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北京第四纪地质导论
11068700000039

第39章 保护地质遗迹乃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和必须承提的重大任务之一。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关地质环境保护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开发山区的过程中,对一些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为此,我们强烈地呼吁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加强对山区环境地质的保护,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条件,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进步。

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留部分地质遗迹——自然历史的纪念物,如重要地质剖面、山洞、古生物化石等,此为当务之急。

1996年,我们曾开展了北京地区“保护地质遗迹”调研。此项调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北京地区若干重要地质遗迹保存现状,特别是对那些已被严重破坏的地质遗迹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提出保护措施,以及早挽救它们被毁灭的命运。保存好北京地区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和标准地层剖面,是为今后继续发挥其在科研、教育、生产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而作出贡献。

一、“保护地质遗迹”项目的调研意义

(一)科学意义

北京地区不少标准地质剖面和重要地质遗迹的发现和研究已有130多年历史,是先后几代地质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很好的声誉和影响,对提高中国地质学水平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斋堂地区的“马兰黄土”和“地文期”,以及最近发现的“冰缘期”等。今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对标准地质剖面的研究水平将不断提高,我国的地质学研究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二)教学意义

北京地区许多标准地质剖面和重要的地质遗迹,都是北京多所高等院校学生地质旅行、实习和写作毕业论文的园地,对培养学生有关地质专业知识、野外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项目调研工作在教学上具有长远意义。

(三)地震预报作用

北京地区已发现的继承性活断层有40余条,而地震多发生在断层带,因此对现代活断层遗迹的保护是很有必要的,对地震预报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现在我们不加强保护,断层遗迹被破坏,则对北京地区地震的预测预报,将是极为不利的。加强活断层标准剖面的保护,对北京地区地震预报工作也具有长远意义。

(四)生产实际意义

山区标准地层的建立,对平原地区第四系地层的划分,对了解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旅游的意义

有些地质遗迹可以逐渐地开发为山区旅游景点,为山区增加旅游收入,例如延庆县古窑村三道梁的木化石等。

在过去10多年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基础上,我们选择北京山区共17个重要的地质遗迹作为首批调研对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地质遗迹的破坏程度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必须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否则,它们将在地球上永远地消逝。

二、“保护地质遗迹”项目的调研结果

北京地区是中国地质学的摇篮,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在过去130余年历史中,经过几代地质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已建立了一些标准地质剖面,发现了不少的地质遗迹。其中,迄今已公认的新生代地质遗迹主要有地层、地貌、冰缘、新构造和古生物等。此外,如云水洞、石花洞及中国猿人洞等已作专门开发与保护,故不在调查之列。我们此次调查的17个遗迹保存地点分布在北京山区,特别是北京西山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遗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大体上可分为毁灭性破坏、严重破坏、较严重破坏等3种类型,现分述如下。

(一)毁灭性破坏

(1)斋堂马兰黄土 属于毁灭性破坏的斋堂马兰黄土标准地层剖面,据1989年观察,该剖面保存完好,并可明显地划分出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两部分。1993年我们在研究该剖面黄土结构时,虽然由于挖土烧砖已有部分破坏,但黄土地层剖面基本完整。1996年4月,我们再去观察时,情况大不相同,实在令人惊讶!斋堂镇在那里修筑了一个大砖厂,日产红砖3,000块。为此,他们利用2台推土机,把原来的地质剖面完全毁掉,并迅速向北掘进约300~500 m,原先的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已完全毁掉,只剩下部分马兰黄土。继续下去这里的全部马兰黄土将被烧成砖而在地球表面消逝。现在必须尽快提出保护措施,挽留少部分马兰黄土供子孙后代继续研究和教学之用。否则,今后再提出这问题就为时已晚了。

