优秀的人往往持有“事业高于爱情”的观点,他们更多地为未来的前途奋斗,视学业和能力为未来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而比较优秀的人则常常试图“学业、爱情两不误”,因此在大学校园内,那些愿意进入大学校园爱情市场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这也就使得爱情市场显现出又一种不完全竞争。

虽然那些所谓优秀的人才不进入爱情市场,但是大学校园的爱情市场依然是在不完全竞争特性下的比较激烈的竞争,要获得自己意中人的芳心,参与竞争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是这种巨额的投人并不一定带来满意的结局,因为能最后“成交”的永远只是一对,所以参与竞争的局中人是要冒风险的。根据“排队配给原理”,社会不一定把物品给予那些最愿意和最有支付能力的局中人,爱神通常垂青于那些最愿意排队等待的人。可是被选择者还是愿意选择那些最优秀的人,这就使得比较优秀的市场参与者不被选择。而有的人可能会退而求其次,有的人也许会退出市场。与此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优秀的还是不优秀的人都会进入婚姻市场,这样会使婚姻成为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而当大学生毕业之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人进入完全竞争的市场,会发现在大学时所选择的对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很容易就会毕业之后就分手。再加上大学毕业之后,环境的变迁,个人心境的改变,也会使得很多人选择分手。不完全竞争

又称为有效竞争,是指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