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育儿经:世界育儿之父教你养育孩子
11062900000024

第24章 自我保护和行动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里,宝宝都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除了得到父母给予的爱以外,就是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了。每个宝宝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各种不安全的隐患,由于宝宝在幼儿期的生理、心理都尚未发展完善,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当缺乏,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事故,危及到宝宝的安全。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就主要靠父母获得帮助了,还有在幼儿园中,教师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要将保护宝宝的生命和促进宝宝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等等。

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宝宝,而应该让宝宝主动地获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过分消极的保护有时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只有积极的保护——培养宝宝自我保护能力,才能使他们避免伤害,为了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他们健康成长,应从他们幼年起就坚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以下是我对宝宝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

首先是相信他们,放飞他们。我们知道,美国的教育注重宝宝独立性的培养,日本的教育注重培养“阳光儿童”——宝宝顽强奋斗、意志坚强品质的培养,而中国传统教育却是注重幼儿“保养和保护”——独生的宝宝被父母乃至学校过度保护着。事实上成人意识到了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宝宝发展不利的因素,但是,还是一味地对他们采取全方位的保护措施,认为“少活动、少出事”,如一些父母就认为尽量减少他们户外活动的时间,或让他们呆在家里与电视为伍、板凳,以为这样便可以万无一失。

可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还是防不胜防,意外伤害事故还是会频频发生,更何况他们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要独立到社会上去生存的,日后,还会遇到更危险、更困难的事情。父母对他们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和保护他们的同时,父母应教给宝宝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他们才是更可靠的。所以,一些老师正在彻底改变“以保代教”的观念,已经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不应因噎废食,束缚他们好奇心、好动和好探索、好冒险等的天性;也不应生怕他们出事故,对其管头管脚,让他们总是处在了被动的地位,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正确估价他们身心两方面的可塑性,放飞他们,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形成自己勇敢的一面,引导他们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且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避免伤害。

从宝宝的行动中看出意义。一般情况下,宝宝是发现了某种意义才开始做某件事的。成人不能随意去地判断他们所做的事有没有意义,只要你改变一下自己理解的方式就会发现他们的视点。在和他们一起散步时观察他们的表现,和他们一起走路或在其他平常的行为当中,只要你和他在一起,就要做到和宝宝同行在他们的世界里。从宝宝一连串的行为中是可以发现他们自身是有想法的。追寻着宝宝的想法和他一起散步时,“表现和理解”就要一路伴随着宝宝。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投入到他的教育当中,你才能理解他的行动。

父母和宝宝同步行动,和宝宝走在一起,当宝宝举起手使你也要举起手,这样和他同步行动,你按自己所想而行动,他便也能徜徉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看看这样的情景,你就会发现互动的某些部分产生了意义,而且意义也被父母所认识到了。

也可以通过交流,了解宝宝的另一面。当父亲和母亲聚在一起,针对自己家的宝宝进行讨论的时候,也是一个让自己关注不同侧面的好机会。在共同议论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有特权。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只是参加讨论的普通一员。在谈论他的一连串的行为时,如果描述者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会变成流水账,从而失去讨论的意义。听者也需要带着想像的思维去听,对方说什么是什么的听法是危险的。针对宝宝进行的讨论,不是为了评断宝宝,而是为了帮助父母自己从多侧面了解宝宝。

另外,和宝宝一起行走,然后和宝宝一起相对而行,可以触及到宝宝的内心世界。牵着宝宝的手或是将他背在背上,也能知晓他们的心。父母的回应不是指向宝宝的行动而是要指向宝宝的内心。与宝宝的小手相连的指尖可以觉察到他们内心的能动性。

曾经有一位幼儿,我从教室来到了院子里刚刚站住,忽然觉得有个宝宝正好从后面在碰我的手……我之所以会感到惊讶,是因为我看到了在这个行为当中,所包含着的宝宝的心思。因为他一直想凭借着他自己的力量去走路,这一天在各种条件的支持下,他的这一心愿变成了表现他坚强意志的行为。因此说牵着宝宝的手,将他背在背上,也能知晓他的心。也需要这样的父母有一颗敏感的心。

接受宝宝原原本本的样子相互交往。如果认为宝宝不改变,就无法关注下去的话,是不能理解他们的。要与宝宝交往,父母需要改变自己,接受与自己不同的宝宝的原本样子。“我认为,在平时,幼儿园是每一个宝宝都能够按照自己原原本本的样子生活的地方。”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将学校变成了“为了使他们能和别的宝宝一起玩耍、游戏,就必须先去改变他们自己,否则,就难以适应那个环境”的地方。

这时候,我意识到宝宝有一种“虚伪的自我实现”,我以前的想法开始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当父母发现了宝宝内心的课题时,并回应这个课题而采取行动教育的时候,你和宝宝的关系就开始有了创造性的改变,即使交往的对象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你必须开阔自己的心胸,接受他们的原本状态,继续和他们接触交往。所谓理解,就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按照你的期待或者为了将宝宝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而去改变他。

斯波克博士箴言:

从你和宝宝的相遇开始,就要通过肢体与宝宝进行互动,借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宝宝行为,解读他们的烦恼和愿望,你可能通过肢体对宝宝做出的回应中,包含着高强度的精神工作。你想要和他们深入接触并呆在他们的身旁,就必须要不断地更新自我,和持续地与宝宝进行前瞻性的接触,才可以创造出新的关系。认同自己宝宝的原本状态,并按照他们的原本状态去与之互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