(2)前桑峪冰楔 前桑峪冰楔是1989年由作者首先发现的,并已在第六届国际冻土会议上作了报告,进行了学术交流,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前桑峪冰楔包括前桑峪砖厂的北剖面冰楔群和南剖面的大型冰土楔。其科学意义在于证实了北京地区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而是较好的冰缘环境。因此,第四纪气候系列应为冰缘期和间冰缘期,而不是冰期的泛冰川论观点,这种观点已获得了世界第四纪科学家的赞同。

不幸的是北剖面的冰(砂)楔群已被完全挖去,消逝得无影无踪。南剖面的大型冰(土)楔目前虽留有残迹,但与原先典型的冰(土)楔相比几乎已严重破坏,应尽快挽救和加以保护,使之今后仍然可供科研和教学之用。

(3)东灵期和坨里唐县期夷平面残余砾石层正在逐渐地被毁掉。

(二)严重破坏

(1)上新世官厅三趾马红土层 属于此类破坏的地质遗迹有官厅标准的三趾马红土层,时代属上新世。1976年我们首次观察时,剖面上厚达5 m的红色黏土完整无缺。1993年10月,我们再去考察时,由于修筑公路,大量红色黏土被挖掉,以致产生小型滑坡。此后几年经多次采掘红土而形成不少10m×5m的凹坑,使三趾马红土层保存现状受到严重破坏。如不进行保护,那么该地层剖面就有被全部挖掉的危险,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和保护。

(2)早更新世泥河湾组河湖相沉积 泥河湾组标准地层剖面在北京地区仅见官厅林场北一处,正好与三趾马红土层相毗邻。10余年来,该剖面已受到严重破坏,由于推土机的挖掘和大型卡车的搬运,地层已失去很多,但目前保留下的部分若能加以保护,该剖面还是有实际参考意义,对北京地区建立第四纪地层系列将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3)雁翅河湖地层与黄土堆积 如前所述,雁翅河湖地层与沉积的发现对了解永定河变迁及古地理环境演变,甚至对了解整个北京地区古地理环境变迁都具有重大意义。但不幸的是这套湖相沉积在最近10年中被雁翅火车站全部铲除,并在该处建筑了房屋,使这套湖相沉积在地球表面消逝了,给未来研究永定河谷发展史和北京古地理环境变化带来困难。据1989年调查,雁翅黄土包括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两部分,其下为砂砾层,厚达20 m,类似斋堂的马兰黄土。这也是北京地区不可多得的剖面。这次去调查时发现,由于雁翅地区农民挖土造砖而将黄土几乎全部挖光,剩下的仅仅为粗粒的砂砾层。此外,在剖面下部的砂砾中,由于新构造运动不均衡掀斜的影响,产生走向NE60°,倾角25°的倾斜,这为北京地区地壳活动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应加以保护。

(4)古窑村木化石群 该木化石群位于延庆县东部与河北省交界的千百乡古窑村附近的三道梁上,系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区调队于1958年发现的。当时木化石保存完好,最大的直径达2.5 m,最小的直径为0.8 m。出露的木化石均为直立状,一般高达0.4~0.5 m,最高达1 m余,实属罕见。经鉴定,木化石的年龄为距今1.3亿年前的侏罗纪。此木化石群完全可供科学研究和作为山区旅游景点开发之用。

1996年6月22日,我们重新观察了该木化石群,结果发现木化石群面貌同38年前发现时已完全不同,几乎全部被打碎,只有少部分可见木化石轮廓。经实测,目前可见出露高度为0.2~0.7 m,最高亦不过0.8 m,仅少数化石能看出原木的年轮,而多数年轮已完全不清楚。现在延庆县人民政府虽已立碑保护,但已为时太晚了,使这批珍贵的文物被那些无知者给毁坏了。

