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育儿经:世界育儿之父教你养育孩子
11062900000092

第92章 宝宝最初的自我意识

在出生后与外部事物不断地交互作用的过程中,7~9个月的宝宝,才渐渐的发现了“自我”。为了测量宝宝是否能认知他们自己,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宝宝对着镜子照一会儿,然后,将一种颜色涂在宝宝的鼻子上。实验结果是,9个月的宝宝,见到镜子里自己鼻子上的颜色时,就会用手去摸摸自己的鼻子,这说明9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认出镜子中的自己了,也可以分辨出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特征。

布鲁克斯和路易斯对9~24个月大的宝宝,做了这个实验。其实验结果是:有一些超过15个月的宝宝,就会摸自己那抹了胭脂的鼻子;而大部分的宝宝需要在21个月以后,才可以出现这种行为。由此,两位心理学家分别得出结论,宝宝的自我意识大约是形成在1岁零8个月。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宝宝也正好是在这个年龄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自己和他人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与大人、同伴的相互作用,宝宝的自我评价渐渐的有所提高,变得较为客观与独立。

人类的自我意识萌芽于婴幼儿时期,一个人自从他呱呱坠地以后,他的自我意识最初获得的标志,就是他了解和知道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人。这是宝宝社会性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宝宝的认知发展,特别是与宝宝们观察环境能力的发展密切相联。

宝宝的自我意识通常表现为:不允许侵犯我的“宝贝东西”!当宝宝有了“我”这个概念后,我们就会发现从他手中拿走什么东西,就不再那么容易了,如果一个人在宝宝玩得正开心时,将宝宝手里的玩具要过来,刚要过去不到半分钟,小家伙便会哭了起来,并且会意识到失去的玩具是自己的,而哭得更厉害,如果不去抚慰他,他便没有要停止哭泣的意思。当这个人将玩具还给宝宝时,失而复得又会让宝宝激动不已,破涕而笑。此阶段,宝宝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萌芽阶段,只是懂得“我”的含义,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而且基本上,以个体活动为主,还不懂得与他人共同分享。当然,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在加上父母正确的引导下,他就可以体会到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了。

那么,如何来增强和训练宝宝的自我意识呢?通常视觉的冲击效果会比较好。比如想办法用形象生动的事物来引起宝宝的注意,让宝宝因感兴趣而喜欢看,因喜欢看而多看,并慢慢地让他意识到,他能看到那么多有趣的东西,来以此加强他的自我意识。同时,给宝宝良好的听觉刺激也非常重要。大人们要多对宝宝说话,为了引起宝宝的注意,最好要配合以夸张性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用各种动听的声音,或是优美的音乐来吸引他。对声音感兴趣了,他就会逐渐感受和意识到这些美妙的声音的正是他自己。

宝宝在运动的同时也会在感知,如:动动宝宝的小手和小脚,以不同的方式和动作,或抓握或触摸,都可以增强和训练宝宝的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宝宝首先需要对外部世界和对他人进行认识,然后才会渐渐的认识到他自己。他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宝宝的一生中都会一直进行着。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的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来提高的,当人们对他自己的认识达到可以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和身体特征,能体验并认识到自己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等等时,人们对自己的画像就算是基本完成了。

宝宝的自我意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混沌模糊的景象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而对自我认识是不是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事物对宝宝刺激的不同:在积极的状态和环境下,宝宝能较快地变得活泼和伶俐起来;反之,宝宝却长久处于蒙昧与混沌的状态中。可见,培养方式和方法,在宝宝的自我认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可以促进宝宝心理的发展和身体的发育,使宝宝尽快的摆脱混沌的状态,使其变得耳聪目明,能够区别自我和自我以外的世界,分清主体与客体,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

斯波克博士箴言: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并不是宝宝自私的表现。7~9个月的宝宝,正处在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可能已经隐隐约约知道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区别,即将要告别过去那种混沌无知的状态,所以在这一关键时期,父母要给予宝宝以良好的刺激和引导,以帮助宝宝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