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越活越健康
11067300000081

第81章 警惕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可能占心脏病猝死原因的70%~80%,约20%~25%的冠心病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心脏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数各种心肌病。此外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e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等是猝死的原因。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

预防心脏性猝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

(3)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4)控制体重。

心脏性猝死表现为呼吸停止和心脏骤停,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晕倒、抽搐、大、小便失禁、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秒的短暂呼吸后,呼吸停止。发作前可以没有任何预兆。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好早期检测和及时抢救呢?

(1)早期检测手段。

①动态心电图:筛选和24小时检测心肌缺血事件和恶性心律失常。

②大动脉僵硬度检查,早期检测大、中动脉弹性,以预测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③直立倾斜试验:晕厥的鉴别诊断及血管性晕厥诊断的“全标准”。

④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和决定是否需要干预的“全标准”。

⑤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恶性心律失常及疗效评价、预测的有效方法。

(2)抢救措施。

要十分强调“分秒必争”的抢救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对心脏性猝死的病人,除立即拨打“120”电话外,不能等待医生,要立即就地抢救。无论何种类型,应尽快使病人就地平躺、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并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①心前区用拳叩击:拳击力中等,连续3~4次,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若无效,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

②胸外心脏按压: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垫木板于其背下,施救者将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处,右手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十字形交叉,两臂伸直,借体重力量加压,每分钟有节奏地挤压100次。

③人工呼吸: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使患者头部后仰,一手将患者的口张开,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子,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中吹气,每分钟15次,如1人在场,先胸外按压6~7次,后吹气1次,循环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