(三)较严重破坏

北京地区的地质活断层已遭到较严重破坏。目前北京地区经过国家地震局第一地形变观测中心和地壳应力研究所等实测的活动断层已有40余条。这次经我们重新调查所证实的活动性较大的活断层主要有8条。其中包括施庄、张家台、张山营、南口山前、沿河城、八宝山、大灰厂及密云二甲峪等断层。调查结果证明,大灰厂活断层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因附近农民已在断层带东侧大规模开发风化壳黏土造砖,若再向前开挖,就有可能将该活断层给破坏掉。张家台活断层由于修筑盘山公路,断层带也被挖掉一半,但断层剖面还保存完好。今后也应注意保护该断层剖面的完整性,避免再遭破坏。保护活断层剖面的完整性对北京地区地震的预测预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保护地质遗迹”项目的调研结论

(1)北京地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科学研究也最早,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摇篮。经过130余年来几代地质学家的共同努力,无论在地质科学理论上,或地质矿产生产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近些年来,人类地质环境的改造与破坏程度日益严重。因此,有关环境地质与环境工程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对一些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特别是对那些遭受毁灭性破坏和严重破坏的遗迹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挽救。地质遗迹保护对科研、教学、开发山区旅游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安芷生,卢演俦。1984.华北晚更新世与马兰期气候地层划分[J]。科学通报,(4)。

安芷生,等。1979.顺5孔的磁性地层学和早松山世的北京海侵[J]。地球化学,(4)。

奥布鲁切夫B A。1958.华北黄土:砂黄土问题[M]。乐铸,刘东生,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巴尔博。1929.张家口附近地质志[J]。地质专报,甲种6号。

巴尔博。1934.中国中部之地文期[J]。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3(3)。

巴什 F N。1985.通俗天文学[M]。王鸣阳,张大卫,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白明辉。1982.第四纪冰川地质调查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北京市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231~259.

薄万举,谢觉民。1991.形变资料显示地壳活动背景及其孕震信息的分析[J]。震情研究,4(12):133.

步达生,德日进,杨钟健,等。1933.中国猿人史要[J]。地质专报,甲种11号。

曹伯勋,田明中,袁铃声。1994.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20.

崔之久,徐海鹏,田昭一。1985.试论泥石流沉积类型与形成机制[C]//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编辑组,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12~120.

崔之久。1981.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分册 第四纪冰缘地貌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

德日进 P。1941.东亚地质及人类原始[M]。北京:北京地质学生物学研究所出版品7号。

德日进P,杨钟健。1930.山西西部陕西北部蓬蒂纪后黄土前之地层观察[J]。地质专报,甲种8号。

方小敏,沈明智,牟明智。1991.武都泥石流显微构造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中国科学,B辑(2)。

高名修。1995.东亚北东向块断构造与现代地裂运动[M]。北京:地震出版社。

谷德振。1979.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95~97.

郭旭东。1974.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第四纪气候的变迁[J]。地质科学,(1)。

郭旭东。1984.中国第四纪气候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6(1)。

郭旭东。1988.中国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探讨[J]。地理科学,8(2)。

郭旭东。1996.对“冰川变形石”理论的重新评价[J]。冰川冻土,18(1):51~59.

郭旭东,盛学斌。1980.我国海南岛第四纪玄武岩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理学报,35(2):169.

郭旭东,严富华。1993b。北京西山上升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C]//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27~134.

郭旭东,严富华。1993c。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J]。冰川冻土,5(4):574~581.

郭旭东,严富华,胡碧茹。1997.北京长辛店砾石层时代归属问题之新见[G]//刘嘉麒,袁宝印,主编。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庆贺刘东生院士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五周年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郭旭东,严富华,黄秀铭。1995a。北京西山新构造运动的分期[J]。现代地质,9(2):51~59.

郭旭东,严富华,金增信。1991b。北京西山的冰缘期和更新世自然环境[J]。冰川冻土,3(2):159~166.

郭旭东,严富华,麦学舜。1991a。北京西山灵岳寺古冰川沉积物何在?[J]。地质科学,(1):30~37.

