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1071700000012

第12章 邵雍:身教言教相结合

“邵雍简介”

邵雍(1011—1077),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涿州市),谥号康节。北宋哲学家、易学家、理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是“北宋五子”之一(还有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邵雍一生苦学勤奋,学识渊博,潜心研究理学和易学,建立了神秘的先天象数学。他一生致力于以象数方法来解释、探求和预测宇宙万物,包括人生的基本规律。他的这一成果影响很大,著述颇丰,不仅受到北宋时期朝野的广泛赞誉和推崇,也成为宋朝以来易学和占卜领域的祖师魁首。传世之作《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其著作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有《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

身教言教相结合

邵雍对儿孙们的教育关心是全方位的。他见北宋政权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对当时的政局经过一番权衡分析,认为当今西南方向为吉地。便私下对儿子伯温说:“世行乱,蜀安,可避居。”伯温遵父指点于宣和末年举家使蜀,果然成功避难,一家人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伯温本人也得善终,活了78岁。

在教子方法上,他坚持身教言教相结合,特别注意身教。比如他注意给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儿孙们作出好的榜样。邵雍刚到洛阳时,家庭很穷,“蓬荜环堵,不芘风雨”。但他能够“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数年如一日关在家里读书做学问。自己首先做到学习刻苦,做事专心,不荒费时日。这种家学渊源和治学氛围,对儿子后来也能潜心学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邵雍还有一个很好的品德,即对人以诚相待,善良正直。而且背后从不言人非,“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别人在学问上有求于自己,只要自己知道的,不管多忙,邵雍必会毫无保留地回答求问者。故当时洛中“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这些对于儿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也起了很好的影响和榜样作用。

“苦学”可有大用

除去易占成就之外,邵雍还有一件事值得追述,那就是在教子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堪称封建社会名门楷模。邵雍对唯一的儿子伯温,及其后来的三个孙子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其教育内容几乎涵盖修身、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交友等各个方面。

邵伯温,字子文,是邵雍老夫子的长子。伯温从小受到其父的影响,无论是学习和做人之道,都是严格遵循其父的教导,不敢有违。一天,邵夫子与夫人在闲谈中,谈及自己从小苦学之事说:“以后要告诫子孙,我从小家贫,颠沛流离,以饮食之油点灯读书,学习之苦不可言表。今后要让子孙从小养成良好的苦学习惯,将来才可有大用。”这时司马温来访,他忙叫儿子伯温给客人倒茶。对伯温说:“你现在年少,做人要以温公为表率,要多向温公请教。对国要忠,为家要和,对友要仁,办事要诚。在学习中就像春种秋收一样。只有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有收获。一岁之事慎在春,一日之事慎在晨。一生之事慎在少,一端之事慎在新。人生若青少年时期不用功,到老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温公又对伯温说:“你要把你父亲的话当作你的座右铭,不可忘怀,将来必成大器。”

伯温听从其父教导,每日起五更认真读书,有疑问就问其父。邵夫子总是谆谆教导,伯温又多得司马温公、程颢和程颐的指导,上进非常快。从小就饱读经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非善不交

在交友方面,邵雍严格按着“交益友,不交损友”和“非善不交”的信条,自己首先做到不滥交。他也不让儿子与一些狐朋狗友来往,而是让他与当时的名士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人过从。伯温尊父教,很快与这些名士成了忘年交,而且受益匪浅,“所闻日博”。司马光特别喜欢这个晚辈,他当了宰相后,曾准备重用伯温,只是因司马光不久去世而未实现。

做“善”人,不做“愚”人

邵雍常对儿孙说,人是分品位的,人要想进步,必须接受教育。他说:“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他认为人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应该按照师长的教导去做,才能成为“善”人。如果被人教育指点还不提高,那必定是个愚人。他还说:“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只有成为一个“善”人才会带来吉祥。他希望自己的后代都努力做上品和中品之人,做“善”人,不做下品“愚”人。

他还给后代具体指出了如何做“善”人的内容,即“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并要求后代“吉人为善,惟日不足”,要长期努力,终生坚持。他常严肃地反问伯温和三个孙子:“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邵雍的这些言行,虽然有封建士大夫维护封建道德的浓重痕迹,而且在言教方面,和封建时代所有的家训一样,有点居高临下的意味。但他以品行教育为根本,言传身教,行则处处带头,言则随事而说,有感而发,重在说理。在对后代的教育上,倾注了一个长者长期深厚的情感和努力。

后来伯温又教育其子邵溥,后来邵溥也成为理学家,成为宋代天下第一清官。祖孙三代继承理学,在当代名扬四野,被宋代称为邵氏三贤,并有史书传记。

善于发问教子

有一天中午,邵雍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雍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邵雍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儿子想了一会儿说:“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邵雍又问:“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儿子回答:“是找大东西。”

邵雍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这回,儿子肯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邵雍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从邵伯温一生成就来看,邵雍的家教是成功的。在父亲戒勉教诲之下,伯温不负父望,一生精进,取得了从政、为学两方面的突出成就。在为官上,他曾历任大名府助教、长子县尉、灵宝县和芮城县知县、果州知州、成都路刑狱、转运副使等职。在各职位上,伯温谨遵父教,努力熟悉当世之务,恪尽职守,均政声良好。在学问上,其理学和易学著述超过了父亲,他一生著有《周易辨惑》《邵氏闻见录》《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书近百卷。

“教育心得”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邵雍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