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育儿经:世界育儿之父教你养育孩子
11062900000014

第14章 生养宝宝不要有目的

在古代社会里多数的人们只是注重男性,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现在观念变了,不论是生男还是生女,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都是第一大事。那么生儿育女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可能会众说纷纭,但常识告诉我们,对宝宝的目的越多越大,他们的负担就越重,反倒就越容易发生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中,生儿育女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为了有儿孙能承欢膝下,为了养儿防老。但是我们眼前的新社会并不完全认可这种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儿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宝宝会给家庭带来快乐,使家庭其乐融融更加完整温馨。

常人都说养儿女就是为了防备老,可是当老人病了身体不能再动了,做儿女的也不见得能常陪在身边,可能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来医治,如此的话,还能算是防备老吗?最终老人也只能是卧病在床了,还只能是老伴陪着。到目前为止,生男生女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去准确的控制,而且目前的人口比例也是男性偏低。生活条件和卫生医疗条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生男生女似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重要。因此,宝宝在更大意义上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只要喜欢,男孩女孩是一样的养。

也有一些父母生儿育女只是为了享受为人母或为人父的权利,为了享受家庭的快乐。我愿意付出,而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回报。他们会认为,如果将生宝宝当一种投资的话,是大错特错,为人父母,没有赚的,只有赔本。所以说,即便是潜意识里是养儿防老的心态,也要不得。

现在孩子们上大学,开销很大。我们大概也可以听到一些父母的诉苦,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如何如何的节衣缩食,花了多少钱,又要借谁家的钱,又要带走多少钱,算了一笔一笔的账。每当这个时候,不免让一些未作父母的人十分的沮丧、甚至伤心。尽管父母常以孩子为荣,但孩子可能总会有一种负罪感,觉得父母的争吵和母亲紧缩眉头都是自己造成的。心底也一直在计算着,自己从小到大到底一共花了父母多少钱,日后一定要还给他们,心里才会觉得轻松,才会觉得不再欠父母们。

接着孩子在还没有读完大学时,就一心想快一点读完,想早一点工作。工作后不久便结了婚。结婚前,父母便流泪了,说,刚毕业,还没给家里挣到钱,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如果是儿子的话,父母还要张罗为他娶媳妇,买房子之类的。孩子心里难过,更多的也会是伤心。因为妈妈的泪水只是为孩子“没有给家里挣钱”而流,不是为孩子而流。有的孩子工作至今,可能收入也一直不高,还父母债的心愿并没有完成,倒是还借了父母的钱买房子。宝宝也让父母带着,甚至都没能给父母多少奶粉钱。父母给自己的一切,被记在了心里,也知道我可能一辈子也还不清了。但是每次给母亲打电话,从不问自己吃的好不好,累不累,就只会问工资涨了没有,有意无意提到宝宝的奶粉涨价了的时候,我心底就划过一丝悲伤。母亲劝孩子回去的理由不是担心在外面吃苦受累,而是他们年迈以后,无人照顾。写到这里,可能有不少人想要流泪,不是都说母爱是无私的吗?还是孩子太自私了?我不知道,也管不住那些偏激的想法。我想说,从根本上来说,责任应该源于爱,而不是爱源于责任。

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父母,都一定想让自己的宝宝快乐的活着。因为宝宝来到这个世上,不是自己要来的,而是父母让他来的,父母凭什么要让他一生下来就要承担某种责任?我要让他知道,他的存在为我们带来快乐,而不是负担。要让他知道,不是为了他的回报才养育他,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对父母来说就是快乐。要让他无忧无虑的活着,热爱生活,包容他人。让他有爱和被爱的能力,让他明白,父母对他的爱是本能,而不是投资,更不是负担。他对父母的爱也应是天性,而不是责任,更不是回报。父母是自由的,父母对他的爱是自由的;他是自由的,他对父母的爱也是自由的。没有契约关系,只是平等的爱与被爱。因此,生育宝宝不仅是夫妻之间感情的维系,也是每个人生命的延续,宝宝是父母爱情的结晶。

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们总是期望孩子能够学业有成,更加希望他们能与人亲密相处。是希望他们具有迷人的个性,以便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还是希望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并有时能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养育儿女的最终目标是塑造一个强健体格的成年人,那么为了使他成为社会中一名富有创造性而又幸福的成员,我们又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希望养儿育女的实践能有助于弄清自己的见解——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见解将引导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后代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斯波克博士箴言:

生儿育女只是人一生中很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理想才会去追求。这样才可以在追求的过程当中体会到酸甜苦辣的滋味!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你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是在对国家,对人类做贡献。只是每个人贡献的大小不同而已。每个人将贡献的力量聚集起来就会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因此,也不要太局限于理解生儿育女的这个问题。