郭旭东,孙家淞,范时清,等。1993.中国及其邻近海域大陆架的起源和演化[C]//何科昭,杜杨松,仲力,等编。中国地质大学40周年校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8~30.

郭旭东,王思敬,薄万举,等。1995b。北京城市未来发展中地壳环境的潜在危机[J]。现代地质,9(4):476~487.

郭旭东,严富华,王克鲁,等。1993a。北京百花山若干冰缘现象的商榷[J]。地质科学(2):197~198.

郭旭东,严富华,叶永英,等。1981.从模式口“冰川遗迹”看北京西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发生的可能性[J]。冰川冻土,3(1):63~67.

郭旭东,严富华,张乃娴。1992.北京东灵山若干冰缘现象的初步观察[J]。地质科学,(1)。

胡惠民,金祖彬,匡绍君,等。1981.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面形变[J]。地震学报,3(3):276~282.

黄汲清。1928.中国沿海地带之地文变迁[J]。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3)。

黄万波。1979.北京阜城门披毛犀化石的发现与晚更新世气候问题[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7(2)。

黄万波,关健。1983.京郊燕山早更新世洞穴堆积与哺乳类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1(1)。

黄万波,等。1981.燕山山麓新发现的几处洞穴及堆积简报[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9(1)。

黄秀铭,汪良谋,徐杰,等。1996.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J]。地震地质,13(1):56~58.

蒋才俊,郭旭东,王思敬。1996.华北平原“地下水库”供水功能衰退和防治对策[G]//曲换林,徐乃安,主编。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孔昭辰,等。1982.北京地区1万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J]。植物学报,24(2)。

孔昭辰,等。1985.依据孢粉资料讨论周口店地区北京猿人生活时期及其前后自然环境的演变: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李鼎荣,等。1979.北京平原区上新统-更新统的划分[J]。地质科学,(4)。

李鸿琏,王景荣,赵尚学。1985.泥石流输移与沉积的若干特征[C]//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编辑组,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华章。1995.北京地区第四纪古地理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李容全。1984.北京地区长辛店砾石层的沉积特征与西山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报,39(1)。

李四光。1973.地质力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95~97.

李四光。1975.中国第四纪冰川[M]。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四光。1975.北京西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和中国冰期问题[M]//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北京:科学出版社,147.

刘东生。1972.环境地质学的出现[J]。环境地质与健康,(4):2~12.

刘东生。1973.当前环境科学中若干课题[M]//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委员会,主编。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第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4~8.

刘东生,丁梦林。1984.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层位与黄土-深海沉积古气候旋回的对比[J]。人类学学报,3:93~101.

刘东生,郭旭东。1999.五十年来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进展[M]//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刘东生,王克鲁。1964.中国北方第四纪地层的某些问题[M]//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65~76.

刘东生,谭明,吕金波,等。1997.洞穴碳酸钙微层理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及其对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1):41~48.

刘东生,等。1985.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嘉麒。1999.中国火山[M]。北京:科学出版社。

吕金波。1994.北京西山新生代古地理环境演变[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7(3)。

马溶之。1948.土壤剖面之研究及其地文意义[J]。地质论译,13(3~4)。

纳里乌金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室。1974.中国第四纪冰川与冰期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萨瓦连斯基,等。1959.工程地质手册[M]。王国城,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44.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等。1989.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水力。1977.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期划分[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31~143.

孙建中。1981.松辽平原的冰缘期[J]。地理科学,1(2)。

唐永仪。1990.太白山末次冰期冰碛物微结构和微构造研究[J]。冰川冻土,12(3)。

王克鲁,胡碧茹,严富华,郭旭东。1998.北京斋堂盆地黄土结构构造与形成环境[J]。北京地质,10(1):1~10.

王乃文,何希贤。1982.北京平原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3)。

王乃文,何希贤,等。1983.北京平原第四纪海相微体化石的研究[J]。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22)。

王思敬,郭旭东,蒋才俊。1996.北京环境地质系统的风险趋势[G]//曲焕林,徐乃安,主编。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王永焱。1982.黄土中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中国黄土的成因[J]。地理学报,37(1)。

王竹泉。1926.中国地质图说明书:太原-榆林幅[M]。北京:商务印书馆。

魏兰英,卢演涛,尹功明。1997.马兰砾石成因和年代的初步研究[G]//刘嘉麒,袁宝印,主编。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庆祝刘东生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五周年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87~291.

魏兰英,等。1982.北京南口红土台地砾石层、古土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C]//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吴汝康,董兴仁。1985.北京猿人化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M]//吴汝康,任美锷,朱显谟,等。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系地震测量教研组。1980.大地形变测量: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50~51.

希尔克。198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M]。邹振隆,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谢自楚,苏珍。1975.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的发育条件、数量及分布[M]//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现代冰川与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8~13.

徐钦琦,等。1982.北京人时代的气候[J]。人类学学报,1(1)。

徐仁。1966.北京猿人时代中国北方的气候[J]。中国科学,15(3)。

徐煜坚。1989.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的初步考察[J]。第四纪研究,(3)。

严富华,叶永英,等。1986.北京东斋堂黄土的孢粉分析[J]。中国第四纪研究,7(1)。

严富华,等。1981.从孢粉分析试论北京地区两泥炭矿时代和形成环境[J]。地震地质,3(1)。

杨怀仁。1980.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的变化[J]。南京大学学报,(1)。

杨怀仁。1984.雪线变化与中国第四纪冰期[G]//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杨杰。1956.中国北方黄土沉积的形成[J]。地质知识,(9)。

杨景春,等。1983.大同盆地古冰楔(砂楔)和晚更新世自然环境[J]。地理科学,3(4)。

杨理华,刘东生。1974.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J]。地质科学,(3):210~217.

杨钟健,卞美年。1936.甘肃扑皋兰永登区新生代地质[J]。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6:201~260.

叶良辅。1920.北京西山地质志[J]。地质专报,甲种11号。

应绍奋,张祖胜,耿士昌,等。1988.中国大陆垂直向现代地壳运动基本特征[J]。中国地震,4(1):1~7.

曾思伟,张又安。1985.黏性泥石流舌状沉积形态及其剖面特征[C]//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编辑组,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人杰。1977.论长辛店组的地质时代[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5(3):173~175.

赵树森,刘明林。1984.洞穴堆积物铀系测年数据报道[J]。科学通报。

赵松龄,张宏才。1983.北京西山灵岳寺古冰川沉积物的初步研究[G]//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赵希涛,李容全。1981.北京斋堂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地层[J]。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2号:112~122.

卢演俦。1988.马兰黄土的颗粒石英热释光断代[J]。科学通报,(1)。

赵希涛,曲永新。1981.北京斋堂雁翅地区的黄土[J]。地质科学,(1)。

赵希涛,孙秀萍,张英礼,等。1984.北京平原30 000年来的古地理演变[J]。中国科学,B辑(6)。

周昆叔。1965.对北京市附近两个埋藏泥炭沼泽的调查及其孢粉分析[J]。中国第四纪研究,4(1)。

周昆叔。1984.试论北京自然环境变迁研究[M]//侯仁之主编。环境变迁研究第1辑。北京:海洋出版社。

周明镇。1953.长辛店砾石层的时代[J]。古生物学报,(4):201~205.

朱景湖,崔之久。1984.五台山冰缘地貌的基本特征[J]。冰川冻土,6(1)。

朱显谟。1958.关于黄土层中红层问题的讨论[J]。中国第四纪研究,1(1)。

朱照宇,何科昭,何浩生。1987.苏联新构造学研究的新进展与若干新理论问题[J]。现代地质,(2):291~294.

Andersson J G。1923.Essays on the Cenozoic of North China[J]。Mem。Geo。Serv。China,Ser。A。,(3):1~162.

Andersson J G。1939.The malan terraces of Northern China[J]。Bulletin to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1):7~44.

Andersson J G。1939.Topograph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Far East[J]。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ce caestasiatska Samligama,Stockholm。Bulletin(1)。

Emery O K,Uchupi E。1984.The geology of The Atlantic Ocean[M]。New York:Springer-Verlag,50~52.

Flint R F。1957.Glacial and Pleistocene Geology[M]。New York:Springer-Verlag

Flint R F。1965.The 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Quaternary[M]。New York:Springer-Verlag。

Frederick B Jr。1975.Environmental geology[M]。New York。Halsted Press。

Guo Xudong。1993.Periglacial period and pleistocen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estern Mountains of Beijing[C]//Permafrost。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Vol。2.

Hansen W R,Crosby E J。1982.Environmemtal geology of the front range urban corridor and vicinity Cororado[M]。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Horowitz A。1979.The Quaternary of Israel[M]。New York:Academic Press。

Hsieh,C Y(谢家荣)。1933.Note on the geology of Changsintien-Tuoli Area[J]。S W of Beiping,Bull。Geol。Soc。China,12,513~529.

Kaisser K。1969.The climate of Europe during the Quaternary Ice age[J]。Quaternary Geology and Climate,NAS,1~12.

Keller E A。1981.Environmental geology[M]。3rd ed。Columbus:A Bell Howell company。

Keller E A。1988.Environmental geology[M]。5th ed。Columbus:A Bell Howell company。

Liu Tung-Sheng,Guo Xudong,Dong Guang-rong。1987.The periglacial phenomena on loess plateau。China[M]//Pecsi M,French H M,eds。Lo-ess and periglacial phenomena。Budapest:Academial Kiado。

Mears B。1981.Periglacial wedges and the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 of Wyoming’s intermontane basin[J]。Quaternary Research,15(2):171~195.

Michigan A A。1983.Quaternary glaciation and tectonism in the Southeas-tern Sierra Nevada,Part 2,California。

Pei W C(裴文中)。1930,On the Early Tertiary beds of Chang-Hsing-Tien[J]。Bull。Geol。Soc。China,9(5)。

Pewe T L。1966.Ice wedges in Alaska-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cli-matic significance in permafrost[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Natl Acad Sci。Natl Res。Counc Publ。1287:76~81.

Pewe T L。1975,Quaternary geology of Alaska,U。S。G。S。prof。pap。,835,145.

Washburn A L。1980.Permafrost features as evidence of Climatic change[J]。Earth Science Review,15(4):317~393.

Washburn A L。1979.Geocryology,A survey of periglacial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s,New York,Springer-Verlag。

Wright H E。1983.Late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Wunternary Research,Vol。1,No。2.

Young C C and Bien,M N(卞美年)。1936.Some new observations of the Cenozoic geology near Beiping[J]。Bull。Geol。Soc。China。15(2),207~216.

Ringwood A E。1979.Origin of the Earth anel Moon,New York,Springer-Verlag。

Dermott S F,ED。1978.The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Chichester,John Wiley。

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书目

第一批书目

蜱螨学李隆术 李云瑞 编著

变形体非协调理论郭仲衡 梁浩云 编著

胶东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找矿陈光远 邵伟 孙岱生 著

中国天牛幼虫蒋书楠 著

中国近代工业史祝慈寿 著

自动化系统设计的系统学王永初 任秀珍 著

宏观控制论牟以石 著

法学变革论文正邦 程燎原 王人博 鲁天文 著

第二批书目

中国自然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全国基础性研究状况调研组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 编著

中国水生杂草 刁正俗 著

中国细颚姬蜂属志 汤玉清 著

同伦方法引论 王则柯 高堂安 著

宇宙线环境研究 虞震东 著

难产(《头位难产》修订版)凌萝达 顾美礼 主编

中国现代工业史 祝慈寿 著

中国古代经济史 余也非 著

劳动价值的动态定量研究 吴鸿城 著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吴光辉 陈高桐 马庆泉 著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 尹韵公 著

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 陈平 著

艺术教育学 魏传义 主编

儿童文艺心理学 姚全兴 著

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 毛祖桓 著

第三批书目

奇异摄动问题数值方法引论 苏煜城 吴启光 著

结构振动分析的矩阵摄动理论

陈塑寰 著

中国古代气象史稿 谢世俊 著

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江正辉 主编

历代蜀词全辑 李谊 辑校

中国企业运行的法律机制 顾培东 主编

法西斯新论 朱庭光 主编

《易》与人类思维 张祥平 著

第四批书目

计算流体力学 陈材侃 著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环境 郑洪汉 等著

质点几何学 莫绍揆 著

城市昆虫学 蒋书楠 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李景源 主编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 项启源 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 李凤鸣 张海山 主编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 王戎笙 主编

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 王佐良 著

中国现代诗学 吕进 著

汉语语源学 任继昉 著

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 邓启耀 著

第五批书目

重磁异常波谱分析原理及应用 刘祥重 著

烧伤病理学 陈意生 史景泉 主编

寄生虫病临床免疫学 刘约翰 赵慰先 主编

国民革命史 黄修荣 著

现代国防论 王普丰 王增铨 主编

中国农村经济法制研究 种明钊 主编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 文正邦 主编

复杂巨系统研究方法论 顾凯平 高孟宁 李彦周 著

辽金元教育史 程方平 著

中国原始艺术精神 张晓凌 著

中国悬棺葬 陈明芳 著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 张定凤 主编

第六批书目

非线性量子力学理论 庞小峰 著

胆道流变力学 吴云鹏 主编

中国蚜小蜂科分类 黄建 著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文焕然 等 著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 徐培汀 裘正义 著

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张翼星 编著

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 王邦维 著

中国远征军史 时广东 冀伯祥 著

历代蜀词全辑续编 李谊 辑校

第七批书目

亚夸克理论 焦善庆 蓝其开 著

肝癌 江正辉 黄志强 主编

计算机系统安全 卢开澄 郭宝安 戴一奇 黄连生 编著

声韵语源字典 齐冲天 著

幼儿文学概论 张美妮 巢扬 著

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 芈一之 主编

论公私财产的功能互补 忠东 著

第八批书目

长江三峡库区昆虫 杨星科 主编

小波分析与信号处理——理论、应用及软件实现 李建平 主编

世界首例独立碲矿床的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银剑钊 著

临床内分泌外科学 朱预 主编

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国际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江流 徐崇温 主编

科技生产力:理论与运作 刘大椿 主编

世界语言词典 黄长著 著

第九批书目

法医昆虫学 胡萃 主编

储藏物昆虫学 李隆术 朱文炳 编著

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陈晓律 等著

重庆移民实践对中国特色移民理论的新贡献 罗晓梅 刘福银 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播史 司有和 主编

巴国史 段渝 著

高原军事医学 高钰琪 主编

现代大肠癌诊断与治疗 孙世良 温海燕 张连阳 主编

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 王绍玉 冯百侠 著

第十批书目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徐崇温 著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 刘德喜 钱镇 林喆 主著

费孝通九十新语 费孝通 著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 高放 著

中国铜镜史 管维良 著

中国民间色彩民俗 杨健吾 著

科幻文学论 吴岩 著

人类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 黄国宁 池玲 宋永魁 编著

第十一批书目

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 王强华 等著

汉唐都城规划的考古学研究 朱岩石 著

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 杨华 著

明代文学与文化 吴志达 著

外国散文流变史纲 傅德岷 著

变分不等式及其相关问题 张石生 著

子宫颈病变 郎景和 主编

北京第四纪地质导论 郭旭东 著

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程登发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